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典故大辞典》基于石刻语料的义项补充及释义、来源商榷

2014-04-04 15:20徐志学
关键词:大辞典墓志义项

徐志学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语料相当丰富,文献真实性强,时代明确,语言独具特色,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研究石刻语料中的典故词有助于相关工具书的完善。《汉语典故大辞典》是收录词条较全的大型典故辞书。本文基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语料的分析调研,从义项补充及释义、来源商榷三个方面,对《汉语典故大辞典》的若干词条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一、义项补充

1.“螽斯、螽羽”

较早见于《诗·周南·螽斯》[1]279:“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诗·周南·螽斯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螽斯”,喻子孙众多。“螽羽”,比喻夫妇和睦,子孙众多。

补充义项:“螽斯”,指后妃妻妾之间不妒忌的妇德。“螽羽”,指后妃妻妾之间不妒忌的妇德。

唐《马志道墓志》:“外敷令淑,内含肃顺。慕螽斯以立身,挹关雎以砥行。”

唐《张清妻李氏(剡国大长公主)墓志》:“公主克谐妇道,行叶螽斯,宾敬齐眉,不失其德。”

唐《唐故宋府君(度)厍夫人墓志铭》:“螽羽思戒,鸡鸣必起。恭顺是资,闺门以肃。”

唐《李睦墓志》:“好仇淑德,冝家有光,螽羽诜诜,凤鸣锵锵。”

2.“析薪”

较早见于《左传·昭公七年》[1]2049:“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其况能任大国之赐?”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析薪”,比喻继承父业。

补充义项:“析薪”,指父业。

隋《段威墓志》:“夙承教义,克荷析薪,永惟岵屺,哀缠霜露。”

唐《王僧墓志》:“君偃旨家风,富闻庭训,析薪能负,基构克承。”

3.“杵臼”

较早见于《史记·赵世家》[2]1783-1785载:春秋时,晋国佞臣屠岸贾诬陷赵盾,杀其满门,盾子赵朔妻有遗腹子赵武匿成公宫中,屠岸贾搜捕之。赵朔友人程婴及朔门客公孙杵臼定计以他人婴儿顶替,救出赵武,赵氏真孤遂得以保全,并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仇雪恨。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杵臼”,即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借指为别人保全后嗣的人。

补充义项:“杵臼”,指地位低下的门客。

唐《靳罒助墓志》:“分荣铜墨,定交杵臼,纪厄郑辰,兴灾谢西。”

唐《朱崇庆墓志》:“道或不同,虽王公而莫屈;志有所洽,纵杵臼而犹交。”

4.“蒲车、蒲轮”

较早见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2]2964:“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汉书·武帝纪》[3]157:“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颜师古注:“以蒲裹轮,取其安也。”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蒲车、蒲轮”,指尊老聘贤所用的车子。

补充义项:“蒲车、蒲轮”,借指征聘贤士。

东魏《邑主造石像碑》:“蒲车岩阿,访逸求贤。”

隋《杨秀墓志》:“资明略于心曲,吐逸气于胸襟,遂得受诏蒲轮,高才入选。”

唐《张纲墓志》:“公乃秉超世之殊操,固金石而不移。学冠朝伦,行为称首。岂束帛而可征,纵蒲轮而弗降。”

石刻语料另有两例表明“蒲车”与年龄有关。

北魏《笱景墓志》:“君禀天地之气,资川岳之灵,幼而有知,长而通敏。神慧起自蒲车,眸辩发于竹马。”

北魏《赫连悦墓志》:“温凉恭俭之量,始自蒲车,孝友廉贞之志,茂于竹马。”

“竹马”,指儿童骑着用来游戏的竹枝,借指幼年。庾信《周故大将军赵广墓志铭》:“岁在雕车,年方竹马。”“蒲车”与之相对,当指童年或幼年等。惜乎于传世文献中不见依据,存疑。

5.“攀号”

较早见于《史记·封禅书》[2]1394:“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而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攀号”,哀悼帝丧。

补充义项:“攀号”,泛指悲号。

隋《张冏妻苏恒墓志》:“息孝伯,先曼慈训,遵承母则,攀号躃踊,感恸伤心。”

