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几点思考

2014-04-04 15:20孙怡然
关键词:史实人民出版社阶级

董 剑,孙怡然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北京 10009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 050000)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这又是我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时常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用科学的理论和态度去分析、研究和评判历史人物,尽最大的努力,客观公正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历史。下面我结合自己对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谈一下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几点认识。

一、用史实说话,杜绝主观臆断,人云亦云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纷繁多样,良莠不齐,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介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学会用史实说话,努力练就鉴别真伪、客观评判是非的本领。

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详细的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1]“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2]因此说,要做到用史实说话就必须做到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只有占有的信息足够丰富,才能使我们最大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认识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历史人物。

历史学是一门极其严谨的科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对历史事实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和修订,只有事实首先正确,结论才可能正确,否则,基本史实不明,仅凭个人臆断、人云亦云,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通过占有丰富的材料,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正确的史实进行研究,才是有意义的。譬如当年国民党反动派造谣污蔑周恩来同志的所谓“伍豪启示”,如果不对此材料进行分析鉴别,轻易相信,则必然会落入敌人的圈套,就此而展开的对周恩来同志的评价,则一定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史实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少口述,多笔录。列宁在评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说:“这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而都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3]口述的史实大多由于叙述者的个人感情、立场、观点、文化水平等的差异,也会与真正事实有所出入。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回忆,也会不尽相同,而且,因为大都是回忆过去的事件,回忆者因年代久远或者记忆不清,或者添枝加叶,难免出现偏差,相对而言,文献等笔录文字材料更令人信服。但这并不等于说,口述的材料无用。口述的材料也很珍贵,但应以文献为主,口述为辅,若使用口述材料,最好也要有文字材料相印证。总之,审慎而又广泛的占有史实材料,是进行人物评价的首要一环。这正是因为恩格斯在写作此文时广泛而翔实地占有材料的结果。

二、既要有坚定阶级观点和立场,又要做到不仅唯阶级论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始终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最起码要求。处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们,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他们所持有的立场、观点都必然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说:“无论个人主观可以怎样超出他所加入的各种关系,社会地位,他总归是这各种关系的产物”[4],“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5]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阶级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阶级分析是对各个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比如我们对蒋介石的分析和评价,就应该牢牢把握住其代表大地主、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属性,正是因为这种固有的阶级性,也就为他1927年背叛大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找到了最根本的原因。将历史人物还原于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之中,则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全面而有说服力的。

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把利器,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必须掌握好的一把工具。但我们也要努力防止仅仅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情况,而应将历史人物置身于他所处的各个历史时期客观的去分析和看待。在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很多史学工作者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斗争和抗日将领,都普遍采取了一种回避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唯阶级论的史学观点。不可否认,国民党军队有其阶级性,但是在国家危亡,民族危难的情况下,很多抗日的国民党将领其正面战场的贡献和功绩是不容被抹杀和忽略的。比如,解放战争中,被我击毙的国民党七十四师中将师长张灵甫便是一个例子。其在抗日战争中,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作战十分英勇,一条腿被日军炸成重伤,落下终身残疾。因此,我们对张灵甫的评价就要分时期分阶段地去分析,既要看到他进步的一面,同时也不能掩饰其反动的一面。

列宁曾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因此,针对历史人物的一生活动的主要不同阶段,分别作出评价,不啻为化整为零的评价好办法,也相对易于操作和掌握。比如对近代史上争议颇多的杨度的评价,他的一生可谓丰富离奇,他先是追随康梁的保皇派,而后又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信仰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晚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曾经参与救助李大钊的行动,要评价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社会角色不断变化的人物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去分析他的阶级出身和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持有的阶级立场,对他的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许多。因此说,我们在坚持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应该做到唯阶级论和不仅唯阶级论的有机结合。

三、分析历史人物要置身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做到不脱离实际,不苛求于古人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6]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讲到:“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7]这虽然是对孙中山个人作出的评价,但实际上,不苛求古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当时的古人,不能从今人的喜恶出发,去不负责任的指责古人的缺失和错误,甚至拿今人和古人做牵强附会的类比,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中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8]比如我们如何来评价博古其人的问题,在他和李德等人的“左”倾思想的指挥和影响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掉了中央苏区,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革命陷入低谷。虽然,他的错误是巨大的,但我们对他的评价却也不能将其一棒打死,我们同时还应看到,他是一个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组织纪律性和原则性的共产党员,在遵义会议上,表现尤为突出,面对同志们的批评与指责,他诚恳地接受了中央的决定,承担了责任。

反观当时的环境和斗争,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幼年时期,在自身经验不足而斗争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到错误的思想影响和做出错误的判断恐怕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决不能以掺杂个人的感情喜恶,更不能以一个后来人的眼光来苛求前人。因为无论是苛求也好,抑或是溢美也罢,都是不真实的,都不能还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以本来的面目。“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9]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又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的评价,既高度赞扬了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空前成就,又对它所具有的弊端和腐朽的一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

历史犹如滚滚长河,一去不复返。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也远远的离我们而去了,青史凭谁定是非?是我们每一个学习研究历史的人所肩负的崇高社会责任。我辈只有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科学严谨的治史态度客观全面的为历史人物做出评价,才无愧我们的历史,才无愧我们的时代。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列 宁.论国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2.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0.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9.

猜你喜欢
史实人民出版社阶级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抉择
人民出版社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