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百年驻藏大臣研究成就与不足

2014-04-04 07:48曾国庆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驻藏藏学大臣

曾国庆

一个世纪以来,关于驻藏大臣的研究,百余位中国大陆及台湾几代学者前赴后继不断努力探索,力图将清中央政府施政西藏地方的一些方针、举措乃至具体办法介绍给国人,不仅将几十位驻藏大臣的奏折、奏稿 (牍)、游记、日记、著述等整理出版,而且还撰写出了大量文章、论文、著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也还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兹阐述之。

(一)文献资料

20世纪60-70年代,相关驻藏大臣文献资料有《赵尔丰奏议公牍全集:康藏资料》油印本[1]和台湾文海出版社重印出版的《卫藏通志》(上下册)[2]、《清季筹藏奏牍》(3册)[3]问世。80年代以后,相关驻藏大臣文献资料出版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先后有11本驻藏大臣奏稿(牍)、游记、图略、日记、著述等被整理影印出版,它们是《联豫驻藏奏稿》[4]、 《西招图略》[5]、《卫藏通志》[6]、《赵尔丰川边奏牍》[7]、《炉藏道里最新考》[8]、《西藏奏疏》 (6 册)[9]、《西藏须知》[10]、《景纹驻藏奏稿》[11]、《有泰驻藏日记》 (线装,上下两函)[12]、《松溎、桂丰奏稿、有泰驻藏日记等4种》[13]。

上述若干种文献资料中当属《清季筹藏奏牍》最有价值,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吴丰培先生又根据自己多年寻觅、誊抄、积累的官方史料和辛勤耕耘,在原书的基础上,与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联袂编辑了上下两册、计150万字的《清代藏事奏牍》[14]、该书共收有38位 (41人次)驻藏大臣、7位封疆大吏的奏稿、奏牍。这些奏稿 (牍)的内容公之于天下,极大地丰富了嘉庆九年 (1904)至终清近110年,关于清代藏族历史官方史料、特别是清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系史料之阙如。

(二)论文、著述

黄奋生之“清代设置驻藏大臣考”[15]是国人研究清代驻藏大臣制度较早的学术论文。作者将驻藏大臣制度的发展变化分为四个时期进行阐述,即康熙朝的创始时期,雍正朝的明定时期,乾隆朝的确定与扩大时期和光绪朝的衰微时期,他进而认为,光绪年间边事不宁之主要原因不是王勤所说“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之故,而是国力衰微,是“行政权的隆替以在藏军事势力的大小为转移,而忽略了文化的经济的根本建树工作,致使藏人之思想感情生活均不易与内地协调,因之常保持闭关自守的局面,如沙滩建屋,随时可为暴风雨所击倒,事有必至,理所然,这是我们研究清代驻藏大臣制度和其兴替,自然得到的一个结论”。这在当时是颇为新颖、富有见地的观点。[16]以此为发端,一个世纪以来驻藏大臣研究文论不断提高创新,特别是20-21世纪之交的30年,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改善;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随着大量藏、汉、满、蒙文等各种文字史料的发掘、翻译和出版;随着国内藏学研究工作者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论文也显示出国人相关研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兹不一枚举,参见“驻藏大臣百年研究文论一览表”。

在治藏通论或施政类著述方面有《驻藏大臣考》[17]、《驻藏大臣沿革考》[18]、《清代驻藏大臣考》[19]、《清代驻藏大臣大事记》[20]、《清代驻藏大臣之研究》[21]、《琦善治藏》[22]、《清代驻藏大臣传略》[23]、《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24]、《清朝驻藏大臣大事记》[25]、《天朝筹藏录——清朝筹边事略与驻藏大臣为政纪实》[26]和《清代驻藏大臣》[27]等,这些研究成果的涌现,无疑对学者们提高对驻藏大臣制度研究的兴趣,变换研究手段,强化研究方法,推进该项课题从广度到深度研究进程有着积极地作用。

在上述众多的出版物中,最值得一提的首推丁实存的《清代驻藏大臣考》。清代,治藏成功之道于驻藏大臣制度的设置与实施有关,它是清政府治藏的主要政治措施。《清代驻藏大臣考》尽管只有不足十万言,但它是驻藏大臣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论著。该作较为忠实的阐述了清政府通过驻藏大臣施政西藏的措施;阐述了近代西藏政治概况、清代蒙藏宗教政策与格鲁派领袖的关系,探讨了中央政府创设驻藏大臣的起因、职权等,并对有清一代约120位驻藏大臣的功过进行了分析、研讨和总结。该著为后来藏学界继续深入研究清代治藏和驻藏大臣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丁书除著者序例而外,具体内容包括:一、近代西藏政治概述;二、清代对于蒙藏之宗教政策与第五世达赖喇嘛之输诚;三、驻藏大臣创设之起因与时期;四、驻藏大臣之职权;五、雍乾时期之驻藏大臣;六、嘉道时期之驻藏大臣;七、咸同时期之驻藏大臣;八、光宣时期之驻藏大臣;九、对于驻藏大臣之批评与结论。

