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

2014-04-04 15:20程亚男
关键词:文明政治生态

程亚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2013年5月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自此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执政理念,而且也体现了当今时代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化解生态危机迫在眉睫。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成为公民自觉。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局限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把它作为政治的传话筒、经济的扬声器和文化的维护者,忽视了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面对接踵而至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积极探索其实现路径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有的一类社会实践活动。面对当前自然环境每况愈下、自然资源持续锐减、人口数量猛增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应该有所作为。鉴于此,要正确认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生态自觉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界说众多、见仁见智的概念,其中学者綦玉帅对其界定最具代表性。他指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3]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首先,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瞻性。它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且重视代际公平。它既着眼于当代人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顾及子孙后代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要求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其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性。“地球村”无独立气候区,食物链愈加复杂,蝴蝶效应不绝于耳。生态危机成为国际通病,使得人们必须打破原有的阶级局限,向全世界宣传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再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性。毋庸置疑,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种长期性、普遍性的终身教育。它不仅贯彻于人的日常行为中,而且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需要点点滴滴、时时刻刻的教育与实践。最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社会性即层次性。这是由环境公平决定的,生态环境的横向特征要求国际间的同心协力,其纵向性要求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要遍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存在。在全社会要不分性别、年龄、阶层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人人都有接受生态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就要求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单一的教育,而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即多层次多结构性。以此来达到全社会对生态危机的共识,正视物质变换间的断裂,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的人工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开始关注置身其中的生态变化,对碧水蓝天式美好家园的呼声不断高涨。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片面的、单一地向大自然索取,一味追求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致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无异于饮鸩止渴。面对每况愈下的生态问题,要积极探索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这不仅对我国社会自身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归根到底不是生态的文明,而是人的文明,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育生态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可见道德力量不容小觑。要促进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与宣传,培育人们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西方先进的生态理念进行灌输,把培育人们生态道德意识作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人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显现的当今社会,生态危机并不只是自然界所发生的单一的异常或异己的变化,实质上是一场严重的人文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摆正生态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生态教育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渗透生态意识,对人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其次,开展生态政策与法制教育。政府是保护生态的主要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要成为保护生态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就要确保生态问题引起我国公民足够的重视。政府应首先从政策层面解决,政府只有将保护生态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之中,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问题。政府在完善与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严格的保护生态标准时,也应建立有效的生态预防、考核和监督机制。要继续推行保护生态的“三大政策”,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不仅要在法律文件的源头上预防生态问题,而且要在实践中强化生态考核和监督。对违规建设、不当作业等造成破坏生态的个人与组织一旦发现就要进行强有力的处罚,并且对发现和举报者进行适当奖励。这样才可以减轻生态破坏,尽可能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要继续推行“三同时”制度及“三同步”、“三统一”方针①,对违反这些规则制度的个人和组织要严惩不贷。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政策与法制的宣传与教育,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坚决推动和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

最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公众对生活在其中的生态环境的优劣往往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最强烈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反馈其对生态环境的意见与信息。“公众参与是公民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行动。”[4]公众参与并不是乍然惊现的,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最初推动力就是来自公众。从《寂静的春天》到《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建设正是在公众参与的推动下一步步前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同时依靠群众的原则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1972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出台的“32 字”环境保护方针中也明确提出环境保护要依靠群众。要积极培育公众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保护其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注 释:

① “三同时”制度是指在一切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中,防治污染和保护坏境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步”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三统一”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3(01).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3]綦玉帅.增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4).

[4]戴星翼,胥传阳.城市环境管理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91.

猜你喜欢
文明政治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