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霾天气治理的城市化方式的转变

2014-04-04 00:39吴振磊
关键词:城市化天气

吴振磊,朱 楠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2年的52.75%。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实现经济集聚的同时,也产生了“城市病”,其中空气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频发雾霾天气,已经波及25个省份,100多座城市。 近年来所出现的雾霾天气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城市化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在城市雾霾天气治理中,我们需要反思城市化的方式。

一、雾霾天气的城市分布

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巴特尔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根据卫星数据对中国各省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进行的研究,得出2001—2010年中国各省人口加权年均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PM2.5浓度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以2010年为例,PM2.5浓度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城市其城市化率大部分在50%以上(河南、湖南稍低),各地区的城市化率与PM2.5浓度关系基本呈现一致性。

表1 中国各省人口加权年均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表2 2011年 11省市人均加权 PM2.5浓度与城市化率

数据来源:城市化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二、雾霾天气与传统城市化发展方式的关系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的城市化一直延续依赖数量、规模的外延式扩张模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问题十分突出。表现在城市化过程中空间的扩展、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扩张,通过城市中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企业生产与销售、交通的运送与扩张源源不断地向区域排放废物。这些废物的排放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一)城市空间规模化扩张中的建筑污染促进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城市空间的规模化扩张,表现在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区域的扩张。这其中包括大量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的建筑施工,而这些活动都产生了大量的扬尘,为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提供了载体,促进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同时城市扩张的过程也造成大量自然景观和农田资源被吞噬,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1990年我国城镇建筑用地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到2011年城镇建设用地为9.2万平方公里,增加了252.8%。杜江和刘渝选取我国30个地区1998—2005 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六类污染物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两类污染物(烟尘和粉尘) 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U 型曲线关系。他们还认为中国大体上已经进入U 型曲线的右半段[1]。实践部门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事实,根据北京市环保部门的监测和分析,扬尘污染约占PM2.5来源的15.8%,主要就是建筑工地的施工扬尘和车辆运输扬尘。南京市环保局的统计数字也显示,可吸入颗粒物一直是南京空气的首要污染物,扬尘造成的可吸入颗粒物占到了可吸入颗粒物总量的40%以上。

(二)工业型城市化产生大量的污染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

工业型城市化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它是世界上多数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一般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第二产业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工业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2](P32)。从国际经验来看,工业型城市化往往出现城市增长超过城市自然和生活环境的承载能力,引发基础设施的拥挤和环境质量的下降。我国的城市化在早期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种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却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主要体现在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汽车尾气以及其他类型的工业废气、毒气。王会和王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1997—2007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化率每增加1 个百分点,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增长0.48%和0.44%[3]。伴随着城市化发展,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在高位运行。2009年全国排放的二氧化硫中工业占78.6%,排放的烟尘中工业占82.2%。2009年环保部数据显示,环境质量差的城市多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以及工业粉尘排放量较高的城市。此外,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也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源主要与火电、水泥、钢铁、炼油等8类企业有关,其中火电、水泥、钢铁是最主要的排放源。其中山东、江苏、河北、辽宁、河南、山西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地,也是雾霾的高发区。

(三)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的“生活效应”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城市化的过程集中表现在人口集聚,伴随着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人口对吃穿住行的需求进一步升级,从而加速了建筑业的发展和机动车的增加,加剧了城市生活型空气污染。我们将这种因城市中的人口集聚引致的空气质量恶化称为城市化的“生活效应”[4]。导致“生活效应”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与集中取暖中的排放。以雾霾天气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地区为例,1991年以来三省市民用机动车保有量由83.57万辆增加到2011年1 268.5万辆。目前汽车尾气污染作为主要的环境问题已经凸显[5]。

(四)滞后的城市管理加快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对城市进行科学的管理。政府应从偏重城市经营的视角获取收益,转变到强化管理,提升运转效率上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转变城市化方式 加快治理雾霾天气

(一)加快推进集约型的城市化

集约型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上,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模式,转变成一种清洁的、低碳的、绿色的模式;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实现了城市的物质流从开放的、直线的、单向的模式,转变成一种闭路的、循环的、仿生的模式[6]。由此可见,集约型城市化道路的特征是质量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模适度。因此,要按照集约型城市化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以缓解城镇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强化质量为本。即从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各环节都强调质量理念,建立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管理、文化五位一体的城市化质量考核体系,构建起城市中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和谐机制。二是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经济激励等各种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建筑、交通和生活节能,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节能型城市。强化环境管理,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加强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城市。三是适度控制城市规模。城市化过程实现了人口的集聚、基础设施的集聚、产业的集聚。城市规模太大必然带来碳排放的增长和污染物排放,这对雾霾天气的形成都是刚性的。

(二)构建多途径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城市化初期主要体现为工业型城市化,这和我国的国情紧密相关。但长期以来过分追求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造成了严重后果。我们应根据各地实际选择多途径城市化道路,即根据不同城市的自身特征与需求,借助多种途径,结合多种要素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而不同于以工业化为唯一导向的城市化路径[2](P35)。多途径城市化以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城市化由关注“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升。多途径城市化的模式主要包括工业驱动型、商业驱动型、交通物流驱动型、旅游驱动型、文化创意驱动型等。这些模式都是从促进城市化动力的角度来设计的,通过多途径的城市化有利于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三大系统耦合共生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三)提高政府科学治理城市的能力

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政府科学的城市治理。从治理手段上要综合利用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强化治理质量。一是加强对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引导和支持,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鼓励在城市建设中采取可持续技术、生态适用技术,构建起环境生态化的城市建设机制。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运用多种措施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生态适用技术培训,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健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才队伍。四是搭建资金支持平台。利用多元的投融资平台,依托商业模式的创新,为生态型城市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五是强化技术研发。围绕技术研发,建议国家设立生态城市研究专项基金[7], 建立有效的生态适用技术研究开发机制。

(四)建立健康科学的城市生活方式

雾霾天气的形成很多程度上和城市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关。表现在对家用汽车的定位偏离适用的需求,追求大品牌和大排量,将是否拥有汽车看成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偏爱传统的取暖方式,缺少精细化规划,造成了资源浪费。而城市居民是城市最大的主体,其理念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在居民中倡导建立绿色、健康、生态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将健康生活理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纳入中小学日常的教学中去,从源头上塑造一批高素质的市民。二是强化舆论宣传。将生态化的理念深入到普通百姓中,让每个人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杜江,刘渝.城市化与环境污染: 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6).

[2] 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多途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王会,王奇.中国城镇化与环境污染排放: 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1,(5).

[4] 杜雯翠,冯科. 城市化会恶化空气质量吗?———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5).

[5] 李磊,徐辉.城市化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5).

[6] 柳博隽.把生态理念融于城市化[J].浙江经济,2013,10(5).

[7] 黄力华,徐艳萍.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2).

猜你喜欢
城市化天气
天气变变变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Weather(天气)
夜间与雾霾天气驾驶的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浙江山区新型城市化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