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偏好的地方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

2014-03-31 10:47聂应高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数字用户服务

聂应高

(湖北科技学院 图书馆,湖北 咸宁 437100)

如今,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新闻出版业的总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但是人们还是经常感叹:现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既“多”又“缺”。多了为什么还缺?一方面,缺乏深入分析用户偏好和需求差异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导致效能不足和“信息迷向”。另一方面,传统“自上而下”、相对固定或通用的单一惯性服务模式,容易产生大量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服务,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数字文化需求。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方文化服务机构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文章通过对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整理,了解我国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引入云计算的动因和用户偏好分析,提出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建设构想,以期为全面推进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提供经验借鉴,或为相关机构输出符合用户“量身定制”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提供参考。

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现状

关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文章对近年来《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阅读与梳理,国内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集中在相关概念与涵义、理论基础、体系建设、供给与服务模式、服务均等化和体制创新等诸多方面。陈露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以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为主,用数字化的资源、智能化的技术、网络化的传播为载体,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非营利性以及非排他性的文化服务[1]。胡洁阐述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特征、意义和建设框架[2]。何义珠探讨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主要模式,提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对策[3]。丁云指出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是从“自上而下”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下而上”的主动需求型转变[4]。唐亚林分析当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5]。刘广指出公共文化服务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模式、创新产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制度、文化、资源和价值四个要素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对策[6]。游祥斌分析农民文化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提出基于需求视角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思路[7]。马艳霞归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模式和供给实践,指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相应的优化对策[8]。

基于用户偏好的地方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目标是实现面向用户的按需所现的服务,以上文献恰恰没有考虑或者很少考虑从用户角度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云服务。当前研究存在一些不足: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系统无法自动隐式的获取用户偏好和需求;②获取用户偏好需求可靠性和准确性不高;③用户偏好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时,系统缺乏自适应性;④用户存在其他隐式偏好需求时,系统缺乏引导性。

二、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引入云技术的动因

1.新技术的支持与推动作用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认为,利用新技术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化的传播效率,节省纸张、印刷等相应成本。对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自身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与推动作用。数字整合、云存储等技术给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了最佳技术支撑,用户偏好提取分析后,海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就能够充分、全面、便捷的向用户推送,数字文化资源的运用和传播也更加高效。另外,云计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集用户的海量行为数据,并进行分析、洞察和预测用户的个人偏好,预测用户的潜在需求,以此为用户提供最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公共数字文资源,从而更好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2.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构存在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现状,“信息孤岛”、资源共享不足、文化监控管理等问题和挑战。传统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正在被边缘化,用户流失严重,而基于用户偏好的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正是利用云计算的技术优势,以用户为中心,建设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集成平台,开发多样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真正实现泛在服务、按需享用,将极大提高用户黏性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作为一个文化服务机构,一旦留住了更多的用户,就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和必然选择。

3.用户增多和需求的动态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9]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其中农村网民达1.78 亿。网民对同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的需求层次深浅不一,需求复杂多变,趋于动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比如,用户对某一领域研究很深,这类用户可能需要获取专业知识服务;反之如果用户对某一领域知之甚少,用户一般只需获取常规服务。另外,不同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总是在年龄、知识结构、社会环境等各种变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呈现出差异性,而且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动态发展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内容,数量和兴趣等都会因需求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而云计算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动态性与需求动态性相匹配,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来定制个性化服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以某种便捷、安全的方式获得云中的相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三、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中用户偏好分析

目前很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冷清,如何避免“用户需要的坚决不给,用户不需要的却非要塞给”的不对路尴尬?笔者认为,主要对策就是对用户行为偏好进行分析。而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为智能识别和预测用户兴趣偏好创造很好的条件,能够按照用户个人偏好推荐最贴心的个性化服务。

地方文化机构可借鉴云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功应用实践,提取和分析用户偏好(包括显示偏好和隐式偏好,其中,显示偏好由用户主动提供或系统引导用户提供,隐式偏好需根据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用户行为、标签、项目特征等来挖掘)。比如,在云计算环境下,利用智能挖掘技术分析用户信息行为(如计算机操作、网络检索、浏览和定制等行为)特征和规律,构建用户兴趣偏好识别模型和用户数据库,进一步分析获取或预测用户的信息倾向,最后在云资源库中过滤出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信息并推送给客户端。当然,这需要基于云服务的大量历史数据的储存与分析和应对各种行为可能的预测机制,正确预测用户消费需求行为数据,及时组织可匹配的产品与服务,并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四、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建设构想

所谓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就是要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地方数字文化服务,而这些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和项目都可以由用户在自己意愿下进行自主选择。该平台可以通过云连接、云操作、云平台和云整合等技术,为用户提供犹如网上购物般实现自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的“一站式”服务。

建设成的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普通用户只需打开电脑、手机、电视机就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享受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同时,该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可以增强政府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品质;再次,由于具有高度整合,资源共享的特征,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都集中在云端,有利于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体系化和资源共享。

另外,由于用户对于数字文化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动态的,而数字文化的传递永远是一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不断结合与交替的过程。在这样的双向交流过程中,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都能让那些最需要的用户获得最希望获得的数字文化服务。比如,有的用户想听听养生知识讲座,有的用户想观看历史记录片,有用户想欣赏当地民间戏剧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数字文化产品都可以成为“云服务”的提供内容,供用户进行目标选择或通过云端感知用户偏好而直接推送。

五、结语

地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美好愿景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数字化设备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任何知识。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数字文化个性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一个信息变化莫测的多元化时代,地方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也就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现实。

[1]陈露.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2]胡洁,邵燕.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7).

[3]何义珠.政府职能视角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浙江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4,(7).

[4]丁云,幺莹莹,阚和庆.优化北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思考[J].新视野,2014,(1).

[5]唐亚林,朱春.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道[J].学术界,2012,(5).

[6]刘广.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4,(2).

[7]游祥斌,杨薇,郭昱青.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7).

[8]马艳霞.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23).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07-3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猜你喜欢
数字用户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答数字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关注用户
数字看G20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