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对疼痛的抑制作用

2014-04-03 08:41胡伊乐杨为民涂心明
食管疾病 2014年3期
关键词:口腔溃疡蛛网膜下腔

胡伊乐,杨为民,涂心明

维生素B12对疼痛的抑制作用

InhibitoryEffectofVitaminB12onPain

胡伊乐,杨为民,涂心明

目的探讨维生素B12对疼痛抑制的部位。方法制备疼痛模型大鼠,分别在大鼠静脉蛛网膜下腔注射维生素B12,通过热敏反应观察其疼痛抑制的效果。结果维生素B12在静脉注射与蛛网膜下腔注射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在蛛网膜下腔的抑制作用更强。结论维生素B12可以通过保护神经鞘起到疼痛抑制的作用,并且中枢效果更好。

维生素B12;疼痛抑制;蛛网膜下腔

维生素B12是一种由含钴的卟啉类化合物组成的B族维生素,因其由4个还原的吡咯环连在一起变成为一个咕啉大环,构成维生素B12分子的核心,又被称钴胺素或氰钴素,常温下为浅红色的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和乙醇,具有促进甲基转移、保护叶酸在细胞内的转移和贮存、维护神经系统健康等作用[1]。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维生素B12在治疗口腔溃疡中不仅疗效优于传统的维生素B2,而且对溃疡引起的疼痛具有明显的抑制功能[2]。为探讨维生素B12对疼痛抑制的实际效果及机制,将维生素B12分别注入疼痛模型大鼠的静脉与蛛网膜下腔,通过热敏试验观察其对疼痛的抑制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材料维生素B12注射液购自山东方明药业有限公司;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体质量250~350 g,购自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水合氯醛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有限公司;鼠爪热辐射刺激测痛仪购自意大利Ugo Basile公司。

1.2方法

1.2.1疼痛模型大鼠的制备 为验证维生素B12对疼痛的抑制作用,先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疼痛模型,此模型由Bennett和Xie于1988年创建开发,在疼痛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1.2.2疼痛模型大鼠制备方法 取体质量250~350 g的成年雄性SD大鼠,按3 mL/kg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进行麻醉,固定后备皮,聚维酮碘溶液消毒皮肤,切开后侧大腿皮肤,钝性分离股四头肌暴露坐骨神经,用6号外科缝线围绕坐骨神经干间距1~2 mm做4个轻度结扎环,为防止结扎过紧损害神经结扎强度以引起小腿肌肉轻度颤动反应为宜。术后逐层缝合切口后注意消毒。

1.2.3疼痛模型大鼠的制备模型成功判断标准 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为模型大鼠的热痛阈,为验证疼痛模型大鼠的模型制备是否成功,利用鼠爪热辐射刺激测痛仪测定大鼠足底部。检测时,为保证数值的客观性先让大鼠适应20 min,调整好仪器刺激强度后,将大鼠置于检测仪上,启动热源缓慢对鼠爪施加热刺激,当达到一定热值时大鼠会出现踮脚、回缩、舔足等动作,测痛仪将自动记录大鼠反应时间,此时间即为大鼠的PWTL,即热痛阈。如果动物损伤足PWTL降低约30%即提示有热痛敏,表明疼痛模型大鼠制备成功。

1.2.4静脉注射维生素B12取疼痛模型大鼠与普通大鼠各6只,分别按照600 pg/g静脉注射维生素B12,注射完成后自5 min起每隔5 min测定1次大鼠的PWTL。

1.2.5蛛网膜下腔注射维生素B12取疼痛模型大鼠与普通大鼠各6只,10%水合氯醛麻醉后,取L4、5或L5、6椎间隙,在显微解剖镜下,使用100 μL微量注射器刺入蛛网膜下腔按照100 pg/g注射维生素B12,穿刺成功可见典型鼠尾甩动,注射完毕,留针2 min,自注射后5 min起每隔5 min测定1次大鼠的PWTL。

1.2.6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疼痛模型大鼠静脉注射维生素B12后,与对照组大鼠相比热敏反应时间在10 min时开始延长,25~35 min时延长最为明显(统计结果显示P值为0.37),40 min时开始缩短,结果显示维生素B12对疼痛的抑制在10 min时起效,30 min时达到高峰,40 min时开始衰退。疼痛模型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维生素B12后,与对照组大鼠相比热敏反应时间的改变与静脉注射基本相同,但是在25~35 min时延长较静脉注射更为明显(统计结果显示P<0.01),结果证明在蛛网膜下腔注射维生素B12后镇痛效果更为明显。

3 讨论

维生素B12属水溶性含钴维生素,是人体造血功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缺乏时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治疗恶性贫血,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储存,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抗脂肪肝等作用。在机体内的作用机理为通过甲基钴胺间接参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缺乏时可致叶酸缺乏阻碍DNA的合成,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3]。此外它还具有维持有鞘神经纤维正常结构的功能,通过甲基丙二酸转变为琥珀酸,参与三羧循环,缺乏时也可影响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实验结果显示疼痛模型大鼠静脉注射维生素B12后,大鼠的耐热敏试验从10 min时起效,30 min时达到高峰,40 min时开始衰退,证明维生素B12具有疼痛的抑制作用。蛛网膜下腔注射后热敏反应时间的改变与静脉注射基本相同,但是对疼痛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组,证明维生素B12的镇痛作用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起作用的,其外周镇痛的作用机理为通过维持有鞘神经纤维正常结构的功能来实现的,其中枢镇痛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催化Glu转变为甲基Asp的甲基天冬氨酸变位酶、催化甲基丙二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的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有关[4]。虽然目前维生素B12对疼痛的抑制的中枢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如果能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将可能使疼痛患者摆脱阿片类药物的依赖,为疼痛的治疗提供另一种思路。

[1]陈楠,黄岩,周丽娜.复方维生素B12溶液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1):145.

[2]吴春根,何安慰.硬膜外注射甲基维生素B12治疗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临床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4):219-222.

[3]罗培林.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03例[J].中医药导报,2013,19(11):124-125.

[4]韦宝伟,刘布鸣,陈力力,等.复方苯佐卡因凝胶治疗豚鼠口腔溃疡的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5):693-695.

2014-07-19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胡伊乐(1973-),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从事疼痛学研究工作。

R977.2+2,R339.11

B

1672-688X(2014)03-0175-02

猜你喜欢
口腔溃疡蛛网膜下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反复口腔溃疡,是可忍孰不可忍
补充维C治不了口腔溃疡
藏药三味黑矾汤散治疗口腔溃疡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口腔溃疡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