唐《韩行妻解摩墓志》:“稚孙洛等攀号抽割,悲缠行路。”

唐《王延墓志》:“长子敬本、敬业等,痛深荼蓼,没齿无追,恨结仓旻,终天靡诉。想风树而摧恸,念屺岵而攀号。”

6.“逆鳞”

较早见于《韩非子·说难》[4]:“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逆鳞”,指人主或强权之威。

补充义项:“逆鳞”,指冒犯人主或强权之威。

唐《宋璟神道碑阳》:“于戏!逆鳞劘上,匡救之义深,守死不回,臣人之致极。”

后晋《王君妻关氏墓志》:“逺则龙逢逆鳞,次则云长战勇,其后代生俊哲,世不乏贤,具载简编,此不繁述。”

7.“复隍”

较早见于《易·泰》[1]28:“城复于隍,勿用师。”孔颖达疏:“谓君道已倾,不烦用师也。”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复隍”,比喻君道倾危。

补充义项:“复隍”,指城墙倾倒。

唐《大唐故河西陇右副元帅并怀泽潞监军使元从镇军大将军行左监门卫大将军上柱国扶风县开国侯食邑二千户第五府君(玄昱)墓志铭》:“避实击虚,临事制变,刁斗不警,烽燧无虞,城复隍而更筑,人丧家而皆至,蕃丑畏威,士卒佚乐。”

8.“贞悔”

较早见于《易·咸》[1]47:“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高亨注:“言人之德行正则吉,其悔将去。”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贞悔”,指吉祥、幸福。

补充义项:“贞悔”,指福祸。

唐《孙君妻李氏墓志》:“天道有终始,人事有贞悔,出入无朕,难逃其中。”

9.“爽气”

较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5]909:“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爽气”,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

补充义项:“爽气”,形容人狂放不羁。

唐《潘孝基墓志》:“司徒公府,大夫卿材。爽气雅度,焱举川回。”

唐《路彻墓志》:“并藴枝士林,摅能好事,弘雅亹亹,架三善之风;爽气漂漂,欣三乐之咏。”

唐《仵钦墓志》:“公雄心贯日,爽气浮天,聊申破竹之諆,遂受专城之任。”

唐《皇甫文备墓志》:“王子猷之爽气,稍觉绝尘;刘孟王之清风,悬惊出俗。”

10.“鹄鼎”

较早见于《楚辞·天问》[6]“缘鹄饰玉,后帝是飨”汉王逸注:“后帝,谓殷汤也。言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玉鼎以事汤。汤贤之,遂以为相也。”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鹄鼎”,指佳肴。

补充义项:“鹄鼎”,指朝堂。

唐《张和墓志》:“方冀荣班鹄鼎,绩著笼旗。何图鹤箭晨飞,警莲舟于巨壑;蟾弓晚弩,排桂岩于中瀛。”

11.“洛食”

较早见于《书·洛诰》[1]214:“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洛食”,指定都。

补充义项:“洛食”,洛阳。

唐《谢通墓志》:“君讳通,字师感,本系颍川,徙家洛食,今为河南人也。”

唐《唐右监门卫胄曹参军(马文同)故夫人京兆韦氏(楚和)墓志铭》:“洛食之东,首阳之原。于嗟哲明,先宅□□。”

唐《崔舣及妻郑氏合葬志》:“今集贤相国公府君之堂兄也,衔表庀事,痛毒于怀,乃悲府君之丧,己易岁时,未还乡陌,爰询龟筮,果叶吉良,遂议举迁,同归洛食。”

12.“蹑足”

较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2]2621:“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蹑足”,指刘邦玩弄权术封韩信为齐王一事。

补充义项:“蹑足”,指辅助帝王。

唐《张点墓志》:“渥洼蹑足,有权奇也;丹穴綷羽,异骞翥也。”

唐《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户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君(俭)墓志铭》:“若乃引衣蹑足,事均帝者之师;创礼裁仪,方知天子之贵。”

13.“石镜”

较早见于南朝宋任昉《述异记》[7]7卷下:“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丽,盖山精也。蜀王娶以为妻,无几物故。遂葬于成都郭中。以石镜一枚,长二丈,高五尺,同葬之。”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后以“石镜”为咏蜀都的典故。