《清代驻藏大臣考》是作者有感于清代以来各种典籍对驻藏大臣记载“至为零乱,”而“康藏书籍,间或偶载之,但更不成系统,片段而已”之现实状况,根据大量有关文献典籍和论著成果编撰而成。“兹篇所撰者,以全部驻藏大臣之姓名与其在藏之事业为主,而以各大臣之身世与其他事业附见之;在藏事业,多者撮其要,少者记其详,其无可考见者,暂从缺略,以待补充。”[28]详细考证了诸大臣之派赴抵藏与迁职及实在离藏之时间。驻藏大臣中“有一人兼隶两朝者,均列于前朝之内,下不重见。”叙述方式以“诸大臣之事实,采用传记文字;亦有因材料上之限制,又杂以考证之文。”为了统一,以免错乱,人名、地名、官职及宗教专有名词均引用原文。可见,此书在编撰体例和写作过程中是较为严谨、科学的。

此书面世后,当代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专文为之题跋,认为有关西藏的中、西、新、旧著述精品约有500种,并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而“丁君此书,虽仅属于点的记载,然其选点之精博,展拓之广泛,纂组之周致,实足代表有清一代对藏政治之全面。谓为清代西藏政治史,亦无不可。”并总结了《清代驻藏大臣考》的五个优点,称赞此书体系完备、取材广泛,“消化众材而纂述之,去其枝叶,植其体干,不必存用原文,而多志其出处,使读者浏览则可省时,钻研则知所趣,体大而端,文省而备,抗战期中出书,当以此为良范也;”对史籍中所载驻藏大臣赴、离任时间多有考订;“著字不繁,于上下二百年中人物臧否,藏政得失,列于指掌。”[29]任先生评价如此之高,可见此书之重要价值。

表1 百年关于驻藏大臣研究书目

(三)相关期刊、学术研讨会介绍

百余年来没有驻藏大臣研究的专门刊物,不过早期 (民国年间)有名的边疆研究杂志如《康藏前锋》《蒙藏月报》《康导月刊》《边政公论》《中央亚细亚》和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主办的《蒙藏旬刊》(1931.9.20创刊)、《中国边政》(台北)等多家刊物发表了不少相关文论,尤其最后一种刊物发表的驻藏大臣研究成果最多;中期有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藏研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藏学》、西藏民族学院主办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学院 (大学)主办的《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现改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研究》;后期有中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中国西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学院主办的《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和《青海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四川康定师专主办的《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现改为《四川民族学院学报》)、西藏大学主办的《西藏大学学报》等一些研究机构的刊物等也相继零星、或多或少的发表了一些有关论文。

除上述这些主流固定的涉藏期刊、学报外,还有一些论文集先后刊载了相关驻藏大臣研究方面的论文,如由甘、青、川、滇、藏五省区的藏学工作者共同编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1996年不定期出版的《藏学研究论丛》(1~8辑);由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 (后升格大学陆续改为藏学系、藏学研究院)编辑,民族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等自1982~2011年不定期出版的《藏学研究 (文集)》(1~11辑);由杨岭多吉主编、四川藏学研究书院和四川省藏学研究会编辑,中国藏学出版社和四川民族出版社自1993~2007年不定期出版的《四川藏学研究》(1~9辑);由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内部刊行或西藏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自1982~2012年不定期出版的《西藏文史资料选辑》(1~22辑)等等。

驻藏大臣是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代表中央管理西藏事务的封疆大吏,清前期对于西南边疆的稳固发挥了重大作用,后期则对西藏乃至西南边疆局势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清代驻藏大臣与边疆治理”的研究一直受到藏学、中国边疆史地、清史、中国民族史和中国近代史等数个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的关注,经几代学人的努力,已出品了一定丰厚的科研成果。如何进一步深化这一研究,是当前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2006年10月2日~4日在台北召开了“中国历代边臣疆吏学术讨论会”,研讨会聚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一流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和学者莅会,大多数学者提交了论文并与会讨论,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30]该会议主要研讨了中国历史上封疆大吏们的形成和仕途,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讨论焦点是中央政府管理边疆地区而确立的职责、边疆官员的秉性、资历等,由此分析研讨了被任命官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央政府施政方针的制定乃至国家政治的走向,影响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履职大臣对边疆的认知程度等等。其中涉及驻藏大臣的研究论文有台湾学者庄吉发研究员撰写的“天高皇帝远——清朝西陲的边臣疆吏”、冯明珠院长撰写的“走过留痕——松筠的驻藏政绩与著述”、大陆学者张云研究员的“和琳驻藏——清朝驻藏大臣的一个典型性分析”,这三篇论文均属长篇大论,内容较为丰富,论述透彻,言之凿凿,展现了两岸学者对藏学研究的挚爱和不凡的史学功力。

