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雅俗观念的理性探讨

2014-03-30 19:38梁金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雅乐通俗高雅

梁金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音乐系,湖南 娄底417000)

音乐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着雅与俗之争,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高雅的音乐往往得到了多数人的推崇,而有些人对通俗音乐有着一定的偏见。事实上,雅与俗最开始的对立关系出现在音乐艺术形式当中,雅乐最初被作为统治阶级进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其“雅”主要体现在音乐结构以及音乐情境方面,同时,一些民间音乐由于本身文辞通畅,浅易简淡,因而包含了“俗”的趣味。到了现代,人们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况味,进而注重于从音乐艺术美感鉴赏方面来区分音乐的“雅”与“俗”。可见,对于音乐的赏析,人们在艺术品味上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趣味,而这其中的雅趣与俗趣也构成了一定的对立关系。

一 古今音乐观念的雅俗之争

在中国音乐发展的长河中,雅与俗一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它们像两股激流,奔腾、碰撞、交流、相汇,生生不息。在现代,人们对雅与俗的认知,虽然有其共识,却没有定论。为此,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雅俗的发展历程进行追溯来了解其成长轨迹。

(一)音乐雅俗观念的诞生

雅与俗的说法诞生于周代。2 800 多年前,当时的统治者非常注重宗法礼仪,热衷祭祀天地、神明和先祖,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后人称之为周礼。为了使礼仪庄重典雅,就必须用音乐来衬托,这便出现了专门的仪仗音乐,这种音乐被儒家称为“雅乐”。此外,当时周朝还建立了一种“采风”制度,对民间歌曲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改编后形成“燕乐”,人们也称之为“俗乐”。雅乐为儒家所推崇,俗乐为民众所喜爱,相互竞争,相互发展。自此,雅俗音乐便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相克相生。

(二)音乐雅俗观念的争议

自音乐艺术诞生之日起,雅俗之争就相互斗争评判了千百年。音乐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人为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子曾对当时的俗乐流行,礼崩乐坏而深恶痛绝,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说道:“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1]他将当时流行的郑卫之音视为俗乐、淫乐,认为应摒弃之。一时间俗乐渐衰,雅乐又慢慢兴旺起来。春秋战国后期,统治者们及王公贵族的侈靡享乐之风盛行,使俗乐逐渐兴盛而取代雅乐。这是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音乐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乐发于心”,人们善用娱乐来表现对情感愿望的需要,即使外界对俗乐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其仍不可停滞地向前发展。

汉代伊始,俗乐盛行。音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东西,可由人创作,可参与表演,可欣赏评论,可自娱自乐。当时的汉乐百舞戏,就普遍受到了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的欢迎,人人参与,乐在其中,规模之大,场面之壮,一时成为全社会的音乐盛宴。与此同时,雅乐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存价值,退化成为一种只存在于维持礼仪的音乐程式表演。这样一来,雅乐的地位放得过高,造成了“阳春白雪,和者日寡”的局面。

唐宋时代,音乐艺术发展到了巅峰。域外各国文化交流融汇,使音乐的种类和形式得到极大丰富,形成了专供宫廷饮宴欢娱的燕乐和民间自娱众乐的俗乐。音乐的“雅”与“俗”在唐宋年间交汇,融为一体,其界限变得非常模糊。到了元、明、清时期,音乐发展更是异彩纷呈,雅俗间杂,各不相同。历史的发展显示,雅乐虽雅,难于受众;俗乐不俗,易于流行。这种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到了近代,高雅音乐在曲调结构方面具有较为固定的模板、框架,同时在演奏方面对于表演者的发声技巧也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较为高雅的音乐需要具有较高经验技巧的专业音乐人才能演奏,也只有具有一定音乐鉴赏水平的人才能够懂得其中的高雅意境。高雅音乐的主要优势就是将音乐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是一种较为高端的品味,也体现了人们对高尚艺术的一种无限追求,它使人们在音乐的演奏与欣赏中得到美感,感受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但雅乐在传播途径上受到局限,普通的人民大众平时难以接触,更谈不上广泛参与了。

现代的通俗音乐指的是来源于西方的摇滚乐、爵士乐以及流行歌曲等,通俗音乐多在普通群众中广为传唱。与高雅音乐不同的是,摇滚乐、爵士乐以及流行歌曲等这一类现代化通俗音乐并非是专业人员开发创造的,也正是因为在演奏能力方面缺乏专业的高度,具有不太宽的音域,且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音乐框架中,因而现代化通俗音乐在演唱演奏方面不需要具有特别专业的乐器以及演奏能力,这种大众化的优势,使得它能够得到广泛的参与和推广。如今大多数院校均开设了通俗音乐专业,通俗唱法在音乐界中同样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当然,民俗音乐也包含在了通俗音乐的范畴中。

