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环-管系统管理视角下的矿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干预对策研究

2014-04-02 05:06梁振东
中国矿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矿业作业管理

梁振东

(闽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不安全行为是安全事故的主要致因。早在1931年海因里希就对美国7.5万人起工伤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可预防事故达到88%[1]。我国研究者对电力、林业、冶金矿业、煤矿等行业安全事故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由于不安全行为或人误导致的事故比重超过80%[注]数据为作者对电力、林业、冶金矿业、煤矿等多个行业事故致因研究的文献综合整理而得。。作为安全事故高发的矿业企业,要改变其安全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升其安全生产水平,应将不安全行为作为干预和控制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然而,对近年来矿业企业安全管理的整体绩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尽管针对不安全行为的分析和控制研究屡见不鲜[2],矿业企业也加大了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力度,但是矿业企业的安全事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不安全行为导致的重特大安全事故依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安全管理机构依然按照“反不安全行为”、“反安全事故”的管理思路进行安全管理,缺乏对导致不安全行为深层次因素及其关系的深入、系统分析,拟定的不安全行为干预和控制措施难以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对矿业企业不安全行为致因的系统分析,从人-机-环-管等视角系统地提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控制对策。

1 不安全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虽然不安全行为的相关研究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和含义仍未达成共识。研究者基于其不同的研究目的,对不安全行为及其相关的概念及分类有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在生产领域,不安全行为与员工的各种冒险行为是等同的[3];也有学者将操作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者失误均纳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范畴[4];而人因工程的相关学者则认为不安全行为和人误是差异较大的两个概念[5]。本文结合不安全行为的有关定义和矿业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的实践,认为不安全行为是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员工疏忽行为和冒险行为。该定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安全行为是可能直接导致安全事故的行为,所以有可能间接导致事故的管理决策等失误不属于本文所指的不安全行为;二是不安全行为具体包括疏忽、遗忘行为和冒险行为两类,疏忽行为主要指由于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组织安全管理陷、群体行为规范等原因导致的疏忽及遗忘行为,也可称之为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冒险行为指具有主观行为意向的冒险行为,也可称之为意向性不安全行为。该分类方法借鉴了Reason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方法[5]。

2 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别4个方面。第一类是员工个体方面的因素。主要指员工的生理与心理特质等个体特征因素,属于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内部因素;第二类是作用于员工个体特征的外部因素,包括作业机械设备、作业环境和组织安全管理等3方面,属于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外部因素。组织安全管理不仅作用于员工个体,同时对员工的作业环境及使用的作业机械有重要影响,从而对员工个体行为的安全性产生间接影响。不安全行为四方面影响因素间的基本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类

2.1 个体因素

矿业企业操作岗位的员工素质整体偏低,员工往往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加之企业工作分析、员工素质测试及“人岗匹配”等管理工作相对粗放,员工往往在安全知识、操作技能与经验、注意力、反应速度、情绪稳定性等方面难以满足安全操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其在完成操作任务或处理异常工作情况时就有可能出现疏忽或遗忘,导致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1]。

此外,员工个体对不安全行为的风险认知偏差、自我效能、人格控制点、事故体验、安全知识等都会显著影响到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意向,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和控制,则极易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6]。如果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安全思想和纪律意识淡薄、情绪消极或对工作不满意,那么员工故意违章、冒险等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会显著增加[7]。

2.2 作业机械设备及安全防护装备

矿业企业的作业机械在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方面相对偏低,许多机械的设计往往缺乏其特殊作业背景下的人体工效学、人因工程学考虑,在机械安全警示标识、安全冗余设计、操控仪表设计与布局方面存在缺陷,或者与操作者的注意力、触觉、反应速度等认知及行为规律不相匹配,导致疏忽和遗忘等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或者员工出于省时、省力的考虑,故意违反操作规程,导致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另外,虽然强化矿工的劳动保障和安全防护水平有助于减少矿工的事故伤害。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后果是,矿工往往自恃安全防护装备的保护作用,低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事故风险,诱发冒险、故意违章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8]。

2.3 作业环境因素

“破窗理论”和莱温的“场论”表明,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如果员工生产作业环境较差,很容易给员工形成心理暗示,放松对作业环境的维护和安全作业意识,进而诱发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同时,作业环境脏、乱、差,作业场所照明不足、噪音较大、空间狭窄、通风供氧不足、作业场所不同环境气压变动较大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员工对生产作业行为及风险的误判,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8]。

2.4 组织安全管理因素

组织安全管理活动既会直接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也会通过作业环境和作业设备的管理间接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

组织安全培训与资格准入、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实施、安全理念与安全承诺、安全监管与惩罚水平、组织安全氛围等组织安全管理活动会直接影响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的认知及风险评估,并对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

组织对作业环境的维护与管理、安全防护方面的投入和建设、风险源的识别与管控等活动,会影响员工的作业环境,进而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此外,组织还有可能通过生产作业设备的选择、维护与更新,以及新型生产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等手段,提升生产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减少人因失误,从而对个体不安全行为实际发生状况产生显著影响[8]。