除外,2008年9月26日~10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学术交流委员会牵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筹办的“海峡两岸清代驻藏大臣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于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这是解放以来首次举办的有关驻藏大臣研究的专题研讨会。国内十余所研究机构和大学与台湾数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两岸60位专家学者到会。莅会专家学者们围绕清代驻藏大臣与边疆治理,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从时间、空间的不同视角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比较研究。既对驻藏大臣制度及其影响作了综合研究,又对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时间、法律地位以及琦善、瑞元、凤全、升泰、张荫棠等人物对西藏的治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既对清政府治藏举措作了剖析,又对清末西藏新政、驻藏大臣与晚清西藏政局、十三世达赖喇嘛之间的关系,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及其影响等进行了阐述。研讨中,与会专家努力复原历史事实,分析清代治藏得失,以史为鉴,从横向比较中积极探究、寻找当今治藏借鉴之法,达到了预期会议的效果。

表2 百年驻藏大臣制度研究统计表

察古知今,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清代驻藏大臣及其典章制度,既不溢美,亦不掩恶。一个世纪以来,驻藏大臣制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首先,就整体而言,除了萧金松先生的《驻藏大臣研究》较为完整、翔实的研究著述外,百余篇论文均属诸多学者各自为战、零敲碎打,就某个问题或某位驻藏大臣的政绩 (抑或劣迹)、某一事件重复进行研究论证较多,缺乏对驻藏大臣及其典章制度较为全面、整体、系统、深入的研究。就局部研究领域里也存在很多空白,譬如:就驻藏大臣个人研究而言,114位实际莅任的驻藏大臣中,百余年来仅有21人被关注,这其中还有3人被十余次重复研究,5人被数次研究,而绝大部分 (93位)驻藏大臣长期无人问津,被搁置一边冷落 (见拙文“论百年驻藏大臣研究进程”附表1)。

其次,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又往往是避实就虚,一般叙述的表面文章较多,实证论述研究不够,这是因为在一些研究领域中,由于作者个人学术修养、理论水平、知识储备有限,加之当时所处环境及资料匮乏等种种原因,再由于近年国内学术界功利思想作祟及某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争排学术名次、地位,上级部门年复一年的考核,抑或是少数人擢拔职称、谋取升学、升迁等,在缺乏调查研究,又不愿意下苦功夫查觅论据的情况下,迫使他们被迫赶写、赶发文章,只求数量,忽略质量;只求个人效益,忽略学术水平等等。长此以往,一些人云亦云、重复N多次的论点;一些得来全不费工夫且被人反复用滥的论据;甚至他人的思想、主张、观点、见解、分析等论证的内容也被拿来剽窃,滥竽充数,再次堂而皇之的更名发表,造成了恶劣不良的“学术”现象。正是由于上述一些原因,在驻藏大臣研究领域,一些领域被反复研究且“成果”较多,而另一些研究领域相对薄弱、冷淡,甚至没有涉及,譬如关于驻藏大臣职权地位、辨析考证及述评、思考类的研究论文较多,占百年研究总数的一半还多,而大多数方面的研究不足一半,还有一些方面的研究迄今为零 (见附表2)。

再次,大陆及港台学者中长期关注研究驻藏大臣者不多,在台湾主要有萧金松、冯明珠、杨嘉铭、庄吉发等前辈;在大陆丁实存、吴丰培、邓锐龄、张羽新等学者,其余作者多为发表一两篇文章泛泛而谈而已。因此导致停留在对历史现象的描述、材料的堆砌层面、对人物品行、特点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研究不够;对典章制度的深入研究欠缺,即有分量、有质量的论述较少,甚至重复研究的现象较多。基于此,我以为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收集、发掘、翻译和整理,充分吸收、利用藏、汉、满、蒙古文等各类历史文献资料的同时,旁征博引,以史为主,史论结合,拓展研究视野,突破前人的一些观念和研究模式,继续深入驻藏大臣及其制度研究,汲取借鉴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尤为必要。关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两位学人近年发表的“关于清代藏史及驻藏大臣研究的几点思考”[31]一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清代藏史的研究,关心点依然集中在清朝在西藏的政策与施政过程、达赖班禅系统与喇嘛教等老问题上,重复研究不少”;“政治史的研究占据绝对的多数”;“中外学者对待有清一代藏史的研究取向和明显的‘为我所用’的政治倾向,既不利于国内外学者的对话和交流,对清代藏史研究乃至藏学学科的健康发展也会有阻滞作用”。在驻藏大臣研究方面,“成果依然集中在少数发表研究专著的学者中,其他学者的研究虽不乏佳作,但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成果层面,很少发掘新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大多依然局限在史料耙梳和史实描述以及就藏事论藏史的层面上”等,这些建议不无道理,我以为在今后研究中应该予以考虑和重视。

