安全科技特色学科建设中学科群的构建

2014-03-30 14:14程根银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科群学术学科

程根银 , 张 比,程 宥

(1.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北 三河 065201;2.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培训部,北京 东燕郊 101601;3.华北科技学院离退办,北京 东燕郊 101601; 4.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 东燕郊 101601)

0 引言

安全科技(安全科学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正如中南大学吴超教授所说[1],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独有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尚未形成;目前我国设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40多所,但绝大多数专业是基本是围绕安全生产的实际问题而开设的,多为实际应用研究。而开展安全科学理论研究和安全学科建设研究的成果非常之少。具有安全科技特色的院校,在培养安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同时,肩负着全面建设安全科技学科体系的任务。这一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丰富发展,必须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同时,安全特色的学科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开拓新的视野,树立新的理念。

1 安全科技特色学科建设的目标

特色学科的建设,包括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框架的构建、学科群的组成与协同[2]、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工作、学术交流等。我们认为,经过全国安全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今后数年内,应当基本完成安全科技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框架的构建,重点做好学科群的组成与协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编辑出版规范化的系列教材;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实验室;并在科研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一批优秀成果,特别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3]。华北科技学院已经着手制定相关规划,参与相关研究课题,拟在学科群的组成与协同方面首先取得突破。

2 安全科技特色学科群构建的探索

关于科学技术学科群的组成,近年来理论论述不少,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也很可观。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的建设方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并分别具有不各自的特色。例如,北京科技大学以金属矿山安全为核心的学科群建设,中南大学吴超教授等以矿山通风和空气调节为核心的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科学方法理论研究学科群的建设[4],清华大学范维澄院士的火灾研究和公共安全体系研究学科群的建设,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笔者所在单位华北科技学院,自2002年升为本科以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化发展和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做了积极的探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科研实践。校内研究者为建设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群,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在安全哲学、安全法学、安全社会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监察学、安全文化学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有些属于国内首创。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近年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料,提供了大量实践案例。

3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群的构建策略

学科群是大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新大学采用“学群结构制”。日本1973年建立的筑波大学的学科组织是学群,在学群下再设立学类,它共设立了7个学群13个学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跨课程计划、跨系实验室、跨系研究中心、跨学科课题组等学科组织形式。大学学科组织形态的演变反映出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有限的学术资源必须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学术资源上的帕累托最优,从而保持学科优势;第二,学科壁垒已经被突破,人们在探寻联结知识之间的桥梁;第三,基于问题取向的知识生产与应用必须以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完成学科组织的新构建。学科群是知识体系的新架构、学术生产的新途径、资源聚集的新载体、大学发展的新特色[5]。

在我国高校,往往是通过学院制机构来组建学科群,这种实体型学科群有管理层和学术层,结构完备,协调性强。二是紧密型,它是由相对稳定的学术团体组织起来的学科群,这种类型的学科群主要强调学术研究性。三是松散型,它是围绕某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而组织在一起的学科群,这种松散型的学科群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组成上可能是多个单位的联合,研究人员也是通过课题走到一起的。

但学科群的构建,不是简单的加法,也不是各级学科各自为战,最后,生硬地带上一顶学科群的帽子。在学科群的构建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 理念层面:以促进知识的集成创新为指向,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学科之间的组合获得发展资源,争取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学科的整合提炼特色,形成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6]。而不同学校之间学科群再形成更大的集群,也应当是有利于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促进知识的集成创新,进而言之,可以与高校外的组织和学者协作,开展国际交流。

2) 制度层面:坚持学术本位,发挥群体的集体智慧。

学科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它包括组织制度、计划制度、资源分配制度、执行制度、检查评估制度、奖惩制度等。学科群的构建在制度安排上需要坚持学术本位,充分发挥群体的集体智慧;同时,要规范不同学科学者的学术行为,确保学术资源的增值。这里,要防止的是两个倾向:一是行政化倾向,按照行政级别的大小形成层级管理制度;二是以项目经费为导向,为了获得资助,完成横向或纵向课题,项目完成后团队就解散,研究也不再继续了。即使是以后又恢复,也是时断时续,没有长远的制度保障。

3) 结构层面:围绕核心学科,形成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群落。

按照国内学者对学科群组织形式的研究,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按几何图形的形式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五种[7],即树状型、网络型、行列式型、星团状型和原子团簇型。这基本上是根据学科的级别和相互关系来组织的。

第二类是从学科群结合的紧密程度,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三种,即实体型、紧密型、松散型;

第三类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四个类型:学院实体型、新组实体型、学术团体型和科研凝聚型。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主要表现为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有机统一,其综合体现于学科体系的完整,卓越依赖于学科特色的突出,活力来源于学科之间的协调[8]。

