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三重维度*

2014-03-31 16:23吴巨培
关键词:自然界中国化马克思

吴巨培,陈 伟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来,在形成一系列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不乏与生态相关的理论思想,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至今,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从未间断过对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人的发展的探索。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以其特有的实践性、可持续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为我国建设富强美丽中国提供指导。下文从三个维度总括性论述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求教于大方。

一 理解自然生态的价值论

自然生态即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1]。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人类行为不断对生物以及环境施加影响,自然生态不断得以改变。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掠夺式”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主张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然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了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这种观念的导引下,人类以强大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的物质追求,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环境公害在不同程度地损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人与自然关系失去平衡。

旧自然观使人类陷入了生态危机的困境。人类要从困境中解放出来,有效途径就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系列成果,不管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二代领导集体,还是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新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注自然的地位和价值,主张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生态思想解决中国的生态现实问题,重新考量自然生态的价值、地位,审视和定位人和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2]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资源基础:一是水资源。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的生命线。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后,大量的河流湖泊水质遭到污染,淡水资源的数量每年呈下降趋势,保护淡水资源成了全人类的共同面对的问题。二是空气资源。空气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空气含氧量高,人体的细胞生命力越活跃,老化期推迟,体内新陈代谢加快,机体抗病能力增强。三是土地资源。人类依赖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生产活动以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需要。从原始社会至今,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土地开发利用不科学,利用效率低,农业化肥的使用,使土壤污染严重。土地是人之根本,离开了土地资源的支撑,我们的任何建设都会失去基本的保障。四是矿产资源。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人类工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积累过程,都是以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索取为始端,不断地对其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加工,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可见,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物质资料,也给人类的物质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和能量,是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

其次,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作为自然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球为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表面的平均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并屏蔽和过滤掉太阳光的强烈辐射,提供适宜生物生存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大气的存在使地球上形成了大气环流,从而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得以调整、平衡,不至于有些地方的温度过高,有些地方的温度过低。由此可知,自然界的水、空气、温度以及其他一切物质条件,为人类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空间条件,也就是环境基础。

再者,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自然是人类科学研究的对象,如达尔文经过环球的实地考察,采集各个地方的标本化石,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资料,最终得出生物进化论;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自然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这说明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基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必然规律。自然为人类提供美的享受,自然美不仅开阔视野增长学问,启迪科学智慧,而且能给文学艺术家灵感,为他们提供创作源泉,激发其艺术创造力;自然美还具有陶冶性情,使人身心健康、心情舒畅的效能。

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其实质是对自然生态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审定,科学摒弃传统的仅注重自然生态的经济价值观念,从而真正把自然看成是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自然演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自然界并非永恒不变的,它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自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3]这就是说,人们通过劳动,利用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获取自然中的物质资料;人们通过劳动,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引起了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进行了物质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因此,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正是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必然王国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必然性尚未认识,没有掌握客观规律,人类的行为受到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束缚,因而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自由支配。自由王国是人们掌握了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使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自觉地创造历史的一种状态。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自然的演变的推进,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过程,也就有原始文明时期的和谐共处到工业文明时期的矛盾对立;到了当下,人们在生态危机的倒逼下重新认识自然,发展到了“生态自然”的认识阶段,对自然界的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又推进了一步。人类的自由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倘若不能在生产实践中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按规律提高生产能力,人类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更不可能建立自由王国。

二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论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不但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定位自然生态的价值,而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实践落实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来,从而更高层次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和谐社会具有三个层次,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努力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解。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各种经济利益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大部分是建立在自然的经济利益基础上的。所以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来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第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个人的趋利动机不断得到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复杂化,社会生产中的诸多要素和各个领域不断被商品化和资本化,生产和经营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它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而是为了竞争取胜。因此,无限制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污染和废物排放也就跟着发生了。

由此得知,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两者的矛盾统一体,前者离不开后者,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反之亦然。

(二)人与自然和谐基于人与社会和谐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进程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是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新境界。

首先,社会关系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自然界也影响生产和人自身的发展。“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4]马克思的论述充分说明了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只有依靠这个“中介”,人与自然之间才会发生联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人与社会关系不和谐,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成果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即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影响和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系列重要成果,反对破坏自然,主张保护环境,提高森林绿化率,因为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归根到底还是损害了人的利益,实质上是一部分人对其他人以及全体人类的伤害;而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维护了所有人共同利益。

其次,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源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包括很多因素,最核心的应当是生产关系的和谐。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三是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当生产资料不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不平等,社会就不和谐。在这个不和谐的过程中,人就会穷尽所能、想方设法地去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去获取更多的劳动物资。而自然作为人类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存在不能调和的矛盾,直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竞争,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协调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只有各种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照顾和均衡协调,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才不会出现因资源环境过度争夺导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这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撑,特别是在尊重和善待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安排和环境保护政策。

三 建设富强美丽中国的方法论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是我们建设富强美丽中国的重要方法论。现阶段,我国还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防止环境破坏、土壤沙漠化和森林退化,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又必然要出现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废水废气等各种有毒物质的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性利用等问题。因此,在改革之初,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赶超战略”,依靠地大物博以及丰富的原材料和能源,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并部署了实践路径: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彻底同旧的发展观决裂,促进经济、资源、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把经济发展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在发展中整治生态,在生态中寻求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体系的良性互动。三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倡导勤俭节约,推广生态食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四是营造生态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熏陶,把生态理念内化为人们做事的道德规范与准则,自觉在生产与生活中践行,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的良好风气”[5]。这说明党中央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生活需求,实现国强民富的基本目标后,开始探求美丽中国的建设路径,这不仅是践行马克思生态思想,而且把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赵成章,卞纲成.生态问题是重大政治问题[N].中国环境报,2007-12-2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自然界中国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