[1]西藏研究编辑部编.清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2]民族文化宫.[Z].1961年复制

[3]李毓澍主编 [M].中国边疆丛书,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12月重印

[4]吴丰培编辑 [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11月重印

[5]吴丰培辑[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6]松筠撰,吴丰培校订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松筠撰[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吴丰培编辑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8月版

[9]张其勤撰,联豫补记,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0]孟保撰.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U].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5年8月复制

[11]钟方著.西藏学文献丛书别辑之一[U].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6年复制

[12]吴丰培辑[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2月版

[13]有泰著.中国藏学史料丛刊第1辑 [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3月影印

[14]松溎、桂丰、有泰著.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2辑[U].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

[15]吴丰培与西藏社科院汉编室编辑.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3辑[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10月影印出版。内收《英善、福宁驻藏奏稿》《瑚图礼、祥保、珂实克驻藏奏稿》《喜明、珂实克驻藏奏稿》《文干、灵海驻藏奏稿》《惠显、广庆、盛泰驻藏奏稿》《兴科、隆文驻藏奏稿》《隆文驻藏奏稿》《文蔚、庆禄驻藏奏稿》《关圣保、孟保驻藏奏稿》《孟保、钟方驻藏奏稿》《琦善驻藏奏稿》《耆英藏事奏稿》《穆腾额、鄂顺安驻藏奏稿》《满庆、恩庆驻藏奏稿》《景纹驻藏奏稿》《松溎、桂丰驻藏奏稿》《色楞额驻藏奏稿》《丁宝桢藏事奏牍》《文硕驻藏奏稿》《刘秉璋藏事奏牍》《升泰驻藏奏稿》《奎焕驻藏奏稿》《讷钦驻藏奏稿》《鹿传霖藏事奏牍》《文海驻藏奏稿》《裕钢驻藏奏稿》《安成驻藏奏稿》《有泰驻藏奏稿》《锡良藏事奏稿》《凤全驻藏奏稿》《张荫棠驻藏奏稿》《联豫驻藏奏稿》《宝兴藏事奏稿》《骆秉璋藏事奏稿》

[16]黄奋生.清代设置驻藏大臣考[J].边政公论,1941年9月第1卷第2期,p4-12

[17]王启龙、邓小咏.西藏研究[J].2009年第5期

[18]刘赞廷编.民族文化宫图书馆,1960年油印,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

[19]刘赞廷编.民族文化宫图书馆,1960年油印

[20]丁实存.清代驻藏大臣考,边疆丛书之一,蒙藏委员会印行,民国三十二年 (1943年)十月初版,1948年4月再版,小32开,162页+2页目录+4页序。曾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11、12期合刊起开始刊载

[21]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编.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1963年内部铅印

[22]萧金松著.台湾蒙藏委员会,1973年印行

[23][台]杨嘉铭著.蒙藏专题研究丛书30,台湾蒙藏委员会,1987年10月印行

[24]吴丰培、曾国庆编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版

[25]吴丰培、曾国庆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

[26]贺文宣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此书是在1963年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编,内部铅印的同名书的基础上,修改、增补、完善,由著名藏学家王辅仁教授题写前言出版的

[27]车明怀、李学琴编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

[28][台]萧金松著.蒙藏学术丛书 (2)[M].台湾唐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29]王启龙、邓小咏撰.西藏研究 [J].2009年第5期

[30]《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边臣与疆吏[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

[31]祁美琴、赵阳.关于清代藏史及驻藏大臣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藏学,200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驻藏藏学大臣
金·史密斯藏学文献馆古乐谱辑录与研究
2021年全国报刊藏学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
从驻扎大臣制度的演进看嘉道时期对新疆的治理
王尧:新中国藏学风雨60年的记录者与实践者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转危为安的大臣
驻藏官兵睡眠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卖羊
清军驻藏与阿拉善和硕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