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地名源流考*

2014-03-31 11:48彭雪开
关键词:巴陵岳阳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 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十三》:“岳州,今理巴陵县。古苍梧之野……亦古三苗之地;亦古麇子国。”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岳州南邻苍梧之野,古三苗国,又为麇子国。”明代弘治《岳州府志》:“春秋为麇子国,战国楚罗子国。”清光绪《巴陵县志》:“春秋时属楚,亦为麇、罗二国地。”

“苍梧之野”,源出《史记·五帝本纪》:“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1]“苍梧,”源于《山海经·海内经》。苍梧,应是南方最早的地域地名,谓岳阳“古苍梧之野”,至少有其文字依据。

岳阳,上古为三苗国地。宋元之交《文献通考》:“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杜佑《通典》:“今岳州、潭州(长沙)、衡州,皆古三苗国。”《国语·楚语》《逸周书·尝麦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等典籍中,皆有九黎部落联盟崛起,蚩尤率九黎部落与炎黄帝部落联盟,长期争战的记载。《太平御览·卷一五》:“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后炎黄部落联合起来,最终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将蚩尤擒杀。[2]九黎部落战败后,退居南方,到尧、舜、禹时,又形成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国”,其首领为驩兜。《战国策·魏策一》:“三苗之后,左洞庭,右彭蠡。”《尚书·尧典》《国语·楚语下》《墨子》《荀子》《吕氏春秋·召类》等典籍中,多有三苗部落处南蛮不宾服的记载。[1]22

据地下出土文物考正:战国古代三大部落集团之一三苗氏一支,确在南方活动,其活动范围正是南方几何印纹陶的主要分布区。[3]湖南澧县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屈家岭文化(距今5500-5000 年),有较大城址,有特大型墓葬,有大居室、大厨房,有中心聚落区,并在澧县平原上分布着57 个屈家岭文化时期聚落遗址。这表明当时城头山,已是控制这些聚落的早期邦国文明的政治、经济中心。[4]而且很有可能是三苗国的政治聚落中心。以上典籍记载及地下文物遗址,皆确证古三苗国确实存在。岳阳古属三苗国无疑。

岳阳,春秋时与古麇子国有历史渊源。张培玉《郧阳古国》考正:麇子国源于微,在今山东西部梁山境北,先后五迁。四迁其锡穴一支过长江至洞庭湖(岳阳)一带,国号仍称麇,也称微。《左传·文公十年》记:楚子、陈侯、郑伯、蔡侯,次递于厥貉,将伐宋,麇子逃归。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诸(今湖北房县),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5]约在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左右,楚灭麇子国,迁其遗民于沅湘微水流域(今岳阳县新墙河镇),允其复国,为楚附庸国,筑麇城族居。石泉先生《古代荆楚地理新探》认为:麇子迁今岳阳一带之前,由楚迁湖北襄阳市东北(亦说在京山),再迁麇子沅湘流域巴丘一带。

公元前506 年,吴、楚大战于麇地(今岳阳一带),楚败,暴骨原野,无人收尸。第二年,据《左传·定公五年》记:楚在麇地施以火攻,大败吴军。楚昭王派王孙于麇地筑城,始为巴丘筑城之始。《春秋地理考》认为:巴陵麇城“当是楚灭麇后,迁麇人于此。”

《岳阳风土记》:“麇有东西二城。春秋,楚昭王城麇,即此。”《明一统志》云:“麇城在(巴陵)县东南三十里。”今考岳阳县发现大马城遗址。胜斌《楚文化的南渐,罗国、麇国城遗址》书中初步判定:“大马城址,平面呈方形,城垣轮廓保存较完整。”“此城址的年代始自春秋是有可能的。”这座古城遗址与古籍中所述地望是相同的,只是相距稍远一点。[6]这是其时未有精确里数所致,说明此麇城,当是楚国军事驻防之城,并非麇子国城。因此次麇子国助吴攻楚,吴人入郢,使楚大败,故楚国为防止麇子国兴起,故灭巴丘麇子附庸国,坠其城建新城,仍以麇城称之。自此后麇人一部分逃至今四川、云南,一部分南逃远至今越南北圻一带,一部分融入当地古越族,一部分臣服楚国为楚之臣民。

巴丘得名,与马援征讨“武陵蛮”密切相关,自古为战场要冲。《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四年(48)秋“武陵蛮寇临沅……伏波将军马援率四将军讨之。”次年,军至下隽县巴丘山(今岳阳市),或曰有巴丘湖。《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建巴丘邸阁,作为屯兵储粮之驿站。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三国志·卷一》记:曹操“自江陵征讨刘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7]至此,“巴丘”之名记于国史典籍。其时巴丘已由自然地名,成为重要地域地名。建安十五年(210)“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7]935建安十九年五月“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7]828由此可知,三国时巴丘,已是三国吴孙权时军事重镇。有关史料记:鲁肃为检阅操练水军,在巴丘筑巴丘城,并在其西门城头上,修建一座“阅军楼”。世传此楼即为岳阳楼前身。《岳阳风土记》:“濒江水退,渔人于沙碛得箭镞甚多,形制不一,皆铜为之……足以证前代战争之冲也。’”巴丘自古为战略要冲得到证实。