(三)音乐雅俗的对立统一

综上所述,从表面上来看,“雅乐”与“俗乐”的确自音乐诞生以后就存在着一种对立关系,但深入探究后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又有着许多联系,它们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对立就意味着相互否定、排斥和竞争,统一就意味着相互交融、吸取、转化和发展。事实上,几千年来的中国雅俗音乐就是在这样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上生存和发展。值得指出的是,俗乐在民间沃土上飞速地生长、壮大,它对孤傲独秀的宫廷“雅乐”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予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使“雅乐”也不断成长、壮大,并出现了新的面貌。社会在不断前进,多种文化元素的争相介入,使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音乐的“雅”“俗”观也在不断改变。古代音乐的“雅”“俗”观念已在传统文化格局中逐渐失去了各自的依托,转而逐渐形成两者相互依托、相互包容、对立统一的格局。

二 现代音乐艺术的雅俗之趣

在音乐的艺术品味上,包含了许多审美趣味,其中就包括了“俗趣”与“雅趣”。对美的追求是音乐的基本内涵,只是在表现方式上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因此产生了音乐所谓的雅与俗。音乐之雅,体现着音乐的深奥、奇妙、高于生活、超越时空、追求渴望感和完美性,富有理想主义色彩;音乐之俗,则反映生活、表现自然、表达心声、倾吐情感、讲求时代性与民间性。“俗趣”与“雅趣”两者虽在表层上存在着矛盾与对立的关系,但在本质上也存在着转化与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趣味与“俗乐”、“雅乐”有着一定的联系性。

(一)音乐作品中的雅趣

雅乐作品大多追求高雅的意境,时而深邃、幽远、隽永,时而空灵、辽远、灵动。这样的音乐作品自然会产生撼动心灵的雅趣。比如,《我爱你,中国》是一首无论在思想意义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具有相当高度的雅乐作品。它的歌词朴实自然、亲切感人,深情地赞美了祖国博大浩瀚的山河和美丽富饶的田园,同时又以高亢奔放的音调和流畅起伏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深眷恋。这首大气磅礴的歌曲既运用了西洋的作曲技法,又采用了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调素材,使之颇具时代气息的同时,又具有民族色彩,是一首动人心弦、雅俗共赏的好歌曲。再如,著名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它是一首很具“雅趣”的作品。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爽朗/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还有个太阳/比这更美/啊/我的太阳/那就是你!”这其实是一首歌颂爱情的歌曲,但歌词却没有一处涉及到“爱你”、“想你”、“吻你”、“亲你”、“拥抱你”等直白的表述,而是把所爱的人比作晴朗天空中发出灿烂光芒的太阳,其乐曲也清新生动,深情感人,颇具雅趣。歌曲首演之后立即传遍世界,影响深远。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首歌曲,也曾经发生过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轮到意大利运动员入场,乐队为了表示对意大利当局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的蔑视,不奏意大利国歌,而忽然奏起《我的太阳》。全场观众先是惊愕,接着哗然大笑,随后伴随节奏鼓掌、跺脚、大喊、放声高歌[2]。这时,“太阳”显然又成了祖国和人民的象征。

(二)音乐作品中的俗趣

在现代音乐艺术里,通俗歌曲甚为流行,其流行之广远远超过了高雅的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并非低俗歌曲,内容大多通俗易懂,健康向上,曲调通俗流畅,活泼生动,很有“俗趣”,因而大众喜闻乐见,和者甚众,流传很快。《茉莉花》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语言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纯真美好的感触。“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旁人笑话……又怕来年不发芽。”这些歌词就透现出一种明白如话的“俗趣”,又体现出一种细腻柔美的雅韵。又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歌唱“有位好姑娘”,却没有详述姑娘的姓名容貌,只是巧妙的点出“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给人美丽的遐想,进而点出“我愿做一只小羊”,“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的打在我身上。”当你欣赏这首歌曲时,自然会想象出她的美丽动人来。这就蕴含着无尽的意趣。再如最近很火的歌曲《小苹果》,就更通俗易懂了,明白如话:“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从不觉得你讨厌/你的一切都喜欢/有你的每天都新鲜……”苹果是人们最爱吃的水果之一,用苹果比喻珍爱的人和物十分贴切,歌曲用复古节奏搭配神曲元素,也显得十分“新鲜”,具有一种新奇而耐嚼的“俗趣”。

