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及应对措施

2014-03-31 04:45佟瑛
卷宗 2014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教育

摘 要: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对目前贫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消极心理;教育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校内科研课题(项目编号: S2012021)的研究成果。

高校贫困生处于青年阶段,正是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以及自我意识与世界观形成发展时期,若因贫困而造成的心理负荷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与矫正,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因此,研究高校贫困生就业消极心理及其疏导,不仅有助于其心理健康,而且也为其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1 高校贫困生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做了许多具体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高校贫困生,一般指经济上特别困难,无法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不能维持正常学业的在校学生。还有学者认为家庭人均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为贫困生;而家庭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来源,基本上靠借贷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为特困生。而国家统计局则认为,现阶段我国的贫困是指经济意义上的绝对贫困,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而且还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健康状况差。

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高校贫困生做出了定性描述的定义: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是高校贫困生的官方概念界定。而对贫困生的分类有两种:根据学生生活水平可将高校贫困生划分为一般贫困生和特困生,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通常月消费在200元以下)是一般贫困生,情况突出者(通常月消费在90元以下)为特困生;根据高校贫困生的形成与构成特点又可以划分为自然历史条件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型。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评定贫困生上主要依据三个因素:一是在校学生学习生活每月消费支出;二是该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三是学生缴纳学费情况。

2 高校贫困生就业消极心理的现实表现

来自发达与贫困地区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面对贫困,有少部分贫困生会产生心理贫困。

2.1 就业认知上的功利主义心理

功利主义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在家乡父老乡亲的心目中,能上大学的人就是最有出息的强者。当然,他们自己也有一种光宗耀祖的自豪感和做人上人的优越感。为了保持这份良好的感觉,部分贫困生希望通过自己的成绩和实力,毕业后有个好的归宿。在工作选择的内涵上,往往以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待遇的好坏作为衡量去留的标准。对条件好、待遇佳的城市和岗位,他们趋之若鹜;而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常常受到他们的冷落。有的宁可待业,也不愿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老少边穷地区就业。一些贫困大学生甚至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只要有钱,就能换来幸福、地位与名誉。金钱主义和功利思想加剧了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求,常常会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攀比心理,使其对就业的选择变的盲目和急功近利,极大加重了心理负担和就业压力。

2.2 就业信念上的自卑绝望心理

自卑心理是高校贫困生在就业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一些贫困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缺乏信心,形成了一种灰色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在择业中过于拘谨,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人为地造成了自身择业的困难。

一些贫困生在毕业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低,单位要求高而自己条件差,表现出严重的择业不自信现象。首先,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的需求量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眼,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贫困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而自己却不善言辞,便产生自惭形秽的自卑感。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2.3 就业意志上的自卑从众心理

贫困生就业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对报名人数多的热门职位盲目追逐,选择城市时趋向大城市。从众心理反映了贫困生缺乏独立意识,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全然没有考虑自己的气质、性格、特长,没有对自己的综合条件进行认真的分析,至于要从事哪种职业,去哪里就业,则完全随大流。

贫困毕业生中存在从众心理的人不在少数,有些人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有些人对前途很迷茫。目前越来越多的贫困生盲目挤向三资企业,不顾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是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这样一来,沿海大城市就业市场变得越来越热,却没有认真考虑一下适合自己的岗位究竟在哪里,哪里才有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一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的贫寒以及自身条件的不足,加上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能正确理解而产生心理偏差,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缺乏信心。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他们感到束手无策,逐渐产生了一种与世无争,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的不健康心理。

3 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建立就业自信心

贫困是引起贫困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不少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着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和个人生活的窘迫,甚至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带来的失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当他们感觉到自卑的时候,很容易放弃努力,放弃与别人交流,封闭自己,甚至自暴自弃。高校应对贫困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对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疏导,尤其应注意对贫困生进行日常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要帮助他们建立就业自信心必须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贫困生不应该只看到贫困给自己带来的磨难,还应该看到贫困给就业带来的帮助,树立就业信心。事实上,有很多就业单位很喜欢招收贫困大学生。在他们看来,贫困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所以一般都比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等。贫困生应把少年时所遭受的挫折当作一笔人生财富,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贫困毕业生树立了健康的心态,那么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更加顺利。

3.2 加大资助力度,为贫困生提高就业素质创造条件

在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学校寄希望于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高校已不能单纯从经济层面关注和帮助贫困生,还应着重在贫困生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的提升方面下功夫,并将其作为贫困生的就业突破口,进行多方面、有系统地加以帮助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改变偏理论的倾向,相应地增加实验课、讨论课和见习课等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针对贫困生大多个性封闭、不善言辞、缺乏自信的性格现状,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在学校及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相同条件下应当尽量鼓励让一些贫困学生来担任,锻炼其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提高贫困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树立贫困生的合作观念和团队精神;鼓励贫困学生经常加入到竞争性的比赛中去,以改变自卑胆怯的心理,逐步树立信心,增强其竞争意识;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增加贫困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3.3 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贫困生就业指导的效能

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增强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统一的就业指导模式会导致以偏概全,针对性不强,指导效果不理想。校院(系)就业指导老师或辅导员应从贫困毕业生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综合素质、社交能力、求职观念、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值、性格类型等多个层面建立贫困毕业生个人就业档案,然后梳理分类,进行个别指导。因为每个毕业生的个性、优势、就业偏好和心理倾向不同,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要细致入微,实施个性化指导,根据每个毕业生的不同特征,确定职业目标。这样针对性强,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顺利的实现就业。此外,高校要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和指导下,成立院系就业指导领导小组,施行两级管理。首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导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牵头统筹协调,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和对学校层面就业工作人员、运行机制进行管理、考评和监督,对各院系就业指导领导小组进行指导和调控,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反馈意见,提出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建议。其次,院系就业指导领导小组要落实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3.4 根据需要,努力提高贫困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首先,注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知道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我剖析、机会评估、自我定位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最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合理、恰当地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贫困生对个人的身心特点分析、自我优势分析、局限性判断来进行自我职业的判断。并且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短期可操作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掌握社会需求信息,是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就业信息指导需要在广泛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专业和学生情况,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排列、整理和分析,提取那些具有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的信息提供给相关专业的学生,为贫困生就业架桥铺路。学校不仅依靠就业指导机构收集就业信息,而且要调动内部一切力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学校还要积极和各级政府人事主管部门和社会人才中介力量开展合作和交流,多方面全方位为贫困生收集就业信息。

再次,加强创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要给贫困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供创业机会,把就业与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将来职业生涯中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使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能够认识到选择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够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和岗位,同时也为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自主创业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成为大学生流向社会的一种新的就业方式。这一就业模式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带来无尽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孙英海.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探讨[J].健康研究,2009(2):67.

[2]安悦.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5.

[3]王苏来.论高校贫困生就业的消极心理及其教育[D].湖南:中南大学,2010.

[4]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85.

[5]黄发友.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2(7):84.

作者简介

佟瑛(1977-),男,河北玉田人,淮海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就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