巴丘何以得名?相传春秋时,一巴国将领率千人,于此与楚国军队大战七天七夜,最后全军覆没。当地人将其尸骨葬于高丘之上,故曰巴丘。这于史无据,当为传闻。据《华阳国志·巴志》:“《春秋》鲁桓公九年(前703),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为好。”楚子成其事,后“邓南鄙,攻而夺其币。巴子怒,伐邓,败之。其后巴师、楚师伐申,楚子惊巴师。”“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巴伐楚,克之。”[8]这一仗使那处之尹阎敖败而逃之,为楚文王所杀,其族因而叛乱,巴人乘机攻楚。第二年,楚文王率军反击,败于津(一说今湖北枝江西,一说今沙市)。公元前477 年,《左传·衰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围鄾……三月,楚公孙宁、吴由于、薳固,败巴师于鄾(今湖北襄樊市东北)。”因公孙宁作战有功,封子国公于析(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开楚国封君之先例。“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8]11从以上记载看,春秋时期,楚、巴时而和好,时而争战,终以巴师败北,而争夺的地域,在今湖北襄樊市西、东北(邓、鄾),或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北(那处)。这样看来,春秋时楚、巴争战于巴丘,史无载,多属传闻。巴国为何与楚国争夺以上要地,因其时巴国内有鱼、盐、铜、铁等之利,是图打通北上通道,与中原诸侯国往来贸易。巴国败后由江州迁都垫江,而至阆中(今四川阆中市)。[9]

巴丘,作为自然地名,其得名很可能与东夷人活动此地有关。《说文·巴部》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鱼》:“巴,食象之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左思《吴都赋》:“屠巴蛇,出象骼。”李周翰注:“巴蛇,大蛇也。能食象,故杀之出其骨也。”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指大蛇。能食象之蛇,当为大水蟒。这与《江源记》中“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的记载,有暗合之处。其一,巴蛇,即大蛇,实指大水蟒;其二,巴蛇产于洞庭湖一带;其三屠巴蛇后“其骨若陵。”其四,后羿屠巴蛇。

羿称后羿,又称夷羿。古代传说中为夏代东夷族首领,原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名羿,善射箭。《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认为:羿为有穷国国君。相传在太康时,夏朝内乱,羿乘机伐夏,逐走太康,自立为君。不久,因喜游狩猎,不理政事,被家众(亦说寒浞)杀死。[10]东夷族一支,是否在今岳阳一带活动,史无载,但也有可能。20 世纪90 年代前,岳阳境内地下文物考古,发现有大溪文化时期(距今7000~5500 年)荣家湾镇冯家潭遗址;有屈家岭文化时期(5500~4600)麻塘镇王家墩遗址。屈家岭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有一定相互影响的关系。[11]再说历史传说,亦有历史的影子,有的甚至就是历史。后羿灭夏太康后,自立为君,喜游狩猎。其时今岳阳一带,多湖泽山岳,有巴蛇吞象,后羿游猎至此,“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不是没有可能。东夷族一支,迁徙此地后,与荆楚南蛮及古越人,共居一地,依东夷人传说,取名巴丘。约在公元前615年左右,麇子国遗民被楚国迁于沅湘巴丘一带后,因麇国遗民受楚文化影响,便依楚音,用楚文字书写成“巴丘”。

但其时“巴丘”,当为麇子国辖地。楚国势力,在公元前688 年迁罗子遗民于沅湘汩罗之后,才逐步深入湖南境内。其时,楚在今湖南还未置郡、县。今湖南境域名义上属荆楚之南境,除长沙(古青阳)等少数重邑归属楚国外,其余皆为古越人势力范围,因而史籍不载。西周初,仅记“长沙”,至春秋末,仅记“罗(罗子国)一些诸侯国名而已。”[12]

巴陵得名,与巴丘有文化依源。《晋书·卷十五》:晋武帝平吴(280 年),立东晋国,荆州“长沙郡,汉置,统县十,户三万三千。临湘、攸、下隽、醴陵、刘阳、建宁、吴昌、罗、蒲沂、巴陵。”[13]显然,巴陵,作为政区地名,源于巴陵县之设,是以下隽县部分地域及巴丘城邑上置县。为何不以古巴丘为县名?因“丘”与“陵”古文相通。《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孔传:“地高曰丘。”而“陵”,《说文》:“陵,大阜也”;《尔雅·释地》:“大阜曰陵”;又“陵”为“丘”之雅字,故置县时,由“巴丘”改称“巴陵”。县治驻巴丘城(巴邱),属长沙郡,辖境相当于今岳阳市区及岳阳、临湘县境。

巴陵,亦名岳阳。我国大陆南北皆有“岳阳”之名,岳阳,并非一地专名。《尚书·禹贡》:“即修太原,至于岳阳。”其时岳阳,当指大岳山(今山西省霍山)以南,黄河以北之地域。因地处霍山之南,黄河之北,故名。可见古人早有“山南水北”为阳的概念。