(三)音乐作品的雅俗共赏

《二泉映月》是较为经典的民间音乐,它虽然没有专业的音乐修饰,但是其崇高的艺术水平,以及音乐情境的深度,并不弱于大多数高雅音乐作品。所以我们对《二泉映月》雅俗标准的评判,就不能按照上述观念来进行。对此,我们也可断论:民间通俗音乐同样可以产生高雅情趣,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人们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最经典的大雅之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梁祝》的音乐创作既借用了地方戏音乐元素,同时又具备自然和谐高雅的大美意境,不愧为一个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的典范,表现出典型的中华民族特色,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三 音乐雅俗观念的发展之势

(一)雅与俗相对独立,张扬个性

雅乐与俗乐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各自的音乐个性和艺术品格上。雅乐具有崇礼、尚德、教化的功能和“阳春白雪”的艺术品格,俗乐具有尚俗、怡情、娱乐的的功能和“下里巴人”的艺术品格。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如何使雅乐更具雅味,使俗乐更具俗味(通俗而非低俗),两者相对独立,各显其长,张扬个性,使之成为艺术精品。西方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传世久远的大雅之作,比如亨德尔的大合唱经典《弥赛亚》、贝多芬的命运主题曲《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中的大合唱《欢乐颂》、柴可夫斯基的舞剧音乐《天鹅湖》中的《悲怆交响曲》等都是个性张扬、格调高雅、气势恢宏的不朽之作。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也不失黄钟大吕的高雅作品,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作品,都彰显出庄严、崇高、深沉、气势磅礴、激情澎湃的音乐个性。还有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罗马尼亚民歌《哎哟妈妈》都彰显了通俗、流畅、有趣的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近年流传的通俗歌曲,如《一封家书》、《女人是老虎》、《最炫民族风》等,虽然看起来很俗,但唱起来很上口,给人一种忍俊不禁的幽默和怡然自得的快乐之感。

(二)雅与俗相互转化,相得益彰

雅与俗是音乐艺术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各有区别,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趋势之二,就是如何使雅乐通俗化、使俗乐雅净化,二者相互转化,相得益彰。音乐艺术追求艺术境界与艺术品位,音乐之雅讲求意境升华,艺术完善;音乐之俗讲求灵动活跃,艺术趣味。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就是雅的境界与俗的趣味相互转化、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当今很多的音乐作品,就实现了这种雅与俗的相互转化和完美结合,如《弯弯的月亮》、《枫桥夜泊》、《新贵妃醉酒》等歌曲,就是具有雅得空灵,富有诗情,俗得甜美,富有韵味的好作品。

在音乐艺术雅与俗两个要素中,俗是主要的。纵观音乐艺术发展历史,正是广大民众拥有的民俗文化,创造并发展了人类的音乐文明,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音乐“相互转化”的内涵,就会知道“俗”才是根本,而“雅”是花朵。音乐之俗是现实的客观存在,是音乐创造的源泉和内在活力,音乐之雅则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高级形式和艺术升华。故此,我们千万不要抑俗扬雅或弃俗求雅,而应当立俗求雅,这才是一条使音乐艺术可资发展的正确途径。

(三)雅与俗相互融合,和谐发展

人们常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其实音乐俗雅也是各有所长,各有人喜爱的。我们知道,音乐艺术从创作到表演再到欣赏的过程中有着许多不确定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其中并无固定的模式和规律,每个人对于同一艺术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随便给某个音乐艺术冠以“雅”或“俗”之名是行不通的,把艺术套上固定的模式或标准答案,只会有损和有悖于艺术的发展。由于个人鉴赏观念不同,使得历代音乐的“雅”与“俗”之争如此激烈,更为重要的是,“雅”与“俗”在历史上作为对立而存在,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关系而决定的,这种现象在现代中国已不复存在。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三,就是如何使雅乐与俗乐不可分割,相互融合,和谐发展。

毋庸置疑,雅俗融合、和谐发展的音乐环境,需要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谐的音乐环境就如和谐的生态环境一样,“雅”与“俗”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是不和谐的,也是不能持久发展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音乐。现代社会的和谐环境促进了现代音乐艺术的和谐发展,音乐艺术工作者广泛搜集民间和乡土音乐作品,汲取民间艺术和地方艺术“俗”的精华,进行再创造,产生了很多俗雅适宜、家喻户晓、流行久远的音乐作品,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发展趋势。

[1]刘宝才,吴锐.文史英华诸子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12):89.

[2]梁金平.音乐艺术辩证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12):260.

猜你喜欢
雅乐通俗高雅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雅乐的传承与流变兼论中国雅乐的价值重构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雅乐的来龙去脉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