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对我国德育发展的启示

2014-04-04 15:20
关键词:品格社群道德教育

景 帆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美国的传统品格教育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美国在20 世纪80 ~90年代兴起的“新品格教育运动”(New 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则是对其传统教育的“当代回归”。这还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品格教育的副本,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是新的历史命运的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性格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有人将其称为继古典品格教育,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道德教育之后的美国道德教育的“第三次浪潮”[1]。美国新品格教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上都有将多种理论和主张进行吸收和整合的痕迹,同时它还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针对美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和解决青少年道德问题(如价值衰退、权威丧失、极端个人主义等)而产生的”[2]。对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分析探索,可以为我国当前德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有益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

1.新品格教育运动的成因

美国社会当时面临严重的道德滑坡,这是掀起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战之后特别是20 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悄然而至,追求科技理性的合理性及其功效,淡化价值和理性及其意义,注重道德的实用理性与工具价值,无视道德的精神牵引与意义建构等成为弥漫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据调查显示,自二战后,美国出现了众多社会问题。例如:酗酒、吸毒、早孕、自杀、强奸等现象逐渐增多,人们已明显感觉到青少年越来越缺乏诚信和责任心。严重的道德危机对美国的社会发展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因此美国人民强烈要求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重建道德价值观,这就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同时,品格教育的支持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缺乏良好的品格,而学校则是进行品格教育的最好场所。

同时,新保守主义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普遍盛行。其标志性事件则是1980年里根总统入主白宫。新保守主义明显倾向于传统的教育,其基本思想是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存在着一些诸如诚实,尊重,责任,同情和其他基本价值观,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时,其首要任务便是向学生传授上述基本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在新保守主义的影响下,全国上下兴起了向传统回归的热潮,学校的品格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授。

2.新品格教育运动的表现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New 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在20 世纪80 ~90年代达到高潮。品格教育成为全美性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关于品格教育的研究著作、论文等大批呈现。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怎样教授尊重和责任》,这是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托马斯·里考纳(Thomas Lickona)于1991年发表的,该书指明了未来新品格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良好的品格”的定义。1992年,爱德华·A·怀恩(Edward A Wynne)和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凯文·瑞安(Kevin Ryan)合著《重建我们的学校:关于品格、学术和纪律的教学手册》;威廉姆·克伯屈(William Kilpatrick)发表了《为什么琼尼不能辨别对与错》等[3]。上述有代表性的著作详细地探讨了品格以及品格教育的定义、品格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并且提出了品格教育的教育意义、原则和方法等。

另一个重要标志则是关于品格教育的各类研究组织逐渐成立。在这些众多的组织中,有两大教育组织最具影响力,第一个是约瑟夫森学院在1992年7月成立的“品格关注联盟”(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简称CCC);第二个是1993年成立的“品格教育伙伴组织”(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这两大组织支持品格教育,大力推广品格教育的各种模式并提供品格教育资源而成为品格教育的主要支持机构。其中,“品格关注联盟”明确了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即尊重、责任、信任、关爱、公平和公民性,并为品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而“品格教育伙伴组织”提出的11 条有效品格教育原则成为美国“国家品格教育协会”教育评估的质量标准。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基本观点

1.新品格教育的目的

新品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合现代社会的美德和行为规范,即核心价值观。让这种价值观成为人内在的道德品性,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同时培养人的社会品性。新品格教育支持者认为,“学校更多的品格教育意味着社会更少的道德问题”。他们所谓的品格既包含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更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更注重传统价值的道德意义,更重视学校的纪律、规范的教育。他们把品格教育视为完善人的品质、形成道德社会的基础[4]。里克纳认为实施新品格教育有三个目标:使每个人发展成为完善的人,使学校成为更好的地方,形成社会道德的基础。“正是面对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个人主义和道德共识困境),以及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态度,品格教育者呼吁回归传统的品格教育,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尊重权威等传统美德,试图寻求权威的压制、道德共识的恢复和对自我实现个人主义的否定。可见,新品格教育正是旨在尝试恢复个人与社群的张力,控制个人的社会离心趋向,消除道德分歧,以至社会整合。”[5]

