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之交的大编辑家郑樵

2014-04-01 00:19薄守生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六书通志尔雅

薄守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两宋之交的大编辑家郑樵

薄守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在了解编辑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郑樵著述是编辑还是著作的问题。通过对郑樵生平和著述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郑樵是一位大编辑家。当然,郑樵的著述中也不乏创作的成分,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

郑樵;编辑;创作;学术研究;版本目录学

学界对孔子是不是编辑家有过争论[1],但这个争论可以说是“无果而终”。究其原因,既与“编辑”一词可以有宽严不同的理解有关,又与人们对孔子当时的史实不清有关。对于郑樵而言,史实清楚,即使采用严格的“编辑”的定义,郑樵还是编辑家。

郑樵既是大编辑家,同时又是大著作家,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郑樵本人有编有著。可以说,郑樵是“一身二兼”、“编辑与作者各司其职”[2]。郑樵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其著作影响深远,郑樵作为大编辑家,他所编辑的内容非常广泛,许多材料流传至今。

1 郑樵的生平和著述情况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溪西遗民,世称夹漈先生,福建莆田人。南宋(两宋之交)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

元初脱脱等人修《宋史》时,将郑氏列入《儒林传》,传文寥寥二百余字[3]。《福建省兴化县志》之《儒林传》中亦有郑樵传,吴怀祺在一著作中附有原文[4],可参考。从这些传记、史志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樵的一生极为矛盾。郑樵作为一个“乡村野夫”竟然也去“独切切于仕进”,一个不事科举、举孝廉举遗逸皆不就的“布衣学者”竟然也经常纠缠着去拜访方礼部、宰相、皇帝,郑樵个人还非常虚狂“大言欺人”、偏执片面。总之,郑樵不是个传统士人,他自身就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说不清的矛盾体。

郑樵的著述成果很多,涉及的领域也很广阔,天文、地理、语言、艺术、经史等等无所不包。郑樵曾经在不同场合、不同资料中谈到过自己的著述计划和已著成果目录,可谓蔚为大观。当然,郑樵著述虽多,现存文献却主要只有三种,其他的那些文献现在基本上全部亡佚、无处可寻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郑樵的现存著述,主要包括《通志》[5]、《尔雅注》[6]和《夹漈遗稿》[7]三种。除了这三种之外,尚有后人的辑录材料,主要包括顾颉刚的《诗辨妄》辑本、吴怀祺的《郑樵文集》校补本两种。

《通志》是郑樵的代表作,全书200卷。其中包括:18卷本纪,2卷后妃传,4卷年谱,52卷略,124卷世家、宗室、列传。由于种种原因,古人并不怎么重视这部皇皇巨著《通志》,只有到了近代才有一些学者开始重视这部书,他们主要包括吕振羽、顾颉刚、罗常培、张舜徽等学者。

2 郑樵小学三种的编与著

对于郑樵的编与著之分别,以对郑樵小学三种的讨论为题引,然后在下一节中会论及史学。

郑樵小学三种分别为《通志·六书略》、《通志·七音略》和《尔雅郑注》,下面分别对它们的情况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六书略》位于《通志》第31,32,33,34,35卷,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六书图》,第二部分为《六书序》,第三部分为六书的分类、汉字按照六书的分类汇编(简称“六书列字”部分),第四部分为汉字学理论“总论”之短文22篇。《六书略》的主体部分为其中的第三大部分,即六书列字部分。《六书略》主要涉及六书分类实践,在这个分类过程中郑樵对六书给予某些界定,同时还给六书分了许多小类。就《六书略》中的列字情况看,郑樵的这种编写“体例”很可能是他独创的,也就是说,他享有原创著作权。但是,笔者曾详尽地考察过《六书略》所收录的反切[8],我们发现《六书略》有占半数以上的反切来源于《类篇》,其他的可能来源于《说文》、《集韵》、《玉篇》等字书韵书。李文泽[9]曾考查过郑樵的《尔雅注》,认为其注文内容多参考了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而对于《六书略》而言,笔者也曾推测《六书略》也可能借鉴了《经典释文》中的许多内容[10],未曾详细地去考查,所以暂时不敢下任何结论。总之,我们完全可以断言,《六书略》中有大量的材料是郑樵“编辑”而成的,并非独立创作。

《七音略》位于《通志》的第36卷、37卷。《七音略》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七音序》、《谐声制字六图》和《内外转图》。《内外转图》是现存的早期韵图之一,在学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期韵图一般是指《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等韵图。《韵镜》在宋元时期失传,明清人对《韵镜》的研究是一片空白,到了清末《韵镜》才从日本传回国内。在《韵镜》失传之后,《切韵指掌图》的地位较高,以至于被认为是最古的韵图。韵图在古代流传的范围很小,主要是僧人在流传,开始时僧俗两隔,后来有些韵图才逐渐流入俗界,但是影响范围还是不大。《七音略》因为作为《通志》的一部分,《通志》存则《七音略》存,并且《通志》作为史书曾入官家书库,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最终得以留存下来。《谐声制字六图》系郑樵所作,前无古人,应当为郑樵原创著作;《七音序》应该也是郑樵的原创。在《七音略》中,《内外转图》没头没脑地放在《谐声制字六图》后面,连一个明显、醒目的标题标注都没有;并且,在《七音序》里郑樵暗示了他是根据胡僧《七音韵鉴》来改编出《内外转图》的,所以,《内外转图》绝非郑樵的原创,郑樵在此仅仅是做了一回编辑。