国内一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处于自发的状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一所大学没有一个像样的学科发展规划。在这种状态下,只是跟踪性研究,原创性和前沿性研究不足。针对国外大学学科群建设的经验和我国大学学科群建设的不足,我们认为,学科的划分本身就是人们对世界认识有局限性的表现,而学科群建设就是各种知识形态的融合过程,需要从结构上进行优化组合,它的基本构架中应当有一个主攻方向,即核心学科,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主干学科,即与核心学科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第三层是支撑学科,对核心学科的发展具有潜在影响的学科;第四层是相关学科,为核心学科提供不同的思想和方法的学科。这四层模糊了本身相互隔离的学科界线,形成知识群落。

4) 机制层面:凸显学者话语权,强调学者与管理层、社会各界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学科群的构建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活动,这种活动大大改变了科学和高校学科结构、布局和发展前景。跨学科研究的实质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和整合,大学中跨学科研究的出现是大学学术职能发展的重要体现。学科群是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层出不穷的新学科和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交叉形成的交叉学科,如经济数学、生物医学、射电天文学、土壤环境学、安全行为学等,还有的是通过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相互渗透形成某种新的综合学科。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迫使管理层在新学科设置上考虑社会需求状况,有无实用价值、能否带来实际用途是大学设立学科的重要标准,在学科取向、管理取向和市场取向的综合作用下,学科群建设在机制层面需要凸显学者话语权,因为学科群活动的主体是学者;同时强调学者与管理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包括企业和高校的投资者、赞助者,合理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的社会效益、学术价值结合起来。

4 展望和建议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群的构建,目前还在起步过程中。但不论是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还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逻辑要求,这一任务都应当提到日程上了。近年来,以生产安全为指向的学科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应当肯定。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学科体系建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背景下,每个高校应继续探索自身的学科群构建,所有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也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并在总体思路上取得共识。

1) 学科群的构建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逐步发展到以为核心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这样的框架结构。目前,实体型、紧密型、松散型的组织形式仍然可以存在。华北科技学院已经注意到以松散型为主的形式的局限性,即以短期科研项目为纽带组建的团队,往往功利性过强,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成立了若干个紧密型学术团队,如煤矿瓦斯防治、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安全软科学(含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团队等。这些团队,是以学术为导向的,有中长期规划,初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群落。

2) 各高校在构建有特色的学科群的同时,要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形成合理的布局。目前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已有140多所,建议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协作。除建立学术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外,可以有参与科研课题的松散型合作,也可以有以共同的学科研究为导向的紧密型合作。学术组织可以协调规划,指导学科群的分布,组织成果和经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性研究,开拓新的领域,产生群体效应。希望不久的将来,除项目导向型以外,能够出现专题研究型、地区协作型、行业协作型等多种学科群组织形式。

3)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目前积极开展安全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为数不多,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院校也不多。这就使得安全科技学科群的结构不合理,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点,例如,很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安全心理学研究目前就比较薄弱,安全史学目前尚无有分量的专著。值得注意的是,中南大学吴超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近年来在安全科学学公理、安全管理力学、安全管理分形、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安全史学、安全系统学和安全人机学等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安全科学技术是综合交叉科学,安全学科与许多其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都可以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成为学科群的组成部分。中南大学安全与环境学院在安全人才制度、安全科学学、比较安全学、比较安全教育学、安全混沌学、安全统计学、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律师职业、安全注册人机评价师制度等方面也开展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华北科技学院一批教授、博士和博士后,在安全阻燃材料、信息安全技术、地震力学、海洋安全、安全文学等方面开始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并期待与兄弟院校开展合作。我们相信,经过广泛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长期紧密合作,安全科技学科群一定能够形成合理的布局,不断繁荣发展。

[1] 吴超. 我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况与发展趋势[A]. 中的公共安全科技:问题与思考[C]. 2007.

[2] 赵智博. 协同效应: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选择[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12):45-47.

[3] 翟亚军,王战军.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嬗变[J]. 代教育管理, 2009,(07):42-44.

[4] 吴超. 安全科学方法学[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5] 胡仁东. 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8):50-53

[6] 王焰新,蒋洪池. 大学学科模型构建的理性审视[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5):28-30.

[7] 宣勇,凌健. 大学学科组织化建设:价值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09,(08):31-37.

[8] 刘宝存. 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 教育科学, 2006,(02):73-76.

猜你喜欢
学科群学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复杂系统视角下学科群的生成逻辑、演化路径及推进策略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超学科”来啦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