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差异的主要表征及其文化渊源

2014-03-31 10:47黄橙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汉语差异语言

黄橙橙

(广东培正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一、汉英语言差异的主要表征

(一)词汇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词汇上各有特征,如:汉语中动词使用灵活,受限小,经常出现动词连用现象,而英语则有名词化的现象;汉语词汇中常使用叠词,如:开开心心、反反复复等,而英语中则罕见;汉语常用实指,英语多代词;汉语不怕重复,而英语则喜用代词、转换、省略等方法来避免重复;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单词是拼音文字等。

具体而言,例如

1.亲属称谓:汉语的称谓具体且不易混淆,配偶双方各自的亲属称谓区分明显;而英语则以家庭为中心,平辈人为一个板块,具有模糊的特点。试比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grandparents;爷爷、外公——grandfather;奶奶、外婆——grandmother;伯伯、叔叔、舅舅等——uncle;姑妈、阿姨、姨妈等——aunt;堂/表兄弟、堂/表姐妹——cousin;

2.颜色词:白色在汉语中表示的反动意义居多,如“白色恐怖”、“白区”等;而在英语中,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所以西方人举办婚礼时,新娘的礼服就仅限于白色。在英语中与白色有关的词也多带有积极意义,如white spirit(纯洁的心灵),white moments of life(人生得意之时);

3.动物词: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是吉祥、勇敢的化身,因而成语中有“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中国的家长们更是“望子成龙”。而西方却认为“龙”是一种满嘴喷火、身上有鳞的凶恶动物,所以“亚洲四小龙”通常不译成“four dragons”,而应译成“four tigers”。

(二)句子结构差异

1.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式结构松散,注重以神统形,倾向于不借助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而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因此,汉语句子经常是兴致所至、随性而为。英语句子的结构则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以词汇为纽带,借助连词、关系词等形式骨架,句子展开时形成环环相扣的“树枝型”句式结构,形式规范、结构紧凑严密。

2.汉语呈动态,英语呈静态。汉语是非屈折语,英语是屈折语。汉语的动词没有屈折式形态变化问题,而动词与名词比较起来,动词的动态感强,所以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繁,动词连用现象也很常见,叙述呈动态;而英语语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变化上,如诉诸各种时态或语态变化,而动词的使用受形态的牵制,削弱了动词所传递的意义,使得英语的表达叙述呈静态。

3.汉语注重话题,英语重“主谓”结构。汉语中很多句子是没有逻辑主语的,往往将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放在句首,而将说明部分置于话题之后,对其进行说明;而英语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这两个主要语法成分构成句子的基本结构,借助语法形式来保持两者协调一致。因此英语句子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4.汉语重人称表达,即用人或有生命的事物作主语;英语注重物称表达,多用客观抽象的物体做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态度呈现。

5.汉语句子多主动形式,少被动,有时不用被动形式也可表达被动的含义;英语则经常使用被动句,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

另外,汉语多短句,英语多长句;汉语多分句,英语多从句;汉语多推理,英语多引申;汉语多补充,英语多省略等等。

二、语用上的差异

中国和欧美国家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不同,在日常谈话中所体现的礼貌用语差异也十分明显。通常人们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的“please”,但在英美国家某些社交场合却不用这个词,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相反,表示打扰别人谈话办事或者自己有事要先行离开或者向别人询问某事时,英语可以用“Excuse me”来笼统地概括,在使用汉语时却须区别对待;又如汉语中的“红茶”对应的英文表达并非是red tea,而是black tea.

三、汉英语言差异的文化渊源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地处内陆,依靠农业为生活支柱,深受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使得人们的思想封闭、狭隘。诞生于该自然地理环境的生活方式、观念信仰、文化习俗等都在语言上反映出来。农业经济不讲科学,只依靠人对自然的大概的认识和估计进行生产,造成人凡事不求精确,只求大概的特点,所以我们发现汉语词汇好用描绘性的只表示大概概念的模糊语,讲究辞藻华丽,给人一种抽象、不具体的感觉,如:一盏茶、一袋烟的工夫;另外,中国许多谚语和习语都与农业有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芝麻开花节节高等。

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不同,西方国家多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形成了发达的海洋渔业文明,尤其是英国,受海洋文化影响很深。其语言多与海洋、船只、鱼类等有关,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栗);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世界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优秀文学精品之一——《荷马史诗》,远航就是其主题。字里行间中关于海洋、船只等的固定习语源承至今。比如:as 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很不自在)等。

四、中西思维

中国人偏重意向性思维,更多的是以自身为对象来考虑问题,而西方则偏重以物为中心,属于认知型思维。意向性思维是内向的,强调主体,而认知型思维是外向的、发散的,它强调客体。具体表现为汉语常以主体为中心来表达主题与述题的关系,突出主题而非主语,不表明主动或被动;英语却常采用不能主动发出动作的或者无生命的事物来作主语。

中国人偏重空间思维,而西方人偏重时间思维,因为中国人更重视群体关系,即空间关系,讲究稳定和谐中求发展。西方文化则强调“人人平等”(起点上的平等)。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两种语言的差异,表现为:汉语是一种以形象为主的空间性语言,完整的意义由单个的词、子句、单层的意思构成,组成部分彼此空间位置不能调换。英语在称谓上比较简略、笼统,往往一个词就能表达很多种关系。

五、中西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礼”的思想,几乎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中国人的思想还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认为“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西方人总的来说则更注重的是树立自己独特的个人形象。西方哲学观认为“诚实”是一种美德。这种哲学思想上的差异,造成许多中国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为了顾及对方的情绪或出于礼貌,采用一些委婉的话语或方式;英语则相反,不会绕来绕去,往往直奔主题。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哲学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认为天和人、物与我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汉语在构词上表现为:命名靠累积,重在统一,有较高的概括性和灵活搭配性。另外,汉语语句、语段多整体重复,句式看似飘散零落,实则内聚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比较而言,西方英语国家的传统哲学强调论证、分析推理,重试验求真,并明显地影响了英语语言,即,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

六、宗教历史文化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英两种语言,因此有些习语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而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语中随即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之有关的习语,如:“六神无主”、“半路出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善男信女”、“临时抱佛脚”。同样的,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对我国文化影响也很大的道教,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回光返照”、“脱胎换骨”等等。英国信仰基督教,有不少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成语,如:“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apple of one’s eye(珍贵的事物)”、“the lost sheep”(迷途之羊),等等。

七、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了解历史、沟通彼此。汉、英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探究它们各自使用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思维模式、传统哲学、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对两种语言的研究有所裨益,也能让各国以后更有效地沟通与交流。

[1]刘卓滢,高嘉勇.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2,(1).

[2]黄信.论英汉语言主要差异的根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3]宁康健.论英汉语言的差异[J].安徽文学,2007,(6).

[4]廖国强,夏宏钟. 汉英语言差异比较研究[J]. 希望月报,2007,(1).

[5]贾愚.浅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猜你喜欢
汉语差异语言
学汉语
相似与差异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