《尔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义类辞典,郑樵《尔雅注》(可以简称《尔雅郑注》)是郑樵对《尔雅》的注疏。历史上,对《尔雅》进行研究、注疏的作品极多,所以,《尔雅》曾一度成为“训诂(学)”的代名词,汇流成“雅学”大系。在为数众多的注疏当中,笔者曾经选取郭注、邢疏来与郑注相比较[11]。通过比较,发现郑樵沿袭郭注、邢疏的成分特别多,很多地方简直就是抄袭,所以,《尔雅注》的原创性并不高。但是,就《尔雅注》的注音体例而言[12],郑樵对有些注音体例有夸张性地应用,比如说,“骹驓騱翑踦騵驈驠騴駺馰,音敲繒奚劬欺刓聿燕宴郎的”这是11个字并排注音,这当为偏执的郑樵所创造。总之,《尔雅注》同时体现出郑樵高超的编辑水平和卓越的著作能力。

从对郑樵小学三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郑樵的著作家与编辑家的双重身份。

3 当之无愧的大编辑家郑樵

对郑樵小学三种的情况,上面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我们再来看一下作为史学巨著的整个《通志》。学界对《通志》的介绍已经很多,在此,我们只是概述一下《通志》的基本情况。

《通志》整体上来说是作为史书而存在的,一般为史学界列入“别史”类。通常,《通志》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但是《通志》是这“三通”中质量最差的一部书。为什么说《通志》整体质量不高呢?因为它的史部系完全抄袭、拼凑、编次、删改以往史书而得,而具有原创性的、补充性的著作成分极其有限。在对以往史书的处理上,郑樵有点类似于一个编辑,并且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主体自由”性。郑樵的这种编辑行为,远远地超出了编辑主体自由的“深度自由论”[13]的范围,他对以往史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通志》整书质量并不高,《通志》之精华在其中的二十略。

郑樵对自己的《通志》二十略自视甚高。他在《通志·总序》中说,“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通志·校雠略》涉及文献学及目录学理论,于是,有学者认为“郑樵《通志·校雠略》应是部编辑学专书”[14]。此外,《通志·艺文略》、《通志·图谱略》、《通志·金石略》等内容中也涉及一定的编辑学思想。概括来说,“《通志》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在编辑学方面亦有独特价值,它对中国古代编辑学(包括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辑佚学等)的发展有卓越贡献”[15]。总之,《通志》是对中国古代编辑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发展。

综上,我们已经分析出《通志》中的史部主要是在以往史书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郑樵小学3种则既有创作成分又有编辑成分,《通志·校雠略》等略却是重要的“编辑学”专著。无论从哪种情形来看,郑樵作为大编辑家的身份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就现代学术规范而言,“创新”和“综述”必须明确区分,“研究”和“编辑”不能混为一谈。任何以“综述”的面貌、“编辑”的形式的“隐性”处理都可能会涉嫌“抄袭”,这在当代学术规范下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性问题。但是,在古代这一点确实无法做到,古代的许多文献都是历史“层积”而成,很难用现代的学术规范去要求古代的文献。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通志》史部主要是郑樵“编辑”所得,《通志》二十略则是“亦著亦编”双重身份,《通志·校雠略》等略则可以看作是对“编辑学”的专门研究,《尔雅郑注》性质类同于《通志》二十略。

从现有文献看,郑樵著述确实丰富;其实,郑樵在去世前还有许多著述没有来得及写完。郑樵曾经上书皇帝谈到他的写作计划,当世皇帝赐他“给札归抄”的待遇,郑樵的著作写成以后又曾上献皇帝从而使得《通志》有官家收藏,以致于《通志》在后世得以刊刻流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诸如《七音略》这样冷僻的书籍在古代本极容易亡佚,郑樵把它收入《通志》中从而使其得以保存,郑樵对这类文献的保存、传播功不可没。

通常认为,“编辑”至少有3个方面的工作职能,即传播、中介、为出版做准备。以此来观照,郑樵在这3个方面都做到了,并且做得还非常好。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我们都可以把郑樵称为我国两宋之交的大编辑家,这个称号对于郑樵来说无论如何都当之无愧。

[1]晋海学.由“孔子是否编辑家”的争论引发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1(1):19-23.

[2]胡光清.关于编辑概念的理解[J].编辑学刊,1992(2):13-16.

[3]脱脱.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12944.

[4]吴怀祺.郑樵文集附郑樵年谱稿[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81-85.

[5]郑樵.通志[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6]郑樵.尔雅注[Z].北京:中华书局,1991.

[7]郑樵.夹漈遗稿[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8]李文泽.宋元语文学著述考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4.

[9]薄守生.《六书略》反切的来源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2012(4):160-163.

[10]薄守生.作为辞典学意义上的《六书略》述略[J].语文知识,2013(1):24-25.

[11]薄守生.郑樵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2:138-173.

[12]薄守生.《尔雅郑注》的音注体例[J].广州大学学报,2012(7):94-96.

[13]邹艳.书稿加工中的编辑主体自由问题[J].编辑之友,2000(2):31-32.

[14]胡予琪.宋代史学编辑出版事业的继承与创新[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5-97.

[15]符均.郑樵《通志》在编辑学理论上的贡献[J].华夏文化,2002(4):20-22.

On Great Editor Zheng Qiao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Song Dynasties

Bo Shoushe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Based on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editing science,this paper discusses whether Zheng Qiao's writings are his editorial works or academic work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bibliography and writings,itmaintains that Zheng Qiao was a great editor,who was also creative in carrying out a certain degree of academic research.

Zheng Qiao;editing;creativity;academic research;version of bibliography

H009

A

2012-12-31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2SA1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YY001)

薄守生(1975-),男,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

1005-0523(2014)04-0111-03

猜你喜欢
六书通志尔雅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