2.新品格教育的内容

新品格教育追求教育内容的普遍性。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新品格教育支持者认为必须选择那些能体现特定社会之道德共识的内容作为品格教育的课程要素,即社会核心价值和美德。然而,由于美国社会历史遗传下来的多民族特性,使得核心价值和美德的规定困难重重。如加利福尼亚州制定的伦理和公民价值教育计划就规定了适合本州的核心价值,其中包括诚实、勇敢、正义、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公平和平等、自由和自律、社会责任感、维护社群的共同利益、机会平等;新泽西州则把人们共同生活的品格教育核心价值规定为:同情、诚实、谦恭、正直、自律、负责、自尊、宽容;杰斐逊品格教育中心提出的“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即关心、负责、公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诚实;里考纳以尊重和负责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的价值,如同情、诚实、自律、公平、助人、公平、审慎、勇敢和合作。尽管人们对美德和核心价值的认识很不统一,但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勇敢、慎思、自律、关心、公正、尊重、诚实、负责。这些核心价值既有西方社会传统的美德,又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观。

3.新品格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就道德教育的过程而言,新品格教育支持者认为,应在个人所在的各种社群中以及个人的生活中去理解美德或品格,个人的美德只有在社群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才能获得确证,才能富有意义。个人品格的形成不能脱离社群的直接影响,要把社群作为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载体,使其通过社群生活习得社群的传统、价值和道德,以为将来成为社群中的一员打下基础。教育应尤其注意要发挥学校这一特殊社群的道德教育意义,使得学校、课堂、教师群体、学生群体都成为一个能有益于学生品格发展的“道德社群”,使学校教育场所成为连接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纽带。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新品格教育并没有摒弃传统品格教育的方法,并且在对传统品格教育中诸如读经典、榜样示范、奖励惩罚等方法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改进,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新品格教育特别青睐“故事法”,即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许多经典故事包含了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它可以激发学生践行道德的动机,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需要理解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示范,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4.新品格教育的模式

里考纳认为,“品格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它是所有那些与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有关的人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包括家庭与宗教团体等。先是家庭,再扩展到具有宗教信仰的团体、年轻人的组织、企业、政府甚至传媒等等,都应该负担起提升孩子品格的责任。”[6]因此,新品格教育的支持者认为,要改变当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以及弥漫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的现状,不能单靠学校教育一种力量,而应发挥家庭、社区等的积极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相互配合与协作。这样实质就是把品格教育扩展到社会团体这样更大的社群中,从而形成一种一致的、网络化的道德社群,从而恢复家庭和社区的传统品德教育力量。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对我国德育发展的启示

第一,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美国的品格教育经历了古典品格教育、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新品格教育这三个阶段,无论是传统古典品格教育的衰退还是新品格教育的兴起,整个历史过程都体现着美国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的态度。这也为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扬弃,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发展创新。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儒家文化中所崇尚“仁、义、礼、智、信”则蕴含了浓厚中华文化的道德品格,我们应该对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与当代相适应的道德教育内容。对我国学校德育的思考,既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也离不开对西方相关理论、经验的借鉴。我们在理解借鉴新品格教育运动的思想时要辩证地考量其教育价值的得失,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第二,要注重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长期以来,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教堂被视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三大机构。当前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三大道德教育机构,而且扩展和渗透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各界,乃至于从政府到地方,从社区到家庭都形成了一种培养儿童良好德行的社会氛围,并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援助上给予切实地保证。”[7]美国的品格教育实践证明,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更能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个别学校也对“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模式开始了一些探索。但是,这种德育模式在我国发展的进程相当缓慢,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这与我国现阶段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具体情况有关,如社会力量不够强大、部分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德育管理较为薄弱等各种因素导致了上述我国德育教育三位一体模式发展不如人意。针对上述情况,家长要主动参与学校的道德教育计划,学校也要主动将道德教育计划与活动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企业、地区政府、宗教组织、文化团体、社会公益组织等资源来开展品格教育并形成制度化。总的来说,既要分别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等组织的作用,又要使这些社群组织协调起来,共同发挥塑造儿童优良品格的合力作用。

[1]谭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55.

[2]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3]王 丹.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5]郑富兴,高潇怡.道德共识的追寻——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浅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30-35.

[6]托马斯·里考纳.培养品格——让孩子呈现最好的一面[M].施李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班建武.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6):32-36.

猜你喜欢
品格社群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社群短命七宗罪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