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2014-04-01 01:14叶海红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泌尿道产道产科

叶海红

(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浙江省绍兴县中心医院,浙江绍兴312030)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诊疗期间获得的感染。产科孕产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特殊的医疗方式,她们又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孕产妇发生院内感染,不仅增加其痛苦和经济负担,不能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等,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护工作量。笔者通过对2001~2010年本院产科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整改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估,以期进一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2010年在本院分娩的住院产妇共24 035例,年龄20~42岁,平均(28.1± 7.6)岁,其中,阴道分娩14 755例(61.39%),剖宫产9 280例(38.61%)。住院时间5~18d平均(7.3 ±3.2)d。

1.2 方法 将2001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孕产妇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感染病例,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标准第一条: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而诊断为院内感染患者,根据病人发病情况分别归类为:有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细菌培养有致病菌生长为呼吸道感染组。有尿频、尿急、尿道刺激症、细菌培养每毫升G-杆菌》105G+球菌》104作为泌尿道感染组。产道切口出现红、肿、热、痛,并有液体渗出,细菌培养阳性,为产道切口感染组。当病人出现发热、乳腺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乳头出现溢液,细菌培养阳性,为乳腺感染组,其它有明显医院内感染情况为一组。然后把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院内感染的诊断 主要以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测为主。

1.4 结果 2001~2010年共发生院内感染481例,发生率为2%。以感染部位分析,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有245例占半数以上,其次为泌尿道感染89例,产道感染82例及剖腹产切口感染25例,乳腺感染9例,其它感染31例。检测到的主要病原体有:在呼吸道标本以肺炎克雷伯氏杆菌、鲍蔓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泌尿道标本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为主。产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表葡萄球菌为主。切口和乳腺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2 护理

2.1 加强整体护理 从病人一入院就进行医疗知识宣教,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分娩及产后康复的相关知识,树立顺利分娩的信心。

2.2 改善病房环境 布局合理、干净整洁、合理化管理的病房,有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产后康复,也有利于护理人员对病房管理,增加病房空气流通,加强终末消毒,减少病菌传播,防止感染发生。

2.3 加强基础护理 及时与产妇沟通,了解产妇的心理,让产妇知晓科学的分娩知识,抛弃陋习,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每天做2次会阴擦洗消,做好会阴护理。产后坚持用1∶5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防止感染。

2.4 严格无菌侵入性操作 医生和护理人员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洗手操作,对检测仪器要进行严格消毒,手术器械、一次性用具要严格分开管理,对手术环境和手术部位要严格消毒。

2.5 做好产褥期护理 加强产妇营养,纠正贫血,提高产妇抵抗力。加强乳腺护理,减少乳汁郁结,注意观察恶露情况和监测体温,及早发现感染。

3 讨论

3.1 医源性感染对产科感染的重要性 因医疗环境等客观条件引发的产科院内感染多为医源性感染,多见于为了提高疗效而盲目加强的医疗措施,如(1)频繁的侵入性操作,如肛查、阴道检查、人工破膜及导尿等;(2)随意的分娩助产操作,如会阴切开、产钳、剖宫产及手术范围扩大等;(3)产后休养方式不得当,如紧闭门窗,忌刷牙、洗头、沐浴,饮食多荤少素等;(4)探视人员过多和环境清洁、消毒不够等;(5)皮质激素及抗代谢类药物过度使用。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还易造成产妇营养失衡及机体抵抗力降低,使感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增多[1-2]。要改善这些客观条件,除了应保证给患者一个舒适的医疗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积极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3.2 感染发生的部位 本研究标明,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手术切口是产科院内感染的主要部位,呼吸道感染占院内感染的50%左右,可能是产妇手术或自然分娩后,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差,加上受传统陋习影响,不开窗通风,探视人员又多,病房空气污浊所致。本研究中,泌尿生殖道感染占第二位,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尿道及阴道口靠近肛门口;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在分娩过程中,存在以下感染因素:(1)膀胱受压极易引起泌尿道黏膜充血、水肿,产后不及时排空膀胱引起尿潴留;(2)过多的阴道检查、侵入性操作及不严格执行无菌原则;(3)胎膜早破是引起生殖道病原微生物上行感染的最常见的原因;(4)不规范的会阴切口等,均容易诱发阴道黏膜的损伤和病原微生物侵入,出现组织肿胀、坏死[2]。加上分娩过程中产妇体力大量消耗,抵抗力下降,易导致泌尿道或产道感染。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程延长,积极鼓励孕妇尽可能地自然分娩,减少手术产、剖宫产,防止各种产科并发症,特别是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生。除外,由于产道口与尿道口、肛门较近,会阴部易存在较多条件致病菌;产妇大多脂肪层较厚,切口不易愈合,过度滥用抗生素等,都是引起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我们实行整体护理,加强护理干预及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院感相关知识宣教,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理念,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院感防控,不断更新预防医院感染的理念,同时加强医疗技术和医疗环境的改善,有效预防了医院感染。

[1] 李小寒,尚小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9-111.

[2] 杨彩霞.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63-64.

猜你喜欢
泌尿道产道产科
一例公猫下泌尿道综合征的诊疗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儿童再发性泌尿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养牛场常见的难产类别及治疗
产道保护凝胶对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中软产道及盆底的保护作用
软产道裂伤致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不憋尿可防泌尿道感染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