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责任意识和行为探析

2014-04-04 00:40屈媚媚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3期
关键词:谣言大学生信息

屈媚媚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0 引言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上逐渐掀起一股不正之风——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散播速度快,涉及领域宽,影响范围大,对大众关心的社会事件肆意捏造,歪曲事件真相,甚至凭空造谣。网络谣言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巨大。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受众,是建设维护绿色健康网络社会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网络谣言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抵制网络谣言、传播正确思想是当代大学生素质道德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本文通过调查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1 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和行为现状与原因分析

1.1 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有明确认知

课题组就当前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33%的同学都能明确说出网络谣言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危害;7.16%的同学只认识到对个人的危害;0.51%不能说出网络谣言的具体危害。

从调研中发现,在很多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不乏大学生自身的参与。有许多谣言,如非典复发、地震谣言、蛆橘事件等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是谣言的误信者,也是受害者。大学生群体具有接受新鲜知识快、社会经验有限的特点,许多言论与评价的客观性都很不足,怀着满腔热血最后却沦为网络谣言的“枪手”,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造成了一定伤害。

1.2 大多数大学生传播网络信息的态度不够科学

调查显示:3.94%的同学表示完全不相信网络上的信息;77.42%的同学表示会怀疑但还是会宁可信其有;18.64%的同学会相信,转发分享传播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健康的重要性意识淡薄。网络匿名使网民隐去了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必要切实的社会责任[1]。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不真实的错觉,网民的认知无法跟上网络越来越强大的社会功能的转变,导致很多网民现在依然存在着网络社会有着无所顾忌的“言论自由”的错误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大学生很难意识到网络环境健康的重要性,并肆意发表和传播言论,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在网络信息传播中还存有心理定势的效应。心理定势效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的心理活动。在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并且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2]。然而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们一旦陷入某种心理定势,所做出的判断往往与真实情况就会有差距,错误的判断加以传播就形成了谣言。官员包养女学生、某地贪官外逃、富二代飞车抢劫、强奸少女等一些涉及“官员”“富二代”等字眼的信息往往格外引人关注,即便是证实为网络谣言,仍会有大量网友坚信是真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官员、富二代等群体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渐渐成为人们的心理定势,导致人们按照心理定势做判断[3]。

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已经养成,对待一则信息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趣味潮流性,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与自己已有认知的匹配程度。在关注信息真实性的时候也只是处于质疑阶段,缺少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没有养成主动辨识信息真实度的良好上网习惯。

1.3 大多数大学生辨识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方法不够客观

调查显示:80.74%的同学更相信权威网站的消息;59.68%的同学更相信加V人士分享的信息,61.42%的同学更相信分享次数越多的信息;4.93%只有的同学会自己去求证信息的真实性。

大学生在评价一则网络信息是否可信时,最看重的是信息的来源。转发消息的人是否值得信任,转发信息的网站平台是否值得信任,这成为大多数大学生考虑信息真实度的重要依据。调查显示,微博大V、实名认证的明星名人和正负极管挂钩的新闻网站等,这些信息来源更容易让大学生认同信息属实性。这正是一种典型的权威心理和偶像包袱心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权威人士”所发表传播的言论也并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真实性不能保证。大学生应当更多地关注信息本身的内容是否可靠,而不是信息来源,也不应该理所当然地相信权威,应增强自身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

此外,大学生更容易相信与自身认知相同的网络信息。大学生正处于大量接受社会外界信息的阶段,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期待,对事物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对寻求认同感有着强烈的愿望,贫富差距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分配不均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不健全问题、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都会成为他们表达己见的出口,网络的“自由”便捷成为他们最热衷的抒发渠道。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更愿意相信和自己所知所想的信息匹配度较高的信息。当然这也不只是大学生个人的特点,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显然是多数人的心态、心理。

2 大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以抵制网络谣言的对策分析

2.1 从大学生自身做起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新鲜血液,在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影响力不容小觑。胡锦涛曾说过:“一个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当代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抵制网络谣言的认知程度与行动意识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对于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与抗击力度,必然会引起广大群众对于网络谣言危害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减少甚至遏制住网络谣言的传播。大学生可以从自身行为控制,知识积累,道德素质提高等方面做出以下改变:

(1)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只要大家都不传播,谣言便能止于己。

(2)学会思考与辨别,掌握正确的网络信息辨别方法,过滤有害信息。

(3)学会良好地应用网络,网络能传谣、造谣,更能制谣、辟谣。

(4)注重常识的积累,关注正规渠道发布的新闻,提高自身素质,避免自身被谣言蒙骗。

(5)增强自律意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到不稀奇、不愤青、不八卦,转载分享要三思。

2.2 从高校教育入手

大学生都是在校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都还没有完全成型,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观念与网络道德责任意识。高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意识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抗击谣言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实施教育的方向:

(1)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责任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开展相关讲座等增强大学生此方面的知识。

(2)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征文、主题班会等相关活动使得观念深入人心。

(3)强化学校管理措施,做好相关治理与防御工作,加强网络绿色化建设。

(4)加强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组织,提供相关平台,加强学生抗击谣言的主动性。

(5)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得学生面对谣言有一定的辨识能力。

大学生敢于行动,敢于创新,在高校的教育下,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对于网络谣言的态度,确定正确的行动方向,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为打击网络谣言、营造绿色健康网络环境开创新局面。

2.3 从政府引导支持深入

政府的领导牵引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双发共同的努力。能否成功抵制住网络谣言,大学生能否真正在其中发挥作用,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抗击网络谣言的信心与主动性,影响到大学生抗击网络谣言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同时,政府对高校加强与此相关内容教育的要求,也将成为大学生培养抗击网络谣言责任意识、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也能更好地指引大学生带动全民进行抵制网络谣言的行动。具体在政策制定方面有以下建议:

(1)针对大学生发出号召邀请,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行动中来,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参与抗击谣言行动。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各种良好的求真、求实习惯。并为大学生提供相关辟谣平台,使得大学生有更大的实践空间。

(2)加强大学生在打击网络谣言力量中的权重,成立相关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增强大学生参与行动的信心。对打击网络谣言的行为作相关鼓励宣传,增强大学生参与抗击谣言的积极性。

3 结语

总之,身为年轻人,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更为了解,与“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方式也更贴近,作为接受新知识极快的群体,使用网络频率较其他群体高,大学生应该在评价网络信息相关内容中具有更多发言权,也有更多的优势,这种优势,若与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的时代使命水乳交融,无疑将对遏制网络谣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青年学子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应当如是。以大学生为主力的青年群体应与高校、政府三方面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加强自身道德责任感,端正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勤于实践的正确观念,培养强烈的公民意识,为抵制网络谣言、营造绿色网络谣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张丽丽.试析网谣蝴蝶效应中的传播学规律[J].青年记者,2007(5):3.

[2]什么是心理定势效应[EB/OL].http://www.xiiie.com/baike/2012/xlxmc0409/615.html.

[3]本期编辑部.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J].科技生活,2013(18):36-38.

猜你喜欢
谣言大学生信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谣言
谣言大揭秘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