补充义项:“石镜”,借指碑石。

唐《巩宾墓志》:“髙岸为谷,愚公启王屋之山;深谷为陵,三州塞长河之水。惧此贸迁,故以陈诸石镜。”

唐《杨君妻杜芬墓志》:“式甄同穴之典,爰崇合窆之仪,发彼玉床,表兹石镜。”

14.“他山”

较早见于《诗·小雅·鹤鸣》[1]433:“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他山”,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力成就的外力。

补充义项:“他山”,指碑石。

北齐《梁子彦墓志》:“是知高岸为谷,见日何期,故勒此他山,石传盛美。”

唐《任君妻王师墓志》:“松风虚韵,陇月孤明。他山不纪,溟漠谁名?”

唐《臧南金妻白光倩墓志》:“呜呼哀哉!有德无命。痛幽垧而永夕,纪芳烈于他山。”

唐《景昭法师碑》:“追往想琴髙之祠,传神着务光之传,见微副墨,用琢他山。”

15.“拥树”

较早见于《史记·樊郦滕灌列传》[2]2665:“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南方人谓抱小儿为‘雍树’。”唐司马贞索隐:“苏林与晋灼皆言南方及京师谓抱儿为‘拥树’。”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拥树”,指怀抱中的小儿。亦指哺育幼儿或护卫扶植新生事物。

补充义项:“拥树”,指幼年。

北魏《韩震墓志》:“君禀粹开灵,含元挺质,始自拥树,爰及拊尘,风彩润彻,意思清逺,在纨绮之中,灼然秀出。”

16.“倒裳”

较早见于《诗·齐风·东方未明》[1]350:“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毛传:“上曰衣,下曰裳。”郑玄笺:“絜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羣臣促遽颠倒衣裳。”孔颖达疏:“传:上曰衣,下曰裳。此其相对定称,散则通名曰衣……传言此,解其颠倒之意,以裳为衣,今上者在下,是谓颠倒也。”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倒裳”,谓匆忙中举止失措。

补充义项:“倒裳”,指勤劳持家。

北魏《元景略妻兰将墓志》:“恭孝之性,发自天然,倒裳之志,未笄而备。”

17.“二天”

较早见于《后汉书·苏章传》[8]:“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二天”,称颂有惠政的地方官吏。

补充义项:“二天”,谓徇私枉法。

唐《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士贵)墓志铭》:“一纸贤于从事,二天绝于故人。”

唐《束良墓志》:“颁六条而阐化,时无二天;迎千里而宣风,政成基月。”

唐《于知微墓碑》:“公以身率人,令行禁止,河朔拒二天之谒,汉中兴五裤之歌。”

18.“心丧”

较早见于《礼记·檀弓上》[1]1274:“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郑玄注:“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义:“心丧”,指为师守丧。

补充义项:“心丧”,指无服或释服后的深切悼念,有如守丧。

唐《裴稹墓志》:“君衰服外除,心丧内疚。”

唐《杨君妻秦氏墓志》:“首饰换于丝麻,心丧同于直绖。”

唐《李景逸墓志》:“哀哀罔极,终身号天,泣血连连,柴毁骨立,礼制三载,心丧不忘。”

唐《李璆墓志》:“服阕,心丧洛汭,犹苴枲色者数年,若不容于天壤者。”

二、释义商榷

1.“三箧”

较早见于《汉书·张安世传》[3]2647:“安世字子儒,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才,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汉语典故大辞典》:“三箧”,指众多的残书、佚书。

从石刻语料来看,“三箧”,指三箧书,借指众多的典籍或广博的学识。

唐《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户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君(俭)墓志铭》:“三箧不忘,百函无滞。”

唐《张晔墓志》:“降兹英俊,蝉冕相仍,文藂挟于两京,学府穷于三箧。”

唐《皇甫君妻张氏墓志》:“祖懿,父匡,并学穷三箧,业擅于锵金;义冠五车,声驰于积玉。”

唐《王贞墓志》:“穷富平之三箧,充郄桂之一枝,制授均州司法参军事,寻转水衡监丞。”

