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 让精彩依旧

2014-03-31 08:56杨辉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课堂教学

杨辉

摘 要:在新形势下音乐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认为课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拓展;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60-02

音乐课需要作业吗?这是我从教以来经常在思考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适当的音乐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领悟音乐的美妙,享受生活的乐趣。然而,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因为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几乎所有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提起,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茫然,甚至不解:“音乐”能有作业吗?又会有什么作业呢?作业会以什么形式反映呢?它是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实,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的学科,更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所以,音乐作业的设计将更注重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等理念为指导;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更注重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增强;更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形式将更多样,更具愉悦性、趣味性、生活性。

一、表现体验型作业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设计表现体验型作业时要注意以音乐为本,激发兴趣,引发想象,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养成学习音乐的好习惯。

1、用“爱”演唱,陶冶情操

演唱歌曲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学完一首歌曲后,让学生再唱一唱,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中所学的演唱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发展学生的音乐特长,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是音乐课后作业的常用形式之一。如:我在教学完一年级上册第三课《温暖的家》后,布置学生把《温暖的家》唱给家人听一听,并让家长写下听后评语,还提出了“爸爸妈妈最爱你,你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的问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用“爱”的声音,声情并茂的演唱,博得了家长的喝彩。在下次音乐课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向我汇报:“妈妈说我唱的好听极了”“奶奶夸我长大了”“爸爸让我继续努力”……可见,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轻松地使学生巩固演唱技巧,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学会了关爱他人,陶冶了情操,更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2、用“心”演奏,享受乐趣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使器乐演奏练习变得严肃、枯燥。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兴趣,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培养演奏家,更不能使器乐演奏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要一改以往的那种形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因地制宜,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自觉练习中享受乐器带来的愉悦。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六课的音乐故事《司马光砸缸》时,我先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制作,或邀请同学一起制作能表示音高、音低、音长、音短的乐器进行表演,而且在下次音乐课中还要展示出自己的作品,学生听完以后觉得非常好玩,于是纷纷尝试,在上课时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奇乐器”——有废旧铁环做的“三角铁”、有自行车铃盖做的“碰铃”、有矿泉水瓶做的“沙锤”、有木棍做的“蛙筒”等等,由于乐器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所以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兴趣极浓,参与热情极高,可见,只有让学生自觉地、用心地去做、去演奏才能发挥器乐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真正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

3、用“情”表演,感悟音乐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和动觉器官。孩子们把全身心的情感都投入到歌曲之中,边歌边做,载歌载舞,既能表达孩子对歌曲的独特感受,又可以通过表演更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如:我给二年级学生布置了表演作业“小红帽”后,学生回去都准备了一番,当我检查他们的作业时,发现他们自备了道具(小红帽、糕点、小篮子等),而且,他们还互相合作,分别扮演“小红帽”、外婆、妈妈、大灰狼等不同的角色尝试着进行了表演,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试想,假如我没有给学生布置表演作业,学生也未有准备,自然就没有道具,课堂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的表演效果呢?

二、创造活动型作业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领域,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我们要适时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资料搜集,拓宽知识

资料搜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上网、读书、看报、询问、调查等形式,进行一些音乐素材的收集,辅助音乐学习,积累音乐知识,能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来了解音乐,从而进一步认识周围的世界。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多彩的乡音》单元后,我让他们搜集各种民歌,简单了解相应的民族知识,并在班级音乐课中,举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民歌大联唱活动。这不仅仅是我们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过程,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音乐特长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活了兴趣,拓宽了知识。

2、欣赏体验,引发共鸣

音乐教学包括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提倡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结合,要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尊重艺术作品,感知音乐情感。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对鲜花》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鲜花画出来,让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并让孩子们拿回家送给爷爷奶奶,还要邀请他们和自己一起欣赏黄梅戏《对鲜花》。孩子们听了后,激动地说:“《对鲜花》还有黄梅戏,我一定要看看”。又如:在学习完五年级上册第五课《雪绒花》之后,我布置学生观看了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在课堂汇报中,学生各抒己见,理解独特,态度积极,参与度高,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不同艺术领域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懂得了尊重不同的艺术作品,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了艺术情操,引起了共鸣。

3、即兴创造,升华情感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觉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因此,音乐课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以,音乐课后作业必须包含创造型作业。创造型作业可分为给歌曲配打击乐伴奏、根据歌曲新编歌词、即兴律动、即兴表演、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旋律填空等等。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舞曲》后,由于歌曲轻快活泼,学生很喜爱,很快就学会了。但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歌曲的情感,我马上适时的布置学生根据音乐自由创编动作,展现歌曲情绪,并要求课后把它编排成一段集体舞蹈,表演给亲戚或家长欣赏。刚把作业布置完,学生就蠢蠢欲动,兴奋极了。又如:在欣赏完五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后,我布置学生自由分配角色创编音乐故事,在下次音乐课堂的展示中,有小鸟、鸭子、大黑猫;有老爷爷、彼得、猎人;有头饰、有面具,孩子们表演的惟妙惟肖,充满了乐趣。再如:在教完一年级上册第五课《在农场里》后,我让孩子们模仿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并让他们把这些叫声创编成歌词,演唱到旋律中去,孩子们高兴地一会儿学狗叫,一会儿学猪叫,一会儿学鸡叫,一点儿也不羞涩,课堂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其实,即兴创造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也是孩子们最乐于接受的。具体的例子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虽不能一一列举,但显而易见,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肯定了创造型活动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音乐情感。

总之,在新形势下音乐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认为课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的结束,应该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是一种新的审美联想。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结束时,要谨记虽然课堂教学完了,但艺术的审美没有完,只要我们把握住以审美为核心的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勤于思考,巧于构思,就一定能让音乐教育在课后继续精彩!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课堂教学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