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优化发展研究

2014-04-04 15:20
关键词:社团志愿志愿者

何 涛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不断蓬勃发展,学雷锋活动逐渐常态化、持续化、科学化发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广泛传播。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作为志愿服务的最广泛群体组织,其服务活动是中国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延续,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是推动高校学生践行雷锋精神,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年志愿者社团自身发展环境的变化,既有的志愿者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一些影响志愿者活动质量的管理制度问题相继暴露,不利于青年志愿者社团可持续稳健发展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的职能作用。如何推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的健康发展是高校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志愿者社团的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着眼于志愿者的精神内涵,深入研究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律要求,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结合高校社团的管理经验,从根本处着手解决原则性、制度性问题,从细节处获得具体解决办法。

第一,志愿者招募,存在选拔标准“弱化”倾向。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组织者往往过分关注数量而忽视了其组织协调与规范,具体招募标准概括抽象,灵活度差,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对于志愿者的真正所长往往缺乏合理认识。这导致部分志愿者对即将开展的志愿活动认识模糊,无所适从,致使志愿活动无法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此外,由于招募标准的不规范、甄别和确认程序的不严密,使得青年志愿者对自身定位不明晰,缺乏对自身特质的思考,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志愿活动,导致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或特长化区分,整体性考虑不足。这些都会造成青年志愿者人力资源使用不均衡甚至浪费。为此,需要加强对志愿者招募的严格甄别和细致把关,合理分配调用。

第二,组织管理,存在“行政化”硬性管理倾向。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是以自愿和非盈利为特征的,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社团内部行政化倾向日益明显,忽视了对志愿者自身价值应有的承认。自主性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志愿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不利于引导志愿者对自身所在组织体系存在问题的独特思考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社团体系朝更优化更先进化发展;另一方面抑制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大大降低了志愿活动的预期,挫伤了志愿者的主体创新精神,使社团在走向规范、体系化之路过程中发展潜力不足,后劲不够,最终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失去竞争力,被优秀的同类志愿者社团所淘汰。同时,过多的组织事务和会议极大地影响了实际工作参与的开展,使得内部管理效率低下,公平、公正意识淡薄。

第三,活动指导,存在专业培训缺乏的问题。青年志愿者登记注册一旦完成,一般在相关部门简单的学习后,就开始志愿服务工作,但是缺乏对志愿者应具备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和基本素质进行系统认知和专门的培训。因此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志愿者无所适从,不知道干什么或怎样去做。对于高校青年志愿者而言,遵守道德规范,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基本要求是必须的。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由于高校志愿服务类型日益多样化,如安徽师范大学就有爱心支教、环保教育、理论宣讲、礼仪接待、扶弱助残、心理咨询、无偿献血、法律援助、文明劝导,语言翻译等服务类型,这些不同的服务种类需要相应素质的志愿者,所以就需要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现实是高校志愿者专业培训严重缺位,一则是因为高校志愿者社团多是由高校团委负责管理,但团委的人、财、物力往往是有限的,不足以提供完备的志愿者服务培训,二是志愿者本身由于课业较重缺乏专业培训的机会。这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志愿者事业的持续发展,大大制约了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稳固性。

第四,服务开展,存在形式化不良倾向。当下,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注重宣传效应,反而使得活动流于形式,不具实质意义。很多时候是在3月5日学雷锋日、5月4日青年节等重大节点大力开展志愿服务,而平时对志愿服务则有所淡化;有的只是在“3·5”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横幅上签字、清理校园等。这些活动,并没有深入挖掘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内涵,所以也就谈不上塑造人的功效。现在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持续性的服务少,偶发性宣传活动多,热衷于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于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则不愿组织参加。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上、内容上过于单一,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第五,服务评价,存在激励机制单一化倾向。调动志愿者行动积极性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作为有效保障,它包括一套健全的作为支撑的评估体系。然而,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尚未构建一套志愿服务的评价机制,也未形成较统一的公平公正的评定标准。这样就导致高校志愿者社团往往忽略了志愿者参加工作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甚至对那些“走形式,没实效”的志愿者未予以批评教育,对“干实事,出成绩”的优秀志愿者未给予必要的鼓励与表彰,造成志愿队伍良莠不齐,奖惩不明,公平公正缺失,严重抑制了志愿者的参与积极度及志愿队伍的优化发展。进一步而言,志愿服务活动与学业不直接挂钩,学校未将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纳入优秀学生考核选拔体系,在学校的相关规定中对志愿者的地位未做明确阐述,学校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引导支持、志愿服务文化的弘扬和志愿氛围的营造还不到位。激励机制缺失,严重影响高校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优化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发展的解决对策