2.“绣衣直指”

较早见于《汉书·武帝纪》[3]204:“泰山、琅邪群盗徐勃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诛。”

“绣衣直指”,《汉语典故大辞典》无释义。仅分别解释“绣衣”、“直指”为“表显贵”、“谓处事无私”。误。“直指”,指直接受皇帝指挥。“绣衣直指”,指皇帝特派的执法大员,有尊荣显贵之意;亦借指御史。

北魏《永安元年四面造像》:“起家为侍御史,绣衣直指,骢马高骧。”

3.“竞絿”

较早见于《诗·商颂·长发》[1]626:“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毛传:“絿,急也。”朱熹集传:“竞,强;絿,缓也。”

关于“絿”字解释,毛传、朱熹集传适反,不知何故。石刻语料中,“竞絿”前有“灭”、“不”修饰,有排斥、否定的意味,指争竞急躁之施政方法。

唐《李霞墓志》:“乃更恬晦颐养,精专草石,听天籁,卧□帷,见浩素之端,灭竞絿之理,盖战胜者神泰体鸿云。”

唐《沈浩丰墓志》:“聚羔雁兮列鼎食,不竞絿兮训之力。”

其它文献材料中,“竞絿”的用法有与石刻相同的。乾隆《赐河南巡抚雅尔图回任》[9](1302)250:“鸣珂辞魏阙,回辔指中州,借尔丹诚罄,俾予恺泽流。农桑图治本,保障为民谋,敷政何居要,端惟不竞絿。”

清周玉章《御览经史讲义》[9](723)495:“古圣王仁以育万物,义以正万民。有并行不悖者,不待民慢而后纠之以猛,不待民残而后施之以寛,所以无竞絿刚柔之迹,而太和之气翔洽宇内也。司马光曰:‘宽而疾恶,严而原情。’政之善者也。”

综上所述,“竞絿”作为施政措施而言,指争竞急躁之施政方法,当力戒、避免之。《汉语典故大辞典》释“竞絿”为“施政缓急适当”值得商榷。

4.“风雨如晦”

较早见于《诗·郑风·风雨》[1]34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

《汉语典故大辞典》:“风雨如晦”,谓风雨交加,天地昏黑如夜。后用以比喻恶劣的环境或社会黑暗混乱。

“风雨如晦”,本义指风雨交加,天地昏黑如夜。《全唐文》[10]4416卷九百五十九翟楚贤《碧落赋》:“尔其动也,风雨如晦,雷电共作。尔其静也,体象皎镜,是开碧落。”

多用来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

唐《王审知德政碑》:“松柏后凋,风雨如晦。地征旁午,天库充盈。”

有时在“风雨如晦”之后连缀“鸡鸣不已”。《南史·梁本纪》[11]:“(简文帝)自幽絷之后,贼乃撤内外侍卫,使突骑围守,墙垣悉有枳棘。无复纸,乃书壁及板鄣为文。自序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赞,立身行道,终始若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有时单用“风雨如晦”。《全唐文》[10]3916卷八百四十吕梦奇《后唐招讨使李存进墓碑》:“公以屡立战勋,继承先泽,勤王在念,报主为心。夙夜在公,风雨如晦。”

《汉语典故大辞典》释“风雨如晦”为“用以比喻恶劣的环境或社会黑暗混乱”值得商榷。

三、来源商榷

1.“八阵”

亦作“八陈”,谓巧妙难测的谋略或阵法。

唐《张琮墓碑》:“公知包三略,勇冠六军,运奇谋以抗千里,舞劲剑而摧八阵。”

唐《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君(敬德)墓志》:“鴈翼晨开,翦风云而摧八阵;鱼鳞晓布,蹈汤火而入重围。”

唐《仵钦墓志》:“五校分营,神鹤之仪奋列,八阵齐起,灵虵之势昭先。”

唐《刘庭训墓志》:“加以六韬八阵,五策九宫,长兵短兵,伤李陵之莫晓;多灶少灶,惜庞涓之未工。”

《汉语典故大辞典》来源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12]:“用八陈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陈之宜。”可见,《孙膑兵法》当为“八阵”之来源。

