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探析
——以河南理工大学试点研究为例

2014-03-31 17:03张明月
关键词:原理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张明月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中文本性、理论性、抽象性特点最为突出的课程,因而也就增加了理工科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教材的难度。为切实了解“原理”课教学的实际状况,增强本门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立足河南理工大学办学实际,对比性地选取了文理两科特色专业,尝试性地导入“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进行了两个学期的试点专题式实践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和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大致梳理如下。

一 “一课多师”教育理念的植入

所谓“一课多师”,通常指多种学科内容的交叉课题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讲授过程中,由3名及以上任课教师采取集体备课、专题讲授、多方指导、分工合作、多面反馈等形式,以期最大效率地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综合的交叉课程。[1]后几经沿革与引伸,这里的“课”已不再单纯指代那些交叉性的课题或课程,也可以适用于辐射面相对较广的基础性课程;这里的“师”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任课教师,也可以是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领导、社会工作者,甚至包括学生家长等等。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课多师”已在我国部分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进行了多科目、分领域尝试性探索,但大多停留在一种摸索和实验阶段,尚未引起广泛的共鸣。而对于“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而言,则更处于一种全新的挑战与尝试阶段。鉴于此,经过历时一年的精心筹备与前期策划,我们抽调出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分别于2012和2013年选取笔者所在学校11级计算机专业和12级外语专业为试点,以文理两科特色专业形成对比,分讲“马克思理论的魅力与意义”等十五个专题,系统实施了“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改革,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实战素材和经验,也为今后“原理”课程持续深化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

二 “一课多师”教学实践中的利与弊

1.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集中体现,它肩负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任务。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授课模式极其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逆反情绪,也违背了“原理”课教育教学的初衷。“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正是立足于打破原有固化教学模式,通过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兼顾教学兴趣性与指标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创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的导入在“原理”课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合理配备师资,加强团队协作,开展接龙授课,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专项研究的热情和专题教学的积极性。课前,根据统一部署和任务分配,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和研究兴趣,制定和编写符合自己教情与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亮点;课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师互听,可以发现问题,取长补短,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教学自信度;课后,能及时梳理心得,总结感悟,审视自我,修正教学行为,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此教学模式在课程讲授中采取了多方参与、专题授课的方式,不同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语言特色,以及对知识点的驾驭和导入方式的因人而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听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接收的全盘性,既可博采众长,拓展视阈,又可二次消化,内化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所借鉴。

(2)有助于打造新型师生关系。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教学过程古板,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课堂氛围低沉,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整合,专业教师与课外专家引入,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新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文化大餐”。在核心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很多尚未涉足或浅尝辄止的理论盲区,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解疑与答惑,询问与思辨的对话频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知体会,动脑思维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师生间就会形成一种以知识探讨为主题、以学术交流为导向的民主而不松散,紧密而不冗赘的亦师亦友的新型互动关系。[2]

(3)有助于资源整合,提高团队协作力。

从事“原理”课教学的教师在很多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个教师一学期平均能上5-10个课头,且大部分高校大班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授课的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一课多师”型模式通过集体备课、接龙式授课,能够合理配备师资,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间搭建起合作、沟通、互助的平台,帮助教师在团队协作中达成共识,在深层对话中实现共鸣,在“个性化”教学中寻找共性,使年轻的教师能够找准定位,形成风格,快速成长,资深的教师能够激发灵感,有所突破,不断创新,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一员都能够在教学实际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分享经验、共同进步,最大化地弥补和克服现有资源不足的劣势。

2.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虽然在“原理”课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毕竟尚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也暴露出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

(1)专题讲授中的理论衔接问题。

“原理”课教学所采用的“一课多师”模式多以专题式教学展开,虽然能极大地调动教师进行专项研究的热情度和学生听课的兴趣度,但是由于授课教师彼此之间常常缺乏有效地沟通与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容易造成专题与专题彼此游离、各自为营,理论前后衔接出现断层,进而导致知识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梳理,给学生日常学习以及最后复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和困惑。

(2)日常考勤松懈,学生自律意识下降。

由于“一课多师”由多位教师分工合作而完成最终授课任务,不同的专题不同的老师来讲授,因课时压力及教学内容所限,很容易造成对日常考勤环节方面的放松。于是面对走马灯式的新鲜面孔呈现,部分学生自律意识开始出现松懈,常借换专题换老师之间隙翘课、中途逃课,这成为“原理”课日常考核环节中的一大弊病。

(3)授课教师自身能力面临的挑战。

也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压力,“原理”课任课教师需要有全方位驾驭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要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各个分散的理论最后衔接起来,这给最后一位教师在复习串讲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自身储备的知识不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极其容易在教学实践中陷于被动。此外,由于一门课程多位老师参与,教学课时会无形增加,因部分专题课时延伸而挤压其他专题现象时有发生。

(4)其它客观因素的干扰。

学校内部,尤其是部分理工科院系的领导对“原理”课程的认识,与中央设置该项课程的初衷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在实际中出现了“口头上重视”,但实际执行中不到位的现象。譬如说学校在外聘专家及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上配套措施不完善,资金及师资配备不够,甚至上层决策者的不批准,实践活动中的突发事件等等,各种客观上的干扰因素以及建立相应的临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都亟待解决。

三 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反馈,我们立足理工科院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以及师资配备特点,对未来“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的深化推广,提供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1.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校方要充分考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从当前师资配备、专题衔接等实际出发,在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备课的现有机制下,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为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供场所和条件,进而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适当提高“原理”课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外聘专家交流、教师培训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社会考察调研、引进器材资料等,为“原理”课教育教学工作打开新局面。

2.资源优化整合,博与专人才相济。

鉴于“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的前瞻性,对“原理”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其学识素养应该是博与专的完美结合。[3]在专的方面应该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素养,对本学科的某一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能够驾驭支撑某一专题的独立讲授任务;就博的方面而言,应该努力使自身成长为一名“杂家”,了解并熟悉课程衔接的专业领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努力挖掘社会热点背后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顺利实现与社会专家的对接。

3.改革考勤考核机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如前所述,由于“一课多师”专题教学衔接的弊端,加之功利性学习动机的驱使,常容易造成听课过程学生流失,要想使“原理”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善于挖掘“原理”课内容与学生专业实际的契合点,使学生真心感受到到学习这门课程对今后个人择业及未来深造的巨大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应不断丰富考核方式,使考核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相匹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度。

总之,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都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与探索道路上,肯定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如:政策解读与具体落实的时间过渡、教师转型与学生适应的过程磨合、兼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矛盾等等。但是有矛盾就意味着有转机,有压力就有前行的动力,随着“一课多师”型教学模式的持续深化推广,“原理”课肯定会成长为一门大学生真心喜欢并终身受益的示范课。

[1]裴东霞,乔勇军.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一课多师教学改革[J].电子商务,2013(1):74-84.

[2]王承.“一课多师模式”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5):25-29.

[3]张明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方法创新的具体路径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1-12.

猜你喜欢
原理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