3 不安全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4类,即组织安全管理元素集、员工行为元素集、作业环境因素集和机械设备元素集。基于矿业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借鉴安全管理的有关理论、作者为有关矿业企业提供安全咨询和服务的作法,以及开滦集团等矿业企业安全管理的实际,从人-机-环-管的角度,系统提出不安全行为管理和控制的对策建议(图2)。

图2 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要素

3.1 员工行为管理

员工行为管理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实现“6自”要求,从而塑造本质安全人,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目标。所谓“6自”即员工本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我保护、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有效载体。包括自警、自查、自律、自省、自责、自纠六个环节。员工行为管理可从员工行为管控、员工行为养成和员工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

3.1.1 员工行为管控

员工行为的管理控制包括员工资格准入管理、不安全行为识别控制管理、员工岗位与行为规范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纪录与重点人群管理、不安全行为监督与反馈管理和家庭安全劝导管理等。

1)员工资格准入管理。即相关岗位必须严格按岗位说明条件选聘人员,各个岗位人员在生理、技能、资格证书、文化水平等方面符合相关岗位要求的条件。

2)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控制管理。基于风险源辨识,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仔细的梳理和甄别。按照不安全行为的痕迹、意向性、频率和风险等级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不安全行为的识别要保证全面、准确、具体;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必须针对性和适用性强。

3)员工岗位与行为规范管理。员工岗位与行为规范即在企业生产作业流程和不安全行为识别控制管理的基础上,拟订员工岗位说明书和作业规范。具体要求对岗位的任务、使用的设备工具、职责、行为标准与流程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规范和说明。

4)不安全行为纪录与重点人群管理。通过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对不安全行为发生情况、趋势、风险及其重点人群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安全行为高发岗位员工,或者有高发倾向的员工进行重点监控和引导。

5)不安全行为监督与反馈管理。建立完善的员工不安全行为检查监管体系,及时将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情况及其风险告知员工个人和其家庭。增强员工对自身不安全行为的警惕,引导其家庭成员对员工个体不安全行为进行影响和干预。

3.1.2 员工行为养成

员工行为养成是指通过对员工负面工作行为的管控和良好工作行为的培养与激励,塑造员工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对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和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形成有效防范。主要可从准军事化训练、高标准作业模式、职业化行为培养等方面开展。

1)准军事化训练。准军事化训练是基于员工综合素质较低,不良行为习惯较多的实际,以塑造员工良好作业习惯为目的而开展的员工职业行为规范训练项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需要在相关组织领导和制度保证的基础上,开展队列行走、班前会议、升入井、手指口授、安全确认、现场交接班、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礼仪、内务管理等方面的准军事化训练。

2)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受作业环境和作业方式的影响,矿业企业在管理与行为标准上存在不严、不细、不高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事故高发、安全可控性较低的重要原因。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有助于构建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安全事故。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按专业构建高标准模式化行为标准,亦可按区域、部位、岗位构建高标准模式化行为标准。

3)职业化行为养成。职业化行为养成是指通过准军事化训练、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等方式和途径,将员工培养成良好职业技能和作业习惯的优秀员工,使其成为提升安全水平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

4)应急训练。通过应急训练可以提升员工安全决策的响应速度和决策质量,从而提升员工行为的可靠性程度。应急训练可采取模拟培训、应急演练、岗位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

3.1.3 员工素质提升

良好的员工素质是员工行为管控与行为养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员工学历培训、生产技能培训、岗位资质培训、安全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并鼓励员工在工余时间的安全交流与学习,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思想的根本转变。

3.2 机械设备管理

3.2.1 机械设备的选择管理

生产机械与装备的选择,应根据其实际,充分考虑可靠性、人因学设计和安全冗余设计等环节,以降低人误,控制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1)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机械设备应根据不同的生产作业条件和生产要求进行设计,设备的操作过程、操作步骤等应科学、合理,尽可能地避免误操作。因此,机械设备的供应商准入、规范化招投标体系、质量监管、使用信息监管、售后服务等必须安全、可靠。

2)机械设备的人因学设计要求。即机械和装备应尽可能地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作业环境,在色彩、显示布局、操控装置设计、信息信号传递等方面充分考虑人因工程学理论,尽可能地减缓员工的疲劳程度和注意力失效,降低员工不安全行为。

3)机械设备的安全冗余设计要求。对于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操作程式,应考虑安全冗余的设计与应用,以防止由于人误而引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3.2.2 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

对生产运营和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机械装备,必须经过相关的操作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同时要根据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技能培训;相关机械装备的维护必须由专人负责,并具备相应的资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必须按设备规范要求和说明执行。

3.2.3 新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员工生产效率和安全绩效的提高提供了更多选择。因此应关注物联网、可视化等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通过对新技术的引入和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升级,尽可能地减少降低人误发生概率,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3.3 作业环境管理

3.3.1 作业风险管理

由于危险源管理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均显著相关。因此要注重员工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识别与管理工作。作业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员工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源进行辨识,根据辨识结果对风险进行评估、拟定、实施相关管理措施和标准的过程。