第一,营造氛围,加强志愿服务光荣的舆论宣传。志愿服务作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其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志愿服务一脉相承的文明理念,也是我们必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守的价值底线。我们应当通过培育志愿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子坚定志愿服务准则,寻求志愿服务的光荣理念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完美契合点,为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其成为广大青年志愿者心目中的一种自觉意识。青年志愿者要结合当下时政,以学雷锋常态化活动和美丽中国梦为主要依托载体,通过举办志愿服务交流会、理论研讨会、事迹报告会、摄影展、征文比赛等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浓郁的志愿服务环境与氛围。

第二,规范管理,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制度、培训服务制度、奖惩等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具体的服务实践分析,结合个人自身特点,对志愿者进行广泛招募和严格遴选,使个人自身条件与队伍发展需求相得益彰,促进个人与团体的整合优势更好发挥,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形成具有一致理想、奋斗目标的学生群体;其次,要落实志愿者的培训管理,组织针对专业技能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岗位培训,激发志愿者创造性;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评估机制,根据志愿者的服务质量、累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效果,综合审定、定期考核,并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相挂钩,努力激发志愿者的归属和认同感。还有,要努力加强青年志愿者骨干的梯队建设,扎实推进骨干培养,为志愿服务社团管理运行培养后备力量。

志愿者社团是学生群体性组织,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常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且由于缺乏与其他组织、领导的有效沟通,管理者的决策易于局限在本社团内部,其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这就需要对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组织管理加强引导,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实施有效调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单纯通过学校教育领导管理层面的行政指令,会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则乱”的问题,不利于青年志愿者社团自主性的发挥和自身潜力的开发,从而也就丧失了青年志愿者应有的朝气活力,加剧社团在管理上的不良影响;反之,倘若放任青年志愿者社团自由发展,不加以必要约束和适当引导,社团又会陷入难以把握方向,甚至走向歧途的不利境地,所以社团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式。变管理型志愿活动为服务型志愿活动,坚持以志愿者为工作重心,真正从大局着手,服务志愿活动参与者,积极鼓励自愿性质的志愿服务,在思路上实现创新,全面有效地调动志愿者的主动性。

第三,系统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不尽相同的,其行为也会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因此需要完善队伍培训体系,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和专业技能等全方面指导培训,根据志愿服务的根本原则、具体要求、组织开展等基本问题,邀请专家、教师、优秀志愿者等不定期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将学生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依托自身专业技能服务他人与社会,把志愿服务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如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学习法律的学生践行“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师范类专业学生开展爱心支教活动,既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又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得青年志愿者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升。除此以外,还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志愿者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完备的志愿服务能力,包括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奉献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志愿者将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落实到志愿服务中,实现自身和社会双方共赢的目的,实现了志愿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四,项目管理,完善服务品牌化与长效化。我们要努力避免志愿服务的形式主义不良现象,需要发掘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层内涵,构建组织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推进新形势下志愿服务形式和服务项目的创新和拓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长效管理机制。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是志愿者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依托相关学院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努力开拓具备发展潜能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品牌优势。例如安徽师范大学“五四”爱心学校的无偿家教服务,利用周末给学校当地社区中小学生进行免费义务家教,效果明显;又如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爱好者协会“平民电脑学校”定期义务维修电脑,传授计算机知识等。这些长效活动形成了品牌效应,推进了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的顺利与否,与其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是紧密联系的,青年志愿者社团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应当结合自身优势,有所侧重地重点发展相关志愿者项目,以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与之相关的宣传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志愿者在诸如社区活动、主题宣传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一些为人所熟知的品牌活动正是在宣传工作的推动下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以优化宣传方式推进品牌效应的方法,有利于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志愿服务团体群众基础的拓展和基层知名度的扩大。

第五,拓展项目,推进志愿服务基地化建设。随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入,基地化建设逐渐显现其重要价值,这也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阵地保障。进行基地化建设,同时也促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暑期实践提供有力平台。加强基地化建设,最重要的是青年志愿者社团要努力实现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的相互对接。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发展展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团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和服务公益的校园社会性组织,理应肩负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旗手责任,做学雷锋活动的先锋骨干。要实现对高校志愿者社团的优化发展,需要健全完整规范的机制体系,努力构建自主性社团,努力完善社团内部管理制度,推进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全员化、长期化、项目化、基地化和品牌化建设。高校志愿者社团要在不断实践与摸索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让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而更好地成人成才。

[1]袁理锋.高校志愿者活动及价值观的形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6).

[2]陈忠生.高校志愿者社团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

[3]洪 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9).

[4]叶炳南.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5]高文天.河南省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产业科技论坛,2011(10).

[6]陈 科,熊健汝,袁 希.高校学生骨干综合素质状况及培养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4).

[7]周国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陕西教育,2007(10).

猜你喜欢
社团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缤纷社团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