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产业结构调整

2014-04-04 00:39郭俊华刘奕玮
关键词:氮氧化物排放量产业结构

郭俊华,刘奕玮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但在“效率优先”及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推进,一场“雾霾战役”席卷了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据调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PM2.5平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的2~4倍[1](P2-3)。大气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多、碳排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面临十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各种疾病与交通事故频发。这一切表明产业结构失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因此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务必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

一、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小农经济和农业在产业结构中长期占据重要位置,农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加之近代历史原因使得工业相对难以快速实现高比重高水平的发展。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讲需要、指令的资源配置也造成了产业结构偏差,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占有较高比重。同时,第三产业的许多领域还未向非国有和外资经济开放,导致发展相对滞后,而开放程度逐渐变高的工业领域,竞争较为充分,产业生产率的提高较快,这更拉大了产业结构的偏差。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根据美国学者钱纳里(H.Chenery)的工业化六阶段划分法[2](P132)。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其中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甚至个别年份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徘徊在20%~35%之间,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也日益突出。尽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3]。而且以GDP增长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驱使各级政府热衷于增加投资、重复建设,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4]。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低消费水平下地区性过剩和低配置下的高成本、低效益难以适应供给结构的新变化,而且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和落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低而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表现为对高要素投入的过分依赖。我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以高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的规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5]。2011年以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等产业因产能过剩而处于全行业亏损。据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我国炼钢能力超过9亿吨,产能利用率仅有72%;水泥产能接近30亿吨,超过2015年25亿吨的需求预期目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增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水资源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加剧、土地沙漠化严重、森林大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发。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富高度集聚,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资源和能源的巨量消耗,各类废弃物包括废气的排放大量增多。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大片雾霾天气的出现,尤其进入2013年以来,大范围雾霾天气轮番出现,国内多数省份陷入十面“霾”伏。中东部地区雾霾面积一度扩展到143万平方公里,规模之大历史罕见。严重的雾霾让人们在思考解决方式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持续的雾霾天气已经向我们发出严厉的警告,中国经济到了必须彻底转型的时候,经济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现实情况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摈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高度依赖资源的工业化道路,寻求低能耗、低污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二、产业结构失衡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影响

近年来,城市雾霾天气笼罩中国东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尤其是2013年1月份爆发的特大规模“雾霾”天气,北京、河北、上海、山东等29个省市受到波及,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北京市气象局更是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2013年12月份100多个城市遭受雾霾天气,西安持续10多天的雾霾污染居全国前列。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因水汽凝结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 000米的天气现象,主要成分是水,常呈乳白色,它本身并不是污染。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污染物导致,即空中悬浮的大量细微颗粒物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0 000米的天气现象,常呈灰色或黄色。气象上区别雾和霾主要是依据能见度大小和相对湿度的高低。有雾的时候往往大气比较稳定,而稳定的大气容易使污染物聚集,所以大雾天气通常伴随着或轻或重的污染状况,即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烟尘、汽车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产生的扬尘等。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是雾霾的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articulate matter),各省市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2.5的主要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而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生产方式, 使得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负荷巨增。 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 其中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贡献度最大, 2009年占91.48%[6]。且煤炭消费中2002—2011年工业煤炭消费总量逐年递增, 从139 042.35万吨增加到326 299.92万吨,增幅为235%;农林牧与水利业煤炭消费量从936.02万吨增加到15 522.57万吨,增幅为162%;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煤炭消费量从1 259.08万吨增加到1 791.39万吨,增幅为142%(见表1)。

表1 2002—2011年中国主要行业煤炭消费量

数据来源:201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信息网:www:stats.gov.cn

2012 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超过4 249.5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 029.3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2 337.8 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1 658.1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70.9%;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39.3万吨,占1.7%,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640.0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27.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氮氧化物排放量0.4万吨。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自 2005年以来呈持续上升趋势,2012 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06 年增加931.1万吨,增幅为66.2%(见表2)。

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201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33亿辆,而且还有高速增长的趋势。汽车尾气排放也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可见大城市汽车尾气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使用汽油的小型车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但碰上雾天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表2 2005—2012年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万吨

注:数据来源于2006—2013年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图1 2003—2012年工业废气排放量 数据来源:2006—2013年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除了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一直接诱因,造成严重雾霾天气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重化工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密集分布。火电、钢铁、冶炼、建材、化工、石化等高污染行业在中东部地区呈现规模化和高密集度的分布态势,直接导致当前区域内的排放量远远超过其环境容量,继而导致污染加剧[7]。高污染行业的密集分布已经让污染物突破城市界限,形成了典型的区域性交叉污染难题。与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密切相关的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这是解决大气污染难题的根本手段。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主要的石化能源,三种能源废气的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程度非常高,其中以煤炭最为明显。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其占比约为70%左右。西部地区相较于中东部各省(市)的能源消费比重普遍较低,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污染物排放的地区差异。

三、优化产业结构治理雾霾天气的路径

能源造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曾指出:“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8](P2-4)发展工业在中国目前看来仍是头等重任,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已迫在眉睫,应该尽快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及产业结构优化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根本解决日益恶化的大气污染难题。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增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强化需求导向,使我国的产业发展能够更加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具体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提升信息技术在各产业各阶段的应用水平,并提高传统产业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淘汰一些产能落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同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开拓市场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服务行业。

2.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在环境污染威胁日趋增大、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减少因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大量排污,由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能够更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消费方式也需要转变,从个人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入手,培养绿色消费理念,注重产品的环保特性,以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环境质量需要生产和消费的共同促进。

3.合理布局建设基础产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产业,加大对机动车污染的治理力度,加速淘汰老旧机动车,停驶一定比例的公车,并更新汽车排放标准和提高油品质量标准,推进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设备升级,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4.严格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准入条件,促进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提高“两高”行业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对重点行业的准入公告管理制度,执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准入标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在大气污染治理装备方面重点针对火电、钢铁、水泥、石化、有色等行业,按照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治理装备技术发展,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对技术装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潘小川,李国金,等.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 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王松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 张晓鹤.有关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3,(23).

[4] 陈剩勇,孙仕祺.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3,(5).

[5] 徐塞北.基于能源消耗浅谈产业结构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

[6] 蒋毅一,徐鑫.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对碳排放的影响及调整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

[7] 李海楠.雾霾来袭引发反思发展模式及产业布局[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14.

[8] 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氮氧化物排放量产业结构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低温废气再循环及低压缩比对降低欧6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通过高压直接喷射实现高效率和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氢燃烧方式
氮氧化物吸附催化器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组合排放控制系统用的先进催化剂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