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晓》再解

2014-03-30 20:25李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花落孟浩然韩朝

李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古诗《春晓》再解

李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历代传唱不衰,对其解析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定义其为山水田园诗歌,情感表现止于“伤春”说。然反复读之,都觉意味深远。诗中既有繁华落尽、青春不再的“伤春”,亦有仕途坎坷、含恨山野的“伤己”,还隐现了哀叹朝政、国势趋衰的“伤时”。

伤春;伤己;伤时;山水田园诗;春晓;进仕;孟浩然;伤春诗

一、《春晓》“伤春”说

在我国,“伤春”说由来已久,“春”用来标识时间,诗人多有时节感叹的情节,历史上也留下大量的伤春诗。悲伤的范围很广,从淡淡的哀怨,静静的闲愁,到深沉的悲哀,再到绝望的痛苦,都是春恨;从含蓄委婉的暗示,到直抒胸臆的歌唱,也都是伤春。“孟浩然的《春晓》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轻轻着笔,不落痕迹的春愁”。《春晓》本身即堪称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意象,后世只要一提起“春晓”二字,甚至不必尽知诗的具体内容,也会立即本能地将其与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对美丽年华的叹惋联系在一起。《春晓》一诗,逐步沉淀为美丽、活力和经典的同义语,充满对繁华落尽的伤感。

《春晓》历来被看作山水田园诗歌的典范,孟浩然生于689年,卒于740年,生命跨度正是唐王朝国运上升的阶段。在诗坛,孟浩然是有名的才子,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早年雄心勃勃,有志于官场,但多次折戟,后痛苦失望,终身隐居鹿门山,这首诗即是隐居时所作。他长于写景,山水田园、隐逸和行旅是反映重点,题材不宽,五言短篇见长,语言清淡,以淡雅为基调,而淡雅中有壮阔之气,如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但类似诗作并不多见,更多如《宿建德江》描写江湖水景,不事雕饰,清淡简朴,再有《过故人庄》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而《春晓》,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其独特的诗歌造诣,使其成为继陶渊明、谢灵运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的诗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展现的是四幅春日图景,有声有色,诗人陶醉其中,心情愉快。首句破题,写春睡香甜,流露出对明媚朝阳的喜爱,展现的是一幅悠闲自得的春眠图;下一句即景,写悦耳春声,远近应和、婉转起伏,亦交代醒来原因,展现的是一幅环境清幽的鸟鸣图;第三句转为对昨夜潇潇春雨的追忆,展现的是一幅风雨图;末一句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怜花惜春,展现的是一幅花落图。昨夜霏霏烟雨不留痕,却有落英铺满地,让人想见夜的静谧,春的凄迷。一样是写春之声,潇潇春雨可能有声,落英遍地可能无声,这有声与无声之间,是诗人对落英缤纷的一声叹息。这叹息声很轻、很轻,生怕惊动春夜的宁静,生怕惊动春夜的迷蒙。宋刘辰翁《王孟诗评》:“风流闲美,正不在多。此诗近词,太以纤丽故。”[1]作为春晨的即兴之作,主要描写春天清晨之景,“酣睡的春天,酣睡,不觉,天色已晓,处处听见,鸟雀在啼叫,夜里的声声风雨,不知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2],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的浓浓气息,流露着诗人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晓图,尤其鸟雀啼叫,风雨声响,更为人们创设了鲜明的听觉形象。

诗人写春景,不写色,不写香,只写声,突显诗人心之感悟,一句“花落知多少”,道尽诗人由喜春转为惜春的无尽哀叹。《春晓》是对青春、自由、生命的咏唱,诗人心中的那一片“百鸟争鸣”,象征着对不可复制的青春的畅想,背后实际隐藏着对这一切的感伤。

二、《春晓》“伤己”说

《春晓》千古流传,解析颇多,但时光流转,岁月钩陈,“伤春”一说似乎已是不可动摇的经典说辞。但文学毕竟是文学,它不同于历史,应该倡导发散性思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地接纳每一种可能的阐释。

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出一首面目清晰的山水田园诗歌,背后必然隐藏着诗人更多的心声,只是这种情感相对隐晦,需细心体会才可把握。《春晓》就是这样,“伤春”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的“伤己”情怀,是对自我身世的一种悲叹,正所谓“诗以言志。”[3]诗人689年出生,后一直在家乡读书,直到714年25岁时,他辞亲远行,漫游长江一带,十年间,广交友朋,拜见名流贵卿,以求进身之机。

724年,唐玄宗摆驾洛阳,诗人闻讯,急奔洛阳求仕,一待就是三年,一无所获。而此时,他的忘形之交卢僎,已就任襄阳令;726年,又有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等好友先后登进士第;727年,王昌龄也登进士第,他的诗作中有名有姓的官员达60多人。从年龄角度讲,孟浩然年长王昌龄9岁,年长储光羲17岁,他们都功成名就,而自己仍一介布衣,朋友仕途顺风,必然会对他形成压力。此前,孟浩然其实并不想通过科考出仕,《田园作》中:“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但出仕毕竟是有吸引力的,“至唐,尤其是武后柄政以来,进士出身的华贵和平流直上的仕宦前景,使得士族阶层对之趋之若鹜。”[4]加之周遭环境的变化,此后,孟浩然也走上了积极求仕的道路。

727年,孟浩然年近四十,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以为稳操胜券,不料名落孙山。遭此变故,诗人懊丧不已,找到好友王维,在其住处写下《岁暮归南山》,纾解进退维谷的心境,新作既成,王维非常欣赏。此时,玄宗驾到,王维让孟浩然躲在床底,急忙迎驾,待玄宗坐定,王维如实禀报,玄宗很高兴,召孟浩然现场作诗,诗人遂把刚写好的《岁暮归南山》,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诵读起来,当听到“不才明主弃”时,玄宗极不耐烦,一挥手,怃然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说完,让孟浩然回归终南山去。孟浩然失意地离开京城,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733年秋,孟浩然再次长安求仕,作诗《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仕》:“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又作《送丁大夫进士举》:“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可见其求官心切。

