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支谶译经新词研究

2014-03-31 06:43张烨
关键词:词尾大词典构词

张烨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一、引言

传译“大乘”佛法的第一人是东汉桓帝末年(167)来到中国的支娄迦谶(简称支谶)。他一生译著众多,译经的语言容量远远超过了东汉其他几位译师的译著。支谶译经也较多保留了梵文原本的特点,后世僧祐评价其为“不存文饰”①。因而,他的经书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对辞书编纂以及词汇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大词典》主张“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因而成为了人们阅读经典,训解词义的主要凭借。但是由于它涉及文献繁多,书成众手,同时又受到编纂时代等诸方面的影响,难免会有一些疏漏。鉴于篇幅,本文主要以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双音词作为研究对象,比照《大词典》以及同时期的中土语料,以期能对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二、新词研究

东汉支谶译经中出现了若干《大词典》中阙失的词条,有许多都是东汉首次出现的新词,在中土文献中从未得见,这类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当收录的双音节复合词

东汉时期反映了中古初期的词汇面貌,也是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支谶译经中也有一些双音结构,它们结合紧密,很难再插入其他成分;语义相对固定,且出现频率较高,有许多还保留到了后世,这类结构应该可以视作双音词。现举几例《大词典》未收录的词目。

饭具

四天王,释提桓因,梵三钵,皆共疾来,佐助跋陀和菩萨作众饭具。(418,914,b)

“具”《大词典》释为“饮食之器”,后在此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了“饭食”②的义项。如《韩非子·内储说下》:“无极因谓令尹曰:‘君爱宛甚,何不一为酒其家?’令尹曰:‘善。’因令之为具于郄宛之家。”从该句可以清楚地看出“具”在先秦时期单用时便有了“酒食、饭食”的语义。观察支谶译经中的例句,“饭具”前有动词性语素“作”修饰,可见该词不宜看作“吃饭的器具”,当作“饭食”更为合理。东汉其他译经还见4例,如:“佛告梵志,饭具米粮是应食啖,不宜足蹈。”(196,163,a)该句中“饭具米粮”连用,“饭具”即表“饭食”。从后世佛经的用例来看,“饭具”在东汉至魏晋用例较多,唐以后则较少出现。《大词典》此词失收。

快好

軷陀师利菩萨,昙摩师利菩萨,如是等菩萨,其所止佛刹,刹极快好。(280,446,b)

“快”本义指“高兴;愉快”,如《孟子·梁惠王上》:“抑王与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與?”“快”在支谶译经中可以单用,但不同于本义“高兴”,如:“我见其佛刹,皆以天物快饮食相娱乐。”(313,759,c)该句中“快”修饰“饮食”,显然不是“高兴”义。仔细体会,“快”在句中基本等同于“好”义。究其原因,在支谶《阿阇佛国经卷》中多次提到“善快”,如:“若有求菩萨道者,闻知彼佛刹之善快,及阿閦如来所现行教授。”(313,755,a)从例句可知,“快”与“善”经常连用,所以有可能会发生“词义沾染”,它指的是,由于几个词处于相同的组合关系中,有的时候在词义上就会互相渗透。这就造成构词的语素可能会增加新的义项,产生原本不属于自身词义的义项。③善、快连用频率很高,共计35例,因而可能导致“快”沾染上“好(善)”义。同时,“快”的该种用法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仍有遗留,如“乘龙快婿”等。“快好”《大词典》失收。

晡时

晡时至佛所前,以头面著佛足,却坐一面。(418,902,c)

中国古代是以“时”作为时间的核心概念。古代最早的时间系统是十二时辰制,早在汉代就已经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里的“晡时”即指一天中的十五时~十七时。“晡时”支谶译经中为孤例,但在后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医书语料,如《金匮要略》、《黄帝针灸甲乙经》等。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淮南子》许注:“日行至申为晡时”,可见,“晡时”实际上就是“申时”。《大词典》中仅收录了“申时”,“晡时”失收。

甫始

佛语舍利弗:“是陂陀劫中当有千佛,甫始四佛过……。”(313,758,b)在先秦时期,作为单音词的“甫”便可以表示“开始”义,如《周礼·春官·小宗伯》:“卜葬兆,甫竁,亦如之。”后郑玄注:“甫,始也。”可见二者同义。有关这类“同义连用”的结构,程湘清曾述:“这类词(指同义连用词)的产生一般不需要经过一个词组凝固的阶段”④因而“甫、始”很易结合成词,而无需经过漫长的词汇化的过程。自魏晋以来,“甫始”出现频率增加,尤其是在非佛经文献中也时有见到,例如《文心雕龙》、《宋书》等。《大词典》此词失收。

此外,支谶译经中还出现了若干同素异序词,《大词典》往往只收录其一,它们的同素异序形式则没有收录。如:

