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锡德尼的文学语言观

2014-04-04 15:20区翰子
关键词:英国文学文学语言文风

李 佳,区翰子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菲利普·锡德尼(Philip Sidney,1554-1586)是伊丽莎白时代前期的杰出诗人,一生留下了一百多首十四行诗和其他诗篇,一部传奇故事《阿卡迪亚》以及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诗辩》(An Apology for Poetry)。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开了英国文学十四行组诗的先河。十四行诗注重格律和形式,因此锡德尼也常被认为过于注重语言形式。有评论认为,锡德尼代表的是伊丽莎白时代浮华的、精雕细琢的文风,其作品《阿卡迪亚》是“充满文学点缀的宫廷式文学的典范,已有矫揉做作之嫌”[1]。文学史中对锡德尼的语言的评述则大多是以其自身的诗篇对十四行诗的贡献为出发点,没有对锡德尼提倡的语言风格做过研究。

锡德尼的文学评论文章《诗辩》针对当时有人贬低诗歌的情况从多方面为诗人辩护,并提出了当时英国文学需要改进的地方。《诗辩》是“公认为德莱顿之前最好的评论文章,而且德莱顿也不一定写过这样的好文章”[2]。在这篇文章里面,锡德尼批判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存在的语言风格的问题,并提出他所提倡的语言风格。因此,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锡德尼所推崇的语言风格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着重围绕《诗辩》中提出的文学语言观,通过当时英国文学的时代背景探讨其提出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文学的影响。

一、锡德尼所主张的语言风格及时代背景

锡德尼在《诗辩》一文中花了很大篇幅谈论文学语言的问题。他提到当时的一些作品时说道:“许多属于所谓不可抗拒的爱情的作品,如果我是个情妇,我是不会相信他们真在恋爱的;他们是如此冷静地运用火热的词句,以致他们很像宁可读读恋人的作品,来抓住几个夸张词句的人”[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比起语言的韵律和优美的形式,锡德尼更加注重语言的自然运用,反对片面地追求语言而滥用夸张词句。再优美火热的语言,如果不是充满真情实感,那只会是一些语言的空洞的堆砌,而不是真正的诗。由此可知,锡德尼看重的并非“宫廷式”的文学风格,而是自然真实的语言文学风格。

锡德尼专门提出了他所反对的这种矫揉做作的虚假的文学语言,是因为当时确实存在不少这种滥用语言的现象。从王佐良和何其莘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1995)我们可以看到,在伊丽莎白时期,在古典文史名著的翻译浪潮中,尽管各个翻译家的风格各有不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语言过剩。原作品一两句话的意思在新作品里面成了很多句话,有的翻译成品甚至加进很多原来作品中没有的东西。而语言过剩这种现象不止存在于翻译中,也存在于文学创作里面。以致于当时英国皇家学会在组织之初“就针对当时文风奢华繁复的弊病提出了对策。斯泼拉特在《皇家学会史》(1665)中写道:他们找到了诊治这种奢华的唯一办法,并大力推行,形成一种常在的决议,那就是摈弃一切扩大,一切离题,一切的风格膨胀,回到原始的纯洁和简短”[4]。因此,锡德尼提出语言要自然,充满真情实感。这种提倡在这样的文风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珍贵。而在随后的文学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锡德尼的远瞻性。

同时锡德尼还提出他所崇尚的语言,他认为,“在萨立伯爵的抒情诗里许多东西显示出高贵的出身,合乎高贵的心灵。如果我没有弄错;《牧人日历》在牧歌里极有诗意,值得一读”[3]。另外,锡德尼还很推崇塞内加风格。他认为“《高蒲德克》充满庄严发言,响亮词句,攀上了塞内加风格的高度”[3]。

二、对同时代及后来诗人的影响

萨立伯爵即亨利·霍华德(Henry Howard,Earl of Surrey),他和华埃特一起将十四行诗引进英国诗歌中,并且在翻译《托特尔杂集》时运用了无韵体诗(Blank Verse),成了英文无韵体诗的创始者。而这一诗体则能使诗人们“自由驰骋,写得气势磅礴。它来得也正是时候。别的不说,正在摸索前进的众多剧作家恰恰需要这样一种能高能低、能缩能伸的诗体来写他们的诗剧”[4]。由此可见,锡德尼推崇新颖奔放的语言,而这种语言也推动了后来的诗剧发展。

就锡德尼所推崇的塞内加风格来说,“这种风格的典型句构是短句,平行铺开,可以陆续增入新意,可以随时补充,而每句本身都力求精辟,常有所谓‘力句’”[4]。在锡德尼所处的十六世纪,盛行的是西塞罗式的圆周句风格,到了十七世纪,人们开始探索,改进句法,因此开始流行塞内加式风格[4]。处于十六世纪的锡德尼已经开始推崇十七世纪盛行的塞内加风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写作风格的转变上,锡德尼确实算是先驱者,对后世影响不小。

三、结语

通过结合《诗辩》所在的时代背景对锡德尼在《诗辩》中批判和推崇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可知其推崇的是自然的、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运用,崇尚新颖奔放的语言风格。而这一提倡与锡德尼身体力行的对英语文学语言的创新无疑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蒙雪琴.论17 世纪早期英国文风变迁的文化动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5).

[2]Lewis C S.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excluding drama[M].Oxford:Clarendon Press,1954.

[3]锡德尼.为诗辩护[M].钱学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4]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文学语言文风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溯源研究——回顾与启示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