734年,诗人上京拜谒张九龄,张正丁母忧,一无所获,遂作《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故人荆府掾,尚有柏台威”,仍两手空空。张、裴都是孟的至交好友却都没引荐他,这让孟浩然不免心情愤激,去京前夕,作《留别王侍御》:“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内心埋怨之情可见一斑。

虽科场失利,但孟浩然卓绝诗才却受到朝野诗才们的一致赞赏,包括大名鼎鼎的韩朝宗。韩朝宗喜欢提拔后进,时人有语:“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连“谪仙”李白也向韩朝宗投书,希望得到举荐。所以,孟浩然被韩朝宗欣赏,真是荣幸之至。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一日,邀请孟浩然参加饮宴,决定向朝廷举荐他,但孟浩然因与朋友喝酒,大醉不醒,错过了这次精心准备的宴请,韩朝宗大失所望。不久,重归山野,再未出山。

晚年,鹿门山下,一日清晨,面对昨夜风雨,一地落花,孟浩然有感而发,《春晓》脱口而出。历尽坎坷,饱尝心酸,“夜来风雨声”,是对往事的一种隐晦表达,末一句“花落知多少”是诗眼,不难感知诗人繁华落尽,悲叹世事悲凉的心境,无可奈何人老去,到了全是白忙活,表面“伤春”,实则“伤己”。

三、《春晓》“伤时”说

除“伤春”“伤己”外,亦可窥见诗人的“伤时”情怀,“时”乃“时代”之意,体现为一种对那个时代深沉的忧虑。

“春眠”是极美的,尤其在清晨,隐喻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以致“不觉晓”。诗人处在唐王朝走向繁盛的时代,当时中国国力首屈一指,周边少数民族稍有异动,唐王朝便迎头痛击,使其年年纳贡,岁岁朝拜,而繁盛之下危机已现。

“处处闻啼鸟”,美梦被打破,可见这“鸟啼”并非好事,玄宗暮年,沉溺歌舞,撒手朝政,大权落入李林甫、杨国忠之手,国政黑暗,腐败横生,民怨沸腾,“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

此种情况,文化界早有预示。“夜来风雨声”,是诗人对现实政治、军事的一种关照。王维贬官济州时作《济上四贤咏》《寓言》《不遇咏》及《偶然作六首·其五》等,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广大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阴暗。那是一个被诅咒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年代,玄宗由早年的励精图治变得昏庸腐朽,自安禄山入朝、杨贵妃进宫册封后,一批批贤人名士、文臣武将,隐退的隐退,被贬的被贬,被杀的被杀。737年,一代贤相张九龄被逐,预示着唐王朝政治不断滑向黑暗。李白反映“安史之乱”的诗,完全可与杜甫同期所作“沉郁顿挫”的诗并读,而孟浩然,“李白和杜甫对他都很推崇,”[5]可以说,孟浩然心忧天下的气节深深影响了后辈。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从714—737年,辞乡远游,拜谒权贵,整整23年,在努力求仕的路上,境遇坎坷,始终布衣,对政治的黑暗,民众的苦痛,感同身受,极度失望,回归山野,但依旧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文学家的神经总是敏感的,稍有异动,空气中的气味都会被他们捕捉到,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黑暗政局和松懈的边防,稍有忧国意识的人,都会发出感叹,然后融进自己诗里,成为对统治者的警示,此处,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预感,深沉的忧虑透过诗句隐隐地传达出来,这实际是一种盛唐之音,“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6]

诗人的预感是敏锐的。740年,孟浩然逝世。744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告老还乡当道士;747年,李林甫派人杖杀北海太守李邕和淄川太守裴敦;同时,“酒中八仙”之一李适之,亦被逼仰药自杀,一桩桩惊心慑魂的事件都是血泪控诉。755年,安禄山造反,为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发生了,这是唐王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国家在叛军的铁蹄下濒于覆亡,百姓在胡人的屠戮下呻吟挣扎。这一切,在《春晓》里好似遍地的落花。

四、结语

综上,《春晓》绝非简单的山水田园诗,春眠、鸟鸣、风雨和花落之后,“伤春”之情凸显;而深层意义不止于此,诗人实借现实之景,浇己之心中块垒,实为“伤己”;而面对大时代的变革,诗人将自己对现实的关照反映在诗里,这种情感是隐晦的,实际体现为“伤时”,是对这个大时代的触摸和反思。

[1]杨旭辉.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7.

[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75.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35.

[4]王伟.唐代关中文学群体与科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3.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20.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Re-explanation on Ancient Poetry"Spring Dawn"

Li Hu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Spring dawn"is the work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 Meng Haoran,sung dynasties and its resolution is immense, but most of the definition consider it as th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emotional expression is liniten in the"spring"said.But read over and over again,it is significant.Poem has both the prosperities drops,youth is no longer,also the political career frustrations,swallowed their anger mountains"injury",also looms lament the state failure and the failure of national power.

injury of spring,hurt yourself,injury of time,landscape pastoral poems,spring dawn,be an official,Meng Haoran,injury of spring poem

I206

A

1673-1573(2014)04-0033-03

2014-10-06

李辉(1986-),男,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花落孟浩然韩朝
舟中晓望
11月,花落寒轻
解除武装
韩朝组三项联队参加亚运会
春晓
盈盈花落,洁白的念
春晓
花落不知惜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