2.“社鼠”

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

北齐《窦泰墓志》:“权豪屏息,贵戚侧视。社鼠不得成群,稷蜂无以自固。”

唐《杨执一墓志》:“复命为朔方元帅兼御史大夫,慰抚凋亡,纠绳滥窃,攘襁逾于巨万,盗骏轶于千蹄,而皆社鼠稷蜂,咸乃倾巢熏穴。”

《汉语典故大辞典》来源为《晏子春秋·问上九》[7]3:“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晋书·谢鲲传》:“及敦将为逆,谓鲲曰:‘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匡主济时,何如?’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宋洪迈《容斋四笔·城狐社鼠》:“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谓其所栖穴者得所凭依,此古语也。故议论者率指人君左右近习为城狐社鼠。”

“社鼠”,较早来源当为《晏子春秋·问上》,《晋书·谢鲲传》“城狐社鼠”已属用典,不当为来源。“城狐”,不知来源,与“社鼠”合用,较早见于《晋书·谢鲲传》。宋洪迈《容斋四笔·城狐社鼠》只是后人解说之辞,不当置之来源处。

3.“傅粉何郎”

称美男子。后晋《罗周敬墓志》:“傅粉何郞,晨趍月殿;吹萧秦女,夜渡星桥。一时之盛事难俦,千古之清风尽在。”

《汉语典故大辞典》来源为《太平御览》卷一五四引晋裴启《语林》:“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晋裴启《语林》早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但其所引内容与“傅粉何郎”没有联系;不仅如此,《汉语典故大辞典》所列与何晏有关的词条均与《世说新语·容止》有关,与《语林》无关,此来源有蛇足之嫌。“傅粉何郎”,较早来源当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4.“地维”

维系大地的绳子。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故亦指地的四角。亦喻纪纲。

唐《孔子庙堂碑》:“于时天□浸微,地维将绝,周室大坏,鲁道日衰,永叹时艰,实思濡足。”

唐《独孤开远墓志》:“圣人有作,膺兹日暮。参纽地维,预康天步。”

唐《张仁楚墓志》:“掌握黄石,飞腾白羽,功绝地维,势穷天柱。”

《汉语典故大辞典》来源为《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地维”,较早来源当为《列子·汤问》[7]8第五:“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

5.“谏鼓”

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称颂帝王勇于纳谏。

东魏《邑主造石像碑》:“孤竹舍微,黄绮执鞭。诽木徒设,谏鼓空悬。”

唐《太上老君石像碑》:“设谤木待逆耳之谋,悬谏鼓伫沃心之诰。”

《汉语典故大辞典》来源为《淮南子·主术训》:“古者天子听朝,公卿正谏,博士诵诗,瞽箴师诵,庶人传语,史书其过,宰彻其膳,犹以为未足也。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谏鼓”,较早来源当为《管子·桓公问》[7]3第五十六:“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

6.“辍舂”

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唐《王朗及妻魏氏墓志》:“知与不知,莫不伤感,岂直辍舂兴叹,罢织衔悲而已哉。”

唐《李相墓志》:“逮乎贻厥,余庆允恭,二尊云逝,停机辍舂。”

唐《张茂墓志》:“呜呼!天不憗遗,歼我良哲,哀甚辍舂,嗟深大耊。”

唐《公孙孝迁墓志》:“沉瘵未瘳,春秋七十三,以开元廿二年二月十五日奄终于大同府之官舍。里卢之内,孰不辍舂。”

唐《贾钦惠墓志》:“于戏!良宰云逝,谁其嗣之?联寮雨泣,庶甿曷仰,辍舂罢市,斯谓然矣。”

《汉语典故大辞典》来源为汉贾谊《新书·春秋》载:古人舂筑时,以歌相和,以杵声相送,用以自劝。里中有丧,则舂筑者不相杵。

“辍舂”,较早来源当为《礼记·檀弓上》[1]1275:“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1]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94-95.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368.

[7]百子全书:八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8]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07.

[9]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董 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4.

[12]银雀山汉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60.

猜你喜欢
大辞典墓志义项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研究述评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赋与唐代墓志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