3.3.2 安全系统追问

安全系统追问是将安全管理思想由以“事”、“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措施。该方法有助于改变已往就事论事的方式,将安全管理工作转往系统思考、系统分析、系统认识和系统解决问题。通过安全系统追问,倡导“追则到底、问则有果”的追问理念,有助于彻底解决可能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种环境诱因,实现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和干预。

3.3.3 生产环境管理

“破窗理论”给管理的启示是,当员工在不够规范、整洁的作业环境中工作时,员工有进一步破坏作业环境的动力或激励。而规范、整洁的环节则有助于员工自觉维持、维护其作业环境。因此物态环境越好,员工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可能越小。因此做好基本生产环境管理也是干预、控制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措施。6S作业环境管理法被证明是一种作业环境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6S是海尔在日本企业5S基础上增加了安全(Safe)演变而来的一种优秀的现场管理方法。6S包括整理、理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6部分内容,矿业企业安全管理有必要借鉴该方法实现对生产作业环境的有效管理。

3.4 组织安全管理

3.4.1 安全组织与安全制度建设

组织安全管理架构及运行机制建设。组织安全管理架构直接影响组织安全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影响个体对组织安全理念、组织安全氛围、组织安全承诺和组织安全管理活动的认识与判断,因此必须对组织安全管理架构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安全管理的中心地位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此外必须精心设计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如很多矿业企业都强调“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理念,并强调主管安全的管理者在管理团队中有很高的地位。但在实际运转中,往往是主管生产的管理者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基于此,可进行有关运行机制的改革,如要求升任生产区科正职或生产单位正职的,必须有半年以上相应副职岗位负责安全的履历,且在履职期间未发生一定级别以上安全事故,对于履职其间瞒报安全事故的,建立相应的否决机制。这样相关人员为了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就有竞争相应安全管理职位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激励。

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员工不安全分析考核评分标准,违章员工处罚及违章员工培训管理条例,员工职业训练实施纲要,员工职业训练考核评估办法等。

3.4.2 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安全承诺、安全行为规范与程序、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信息交流、安全参与、安全事务管理等很多内容。本研究主要考虑了安全氛围、组织安全承诺等因素,从这两方面因素提出管理建议。

安全氛围。安全氛围是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班组安全氛围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由于生产一线员工的作业性质和特征,他们对安全氛围的了解主要源于班组,因此企业安全氛围的建设要立足于对班组安全氛围的建设与指导。

组织安全承诺。由于组织安全承诺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但与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关系不显著。说明组织安全承诺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而不安全行为意向的中介效用并不明显。组织安全承诺越低,员工不安全行为越容易发生。强化组织安全承诺,可以降低或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组织安全承诺应切合矿业企业实际,明确安全在矿业企业生产运营中的优先地位,并通过清晰具体的方式,向全体员工展示;管理者则应在员工安全责任、安全作业方法、安全行为激励、安全培训、安全交流等方面展现良好地态度和意识,从而对员工的安全承诺和安全行为产生影响。

3.4.3 安全管理实施

1)完善安全监测监管系统。即通过建立完善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6大系统,提高安全水平和员工自救能力。

2)安全行为激励。实践表明,安全处罚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但长期的安全处罚也会影响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等。因此,对员工而言,既要采用违章数量、事故等消极指标对员工工作行为进行负面激励,也要对员工安全绩效进行正面的行为激励,同时要鼓励员工对安全风险、安全缺陷的报告和处理,注重对安全行为模范等典型人树的树立和宣传。

3)走动式管理。走动式管理是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巡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管理对象及相关要素变化趋势的一种管理方式。由于矿业企业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走动式管理是现代化生产与安全管理系统的有益补充。实行走动式管理有助于管理者加深对生产现场的了解,有助于提升管理者工作作风,有助于提升员工工作士气,有助于发现纠正员工不安全行为。在矿业企业推行走动式管理,需要对走动管理的责任人、负责区域、走动管理次数、走动管理职责和走动管理标准进行明确、具体、科学的规范。

4 结论

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的最重要原因,矿业企业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指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员工疏忽、遗忘行为和冒险行为。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员工个体、作业机械、作业环境和组织安全管理等4方面进行分析,作业机械和作业环境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有直接影响,组织安全管理既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有直接影响,也通过对作业环境和作业机械对不安全行为有间接影响。对矿业企业而言,要从员工行为管理、机械设备管理、作业环境管理和组织安全管理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即从人-机-环-管的系统视角,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和管控,从而推动矿业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1] 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王文先.对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J].中国矿业,2003,12(7): 35-37.

[3] 林泽炎.人为事故预防学[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5] 何旭洪,黄祥瑞.工业系统中人的可靠性分析: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梁振东,刘海滨.个体特征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的SEM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 27-33.

[7] P.S.Paul.Predictors of work injury in underground mines -- an application of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2009,19(3): 282-289.

[8] 梁振东.组织及环境因素对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的SEM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11): 16-22.

猜你喜欢
矿业作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作业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我想要自由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