骂詈

虽为人所挝捶骂詈百劫亦不起意,是为忍辱。(626,405,a)

《大词典》只收录“詈骂”,“骂詈”作为它的同素异序词,在佛经中也多次出现,《大词典》失收。

欺调

菩萨有四事,世世亡菩萨道意。何等为四?一者欺调其师……(418,909,b)

《广雅·释诂》:“调,欺也。”可见二者义同。值得一提的是,“调欺”已被《大词典》收录,但是却并没有出现“欺调”这个同素异序的形式。

(二)当收录的附加式双音词

东汉作为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具有一些独特的语言特点,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出现了一批与上古迥然不同的词缀或类词缀。这种通过添加“词头”或“词尾”进行构词的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双音词汇。据我们统计,支谶译经中出现了4个词头,分别为“相、可、行、第”,词尾较多,共有“自、然、复、当、而、尔、取、等、头、子”10个。⑤这里有部分词缀构词能力极强,在古汉语中十分活跃,直至现代汉语仍保留了大量用例,如由“~然”构成的“蓦然、默然、坦然、突然、悚然”等。但还有几个词缀并非是上古遗留,都属于东汉的新兴词缀。虽然它们使用的时间不如“然、第、子”等久远,但在东汉时期使用频率较高,构词数量较多,仍然反映了一段时期内特有的语言面貌。基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大词典》不应该“厚此薄彼”,应把这类词缀所构成的新词纳入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由词尾“自、复、当”构成的东汉新词。

这几个词尾主要构成副词和连词,有些学者曾对这些词尾的成因进行过探讨,如朱庆之认为,在构词之初,单音节词本身可以有很大的选择范围,也可以与其他语素随意构成多种双音形式。如果这些单音节词在复音化的过程中,找不到同义的副词或者功能词来形成变音形式时,往往可以借助这些自由的构词语素组合成词。⑥一方面,词尾“复、自、当”在单用时仍具有实义,如“复”表“还、又”的用法在东汉时期也很普遍;但另一方面,两个表示实义的成分经常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抽象的语法化的过程”,⑦由实词变为了单纯表语法关系的词尾。例如:

~+自:

(1)佛本自空无所著,如幻人所作。(224,477,a)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是法经,自以功德即自取阿罗汉证。(314,763,b)

例(1)中“自”语义已经虚化,“本自”即“本”,在该句中表示“本来”的含义。

~+复

(3)……闻如是法倍复踊跃,以是故欲请之。(626,395,b)

这两个例句中的“复”均不表义,可以说“复”已经由实义虚化为了副词词尾。杜百胜也对“复”在东汉出现的高频率产生了关注,他认为,“复”在某些时候已经成为了词的寄附成分,而这也是东汉语言面貌的一个独有的特点。⑧

~+当

从例句可知,“当”的实义已经基本消失,换句话说,即使去掉语素“当”,表义没有改变,可见“当”在东汉时期也具有了词尾的用法。

虽然在有些语境中,“自、复、当”用于词语后位时仍具有较强的实义性,如“会当、亦复”等,但至少在东汉时期它们已成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兴词缀。据我们统计,由这类新兴词缀构成的新词共有27个,占支谶译经全部“附加式”词语的23.1%,由此可见,它们的构词能力还是很强的。而这部分双音词《大词典》绝大部分都没有收录,即使收录了,始见例也相对较晚,这是可以再补充完善的部分。

三、余论

本文尝试着对支谶译经的新词进行了考察,主要从新词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复合式和附加式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有关支谶译经的新词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继续探讨。首先,作为首部大乘佛法的翻译文献,支谶译经的新词能否体现佛经文献的构词新词的规律?其次,这部分新词绝大多数都属于汉语自有语素的一种合成形式,真正源于佛经的新词还有哪些? 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工作。

注释:

①(梁)释僧祐著,苏晋仁,萧錬子校.出三藏记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113.

②张生汉.说“草具”,语文建设,2005(12):45-48.

③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112.

④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99.⑤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

⑥朱庆之.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8.

⑦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121.

⑧杜百胜.东汉汉语.1964,多伦多。转引自许理和.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J].

[1]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湾:文津出版社.

[2]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4]赵振铎.字典论稿[J].辞书研究,1991(3).

[5]丁福保.佛学大词典[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6]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7]徐正考,李美妍.菩提留支译经中的言说类词语[J].求是学刊,2009(5):116-121.

[8]徐正考,张烨.一种结构特殊的偏正复合名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1-156.

[9]徐正考,黄娜.语言特征的考察与“误题”译经译者的确定——以《阿育王经》和《阿育王传》为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160-167.

[10]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藏汉佛学词典[M].青海:青海民族出版社,1987:357.

猜你喜欢
词尾大词典构词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CK Sounds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