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英译的心态研究

2014-04-01 11:25黄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涵义异化语言表达

黄莉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不断地演化着,那么从这个角度对语言进行重新界定,语言不仅仅是相互沟通的工具,还承载着思想观念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化等等,而这些都对于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心态。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就自然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从思想观念到行为表现力,都会首先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思维方式的不同,其所塑造的语言特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共性。两种语言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达,存在着共通之处,那就是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存在,才会使世界各国语言能够相互衔接,相互沟通,即便是出现语言上的障碍,也可以以最为简单的方式,即行为方式来正确地表达。那么,就可以推知,语言的翻译,重要的不在于词语和句子之间的意义对应,而是对于源语的文化表达,放置在译语的文化语境中进行重新表达,以实现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真正意义的交融。

一、民族文化心理决定思维方式的不同

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之所以存在着差异,并不在于文化的本身,因为文化之间总是存在着契合点,并因此而实现相互之间的融通。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在对于文化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民族,在理解上会呈现出诸多的不同,这就是思维不同的结果。针对这一点,周志培先生在其著作《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中》就有所表达,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所有文明的发源,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受到传统的影响,都会有属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这是历史积累结果。

(一)汉语主张意合,英语主张形合

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得汉民族在思想上更讲求“悟性”即语言表达含蓄,对于其中的涵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着意于明白语言本身的意思并不重要,而是要认识到其中的内涵,或者语言表达的意向,此所谓“意会”。英语的语言表达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思维上更注重理性。西方的辩证思想,使其在思维特点更为倾向于形式的论证,那么在英语的语言表达上,则形式完整而涵义表达外露。

比如,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李煜对于诗词很擅长,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名词佳句,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来讲,即便是不懂得诗句的意思,也能够根据当时李煜所处的悲凉环境,而感受到诗句中那种感伤的情调。将这两句诗句翻译为英文,如果对于诗句形成的背景没有产生认知,那么,即便是翻译得对整无误,也很难于将诗句的涵义正确地表达出来。此两句翻译为英文为:”Too long the autumn moon and spring flowers last?Iwonder how much they’ve known of my past?……Should I be asked how much anguish I have found?Strange!It is like flowing water,eastward bound.”

从诗句的本义和翻译成为英文的表达,则可以明确,汉语更为注重的悟性,要依赖于表象体会更为深刻的涵义,这当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所谓哲学领域中所研究的“无中生有”,“无”,当然不是字面意义的与“有”相对应的“无”,而是要从“无”中有所悟。如果缺少了这样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即便是形式上的语言翻译,却无法将整体的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汉语重“仁性”,英语重“执行”

在汉语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可以通过意会的方式,所以,无论语言结构是否完整,都可以将真实的意思表达出来。其主要原因是语言与环境融为一体,加之思维方式的悟性表达,实现了整体性的融合,个体囊括于其中,那么内涵就会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中国的民族思维方式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仁性”思维表达。英语在语言表达的结构上,要将主语和谓语都划分明确,尤其是主语,是英语句子中突出语,只有将句子的各个成分都明确划分,才能够使原本看起来复杂的句子明朗化,从而把握住语言表达的重心。那么,在进行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的过程中,就要将这些语法知识融入其中,会准确地运用,并能够对于两种语言文化和所处的语境具有良好的把握程度,才能够使翻译效果良好,做到语言转译得恰到好处。

比如,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曾几何时,中国人都引以自豪。

将这个句子用英语表达,则为“China is well-known as a country with vast territory,rich resources and a large population,of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always proud before.”

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主题结构对照,就会发现,汉语的主语是以整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翻译成为英语之后,就需要从中找到关键词作为主语和谓语,然后使用相应的连接词以及从句将整个的句子串联完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可见一斑。

二、翻译是一种心态的表达

(一)基于心态不同而产生的“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

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要对于文化准确地驾驭,才能够获得文化沟通的效果。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转译过程,还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对源语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本人的主观思想倾向以及情感会流露于译文当中,这就是译者的心态作用。追溯中国历史,中国人民曾经受到外强的侵略,走过了屈辱的历程。在这个时期,译者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就明显体现出了弱势的一面,当寻找两种语言的契合点的时候,就会更为倾向于异化翻译的一面。几十年来,异化翻译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西方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被引入到中国,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异化翻译,也恰当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在翻译中,与“异化”翻译相对应的是“归化”翻译。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人民对于本国的民族文化充满了情感,并愿意为之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此时翻译的心态是要强项与“归化”翻译,即在翻译的过程中,更为注重源语的民族文化表达。比如,中国的成语翻译为英文,如果采用“异化”的方式,一方面很难正确表达成语的涵义;另一方面英语的读者也很难读懂其中的意思。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首先领会成语的涵义,将这种涵义在英语的语言文化中寻找到共性,并从英语读者的语境中进行翻译。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将其翻译为英文,即为: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虽然从字面的翻译来看,两者之间大相径庭,但是从涵义的表达上来看,却表达准确到位。这也证明了,文化本是相通的,只要能从各自的文化中找到契合点,就可以通过语言翻译的途径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建立源语与译文之间的平等关系

将源语翻译为译文,其目的是为了传播文化,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那么,所传播的文化要真实并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本地区的特色,否则就失去了文化传播的意义。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求同存异,但是并不存在主从的关系。源语和译文之间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首先要将两者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由于弱势文化的心态,而使翻译者以谄媚的心理而过于强调译文是否能够被读者满意,从而歪曲了源语本身的涵义。比如,“掌上明珠”,翻译为英文,即为:“the apple of one’s eyes.”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掌上明珠”具有极其钟爱的意思。在将其翻译为英文,则要考虑其中的涵义,并将此放置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寻找到文化的共性,予以恰当的表达。即符合了双方民族文化的特点,又不失本意。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语言表达,如武术、风水、饺子等等,为了充分地显示中国的特色,在翻译上可以采用音译的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倾向于通过中国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示出来,既是对于译文读者的尊重,也能够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的,所以要直接面对。正如一位学者所讲的,对待文化之间的差异,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活现。也就是说,面对文化之间的不同,要敢于去面对,以开放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当通过翻译来传达文化的表达的时候,也有将这些差异真实地传播,而不可以盲目地采取异化翻译的方式,抹杀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文化的表达,语言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本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进行解读,因此,在很多学者看来,探索一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了解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可见在影响文化的众多因素中,语言的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中的一部分,很容易受到时代的感染,并出现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不同的语境中,将源语与译文之间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使民族文化充分地体现出来。

[1]刘响慧.从中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看英汉翻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

[2]杨华堂.民族文化翻译的心态[J].甘肃高师学报,2007,12(1).

[3]汪榕培,黄中习.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4]张志刚,常芳.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译与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4).

[5]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王楠.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J].基础英语教育,2005,(1).

猜你喜欢
涵义异化语言表达
我的仙人掌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