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批机械通气患者安全转运的管理

2014-03-31 20:35叶向红汤秋芳
护理与康复 2014年2期
关键词:监护仪危重呼吸机

陈 岚,叶向红,汤秋芳,陈 琨,曹 敏

(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金华 321000)

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转运存在极大的风险,容易造成患者病情不稳定甚至死亡,尤其是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文献报道[1],53%机械通气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有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血压的改变,ICU患者与院内转运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2012年7月,本院搬迁新大楼,通过对人员、设备、流程等方面风险的控制,加强患者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的安全保障工作,安全转运了10例ICU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现将转运的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0~92岁,平均(57.23±17.58)岁;恙虫病、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重度颅脑外伤2例,胃癌术后呼吸衰竭1例,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例,脑动脉瘤术后呼吸衰竭1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肺部感染、呼吸衰竭1例,心肺复苏后1例,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4例。

2 方 法

2.1 转运前准备

2.1.1 医护人员准备 医院成立ICU患者转运领导小组,负责患者总体情况评估、仪器设备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参考相关文献[2],设计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记录单;制定转运方案与流程;成立2个转运小组,统筹安排转运人员[3]。转运小组分别由2名专职转运人员、1名麻醉师、1名管床医生和1名主管护士组成。专职人员分别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及ICU主任、护士长担任,主要负责呼吸机的管理、搬运过床时的统一指挥、转运途中的整体协调及意外事件的处理;麻醉师负责气道安全以及意外拔管的处理;管床医生负责病情评估;主管护士负责途中记录及治疗的连续。转运小组携带所有必备的转运物品分别进行模拟演练,包括评估流程、过床流程、呼吸机转接流程并充分熟悉转运路线,进入电梯时呼吸机、转运床和人员的顺序及放置位置。

2.1.2 物品准备

2.1.2.1 仪器设备准备 经转运组成员及设备人员共同探讨并演练后决定采用模式、参数齐全及蓄电功能良好、底座轻便、转运方便的VELA呼吸机。根据呼吸机底座支架的高度及需转运的人数,选择10L转运氧气筒,安装在呼吸机底座支架上,与呼吸机捆绑转运。呼吸机充电、充气后接模拟肺试运行,以检测其性能及蓄电池、氧气筒可供运转的时间。充电便携式吸引器、充电微泵、便携式监护仪等,均进行性能检测后充电备用。

2.1.2.2 急救用品准备 转运用急救箱准备。气道用品包括气管插管、吸痰管等;抢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乙胺碘呋酮、利多卡因及各类注射用品。

2.1.3 设置急救点 转运途中携带的仪器设备依靠蓄电池供电,虽然在转运前均进行电池及性能的检测,但并不能排除途中出现仪器故障的可能;患者病情危重,转运途中易出现病情变化。因此,分别在急诊大厅、新旧病房一楼大厅设置急救点,各点间隔约100m,两点之间转运时间约2min。备性能良好的吸引器、除颤仪、氧气筒、简易呼吸器、抢救车等设备,电源、氧源充足。由急诊科另一主任、护士长和心内一区、心内二区、心胸外科主任及护士长组成临时抢救小组,负责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协同处理。患者转运途中如出现意外,均能在不超过1min的时间内回到前一急救点或进入下一急救点,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1.4 患者准备 评估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状态,预见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成功转运的关键[4]。重点检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位置、固定状况,必要时加强固定,适当增加气囊充气量,达到部分固定导管的作用;转运前完成时间性静脉用药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准备充分,保证转运前后半小时内不需更换注射器;检查并维持静脉通路畅通;妥善固定各导管;转运前再次清理气道及口鼻腔痰液,保持气道通畅,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以免途中搬运引起人机对抗。

2.2 安全转运 转运时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呼吸机转接及过床过程中。

2.2.1 呼吸机转接 对氧合不佳的患者,在呼吸机转接前提高氧浓度,使SpO2上升至95%以上,以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将转运呼吸机与原使用呼吸机并排放在患者床头侧,拆除呼吸机湿化器,转运呼吸机连接备用管道,根据原有参数调节,接模拟肺运转正常后由2名专职转运人员共同完成呼吸机管路转接。2人分别站在呼吸机的左右侧,先拆除转运呼吸机上的备用管路,1人双手同时将呼吸机管道进出口端从原呼吸机拔出,迅速交给另1人将其组装到转运呼吸机上,整个过程在数秒钟内完成。转接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等呼吸功能监测参数、SpO2等。派1人将原呼吸机先转运至新病房,开机调节参数,待机。

2.2.2 过床 急救箱放在转运床下层,连接转运用监护仪并放在转运床床尾,各种管道安置妥当,放在患者身体一侧,再次评估病情后,在专职转运人员统一指挥下过床,过床过程中避免“越快越好”的做法,需确保患者平稳过渡[5]。过床后根据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记录单确认呼吸机、监护仪运转正常,管道连接无脱落,静脉通路通畅,微泵走速无误,固定妥当,规范使用护床栏,约束带安全保护。再次评估气道通畅、生命体征平稳,确认新病房准备就绪后转运。

2.2.3 转运途中护理 由后勤保障人员负责转运途中通道畅通无障碍。2名专职转运人员站在呼吸机与床头之间,保持呼吸机与转运床之间距离合适,保证呼吸机管道密闭通畅、不漏气、不扭曲、不脱落、不阻塞,避免其他硬物划破管道及呼吸机过度震动造成通气障碍[4]。麻醉师和主管护士分别站在病床的左右侧,管床医生在床尾。途中尽量平稳,减少颠簸,以减少患者耗氧量及呼吸机管道的牵拉,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始终在高处端,以免引起不适[6];加强途中监护,确认SpO2有效监测,监护仪无创血压调至自动测量模式,每2min测量1次,合理设置报警范围,适当加大报警音量。

2.3 转运结束处置 到达新病房,与接班人员进行身份确认,确认无误后,再次评估患者病情,按流程进行呼吸机转接及过床,做好交接班。患者安全转运后,专职转运人员评估呼吸机、监护仪电量及转运氧气筒的氧气量,然后携带急救箱、充电便携式吸引器及多功能转运床返回原科室,总结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准备下一患者的转运。

3 结 果

10例患者均安全转运,用时约2.5h。转运过程生命体征平稳,无1例出现管道脱落、低氧血症、病情变化或加重,无不良事件发生。

4 体 会

危重患者转运风险极大,保证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的基本要求[7]。成批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转运有其独特的要求,搬迁时间紧、任务重,患者家属期望高。因此,转运前科学合理配置转运人员,成立危重患者转运领导小组及转运小组,制定转运流程及方案,并进行模拟演练,同时配备完善的仪器设备及急救设备,设立急救站点,做好患者准备;转运时重点做好呼吸机转接和过床,转运途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保证患者安全;转运结束做好交接班,携带好转运物品并及时总结转运过程的经验,准备下1例患者的转运。本次转运短时集中,过程顺利,对日常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Day MW.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the northwest med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05,17(2):183-190.

[2]潘向滢,陈霞,赵雪红.危重病患者转运记录单的设计和应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3(1):54-57.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28-330.

[4]赵佳,徐彩娟.ICU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外出检查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8,7(3):179-180.

[5]容桂荣,肖军.危重病人院间转运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53-655.

[6]张妙音,蔡友锦,高明榕.重症监护室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416-2417.

[7]张小红,程宝珍.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病人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76-78.

猜你喜欢
监护仪危重呼吸机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