今湖南岳阳之名,最早源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其时诗人颜延之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中有“清氛霁岳阳,曾晖薄澜澳”之句。这说明其时巴陵与岳阳齐名。《梁书·卷三》记:南朝梁中大通三年(531),立昭明太子“曲阿公詧为岳阳郡王。”[14]因有郡之置并封有岳阳郡王,郡治驻今汩罗市长乐镇长东街,辖岳阳、玉山、湘阴、湘滨、吴昌、罗六县。[15]232自此后,作为行政区划地名之岳阳,载于国籍,名声渐隆。

岳阳何以为名?岳,《说文》:“嶽,东岱南靃、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狱声。岳,古文象高形。”段玉裁注:“今字作岳,古文之变。”《玉篇·山部》:“岳,同嶽。”《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高峻之山或最高的山峰。阳,《说文》:“阳,高明也。”《周礼·秋官·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贾公彦疏引《尔雅》:“山南曰阳。”《玉篇·阜部》:“阳,山南水北也。”《诗经·大雅·大明》:“在洽之阳,在渭之涘。”孔颖达疏:“水北曰阳。”古今文中有20 余种释义,其本义均指“向日为阳”,亦称“山南水北为阳”。凡在大山之南水之北者,皆可名岳阳。[9]1835

岳阳,作为自然地名得名尚早。相传,古岳州城南约一公里处,有一小山名天岳山(今遗址仍在,有一段小街仍名天岳山),天岳山南麓有一小楼阅,因处天岳山之南麓,故名岳阳。唐开元四年(716)中书张说谪守岳州时,常与诗友于此登南楼赋诗,因故名岳阳楼。不久,因岳阳楼年久失修,在一次大雨中塌毁,有人主张重修,张说认为原址离城较远,地势低洼,景色不壮观,便在郡城西门上早已倒塌的“巴陵城楼”原地上,修一座大楼阁,楼成后称此为“岳阳楼”。后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先后登楼赋诗。从此岳阳楼名声大振。至《岳阳楼记》后,便名传天下,至今不衰。[16]

岳阳作为县域地名,始于南朝梁中大通三年(531)。《梁书·卷三》:中大通三年(531),立昭明太子“曲阿公詧为岳阳郡王。”这一年,置岳阳、玉山、湘滨三县,隶属岳阳郡,属罗州。“罗州,南朝梁置。与岳阳郡同治于今汩罗市长乐街”。岳阳郡治驻长乐街,州治驻夹城。岳阳置县后,或属罗州,或属巴州、岳州,终属岳州。[15]232“元属岳州路,明清属岳州府”。自南宋以来,历代郡、州、路、府,多与县同城而治。1913 年巴陵县又复名岳阳县。以后区划累更。1981 年撤县入市,1983 年复为岳阳县,县治由岳阳市区迁荣家湾镇。1986 年迄今属岳阳市。[17]

隋开皇九年(589),岳阳由巴州改称岳州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幕阜亦谓天岳,州居其阳,故谓之岳阳。”清光绪《湖南通志》谓岳阳州治“长乐适当天岳东南,岳阳之名实昉于此。”以上之说,难以确信。其一,岳州得名,实源于岳阳。岳阳之名,见著文字当在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岳州置于隋开皇九年(589),两者相差164 年,何谓“州居其阳”之说?其二,南朝宋元嘉二年,岳阳是因一楼阁位居巴陵城南天岳山之南麓,故名,并非今平江县与湖北通城县交界处之天岳山。此处天岳山,亦名幕阜山,古为恒山,又名天柱山、幕浮山、昌山。三国时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时,为拒刘表从子札营幕于山顶,故名幕阜山。改幕阜山为天岳山,约在宋代。清咸丰年间,筑隘口由巨石垒成,高8 米多,宽7 米多,长24 米,取名天岳关。今仍存东西两面青石摩刻“天岳关”三大字。[15]269

综上所述,岳阳古名巴丘,又称巴陵,其各自得名,皆有历史文化渊源。楚、秦汉之后,因时因地置州、郡、县,皆以巴陵或岳阳为名。今岳阳市区,是一座有25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迹众多,名人荟萃,“楼观岳阳尽,川迴洞庭开,”湖光山色,名甲天下,实为湘北重镇。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33.

[2]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3]彭适凡.中国南方考古百越民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

[4]袁建平.试论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以湖南城头山地区古代文明进程为例[J]中原文物,2010(5):24-29.

[5]魏 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83-84.

[6]黄军认,陈湘源.巴陵古称麇子国还是麋子国地的考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3-67.

[7]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2.

[8]常 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

[9]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514.

[10]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68.

[1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405-406.

[1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20-21.

[1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294.

[14]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50.

[15]湖南古今地名辞典编纂委员会.湖南古今地名词典.岳阳[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16]巴陵胜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11.

[17]湖南地名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地名志[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799.

猜你喜欢
巴陵岳阳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Mike21模型在长江岳阳补水泵船洪水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岳阳王家河巴陵东路桥设计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