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羊场夏季常见疾病防控技术要点

2014-04-05 22:11姜晓东朱瑞良邵明旭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8期
关键词:羊场驱虫病羊

姜晓东 朱瑞良 邵明旭

规模化羊场夏季常见疾病防控技术要点

姜晓东 朱瑞良*邵明旭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 山东 泰安 271018)

夏季天气炎热,环境潮湿,为羊传染病尤其是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多数羔羊刚断奶、母羊多处于怀孕初期、公羊处于配种结束期,均是抵抗力较弱的时期。此时羊场由于夏季饲草鲜嫩,营养丰富,羊膘情较好而放松了羊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为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埋下了隐患。加上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引起羊病的发生和传播,为羊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夏季羊场常见的疾病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1 传染病

1.1 羔羊痢疾

1.1.1 流行病学及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以2~3日龄的羔羊发病最多。夏季持续的阴雨天气、环境不良、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足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病初,羔羊精神不振,头低耳耷眼半闭,背腰拱起,不愿吃奶。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有的呈黄白色,有的呈灰白色。羔羊后躯被稀便污染。体温、呼吸、脉搏无明显改变。后期,有的羔羊排带血稀便或血便。羔羊逐渐虚弱,卧地不起。

1.1.2 防治措施 羔羊出生后12h内开始口服磺胺、土霉素,0.15~0.20g/次,1次/d,连服3~5d。降低用量和缩短用药时间都会影响预防效果。羔羊出生后4h之内皮下注射魏氏梭菌B型高免血清4~5ml,具有一定效果。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为磺胺、卡那、氨苄,也可选用如下方法治疗:土霉素0.2~0.3g、胃蛋白酶0.2~0.3g,加水灌服,2次/d;磺胺胍0.5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碳酸钠0.2g,加水灌服,3次/d;先灌服6%硫酸镁溶液30~ 60ml,6~8h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ml,2次/d。

1.2 羊快疫

1.2.1 流行病学及症状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多见于6~18月龄。腐败梭菌主要存在于低洼潮湿草地、熟耕地、污水及人畜的粪便中。经消化道感染。病羊往往未出现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送检时可见病尸营养状况良好,腹部膨胀,后肢粘有黑色稀粪,双唇及头部肿胀;鼻孔、口腔及肛门流出淡红色液体,可视黏膜瘀血发绀。

1.2.2 防治措施 清除羊舍和运动场的粪便、污物和积水,全场以5%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消毒。病羊隔离治疗,用苄青霉素钾(钠)300万IU,10%葡萄糖10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20mg,静脉注射;10%维生素C10ml肌肉注射。对全场所有羊只按治疗量投给磺胺间二甲氧嘧啶和碳酸氢钠,用于治疗和预防。立即给假定健康羊,皮下注射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三联灭活菌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1.3 羊肠毒血症

1.3.1 流行病学及症状 该病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产生大量毒素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膘情好及2岁以下的羊,呈现散发性,雨多、气候突变、过食嫩草和精料、运动不足等为诱因。该病多呈急性发病死亡,临床上多见呆滞、卧地、咬牙、以侧身的姿态倒地、左右翻滚、抽搐、头颈弯曲、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有的病羊发出痛苦的呻吟,羊一般发病1~2h内死亡,死后肾脏软化。

1.3.2 防治措施 每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1次“羊三联四防”疫苗接种,皮下或肌肉注射羊快疫、羊猝疽、肠毒血症、羊痢疾四联疫苗;严格控制羊的进食量;让羊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尤其对圈养羊,每天进行轰赶以强迫其运动。羊发生肠毒血症后,症状轻的,用环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同时喂食链霉素,2次/d,连用1~2d。

1.4 羊痘

1.4.1 流行病学及症状 羊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雨水多、气温高、蚊蝇活动频繁的夏季。山羊、绵羊都易感染,羔羊感病后死亡率较高。发病初期,病羊精神不好,不吃不喝,流鼻涕,流泪,体温升高,心跳和呼吸次数增加。鼻子、眼睛周围和嘴唇、阴门外及乳头等处出现小红点,并迅速形成直径3-5mm的硬圆丘疹。经6d左右,丘疹增大,形成水疱,此时羊体温稍有下降。水疱经2~5d变成脓包,患羊体温再次上升,高温一般持续2d左右。最后脓包干涸,变成黑褐色的痂皮,有的病羊还会出现腿瘸、眼瞎、咳嗽、稀泻等症状。

1.4.2 防治措施 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羊痘疫苗,发病羊立即隔离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擦患部,对皮肤病变酌情进行对症治疗,如用0.1%高锰酸钾洗后,涂碘甘油、紫药水。为防止继发感染,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万IU,1~2次/d,或用10%磺胺嘧啶10~0ml,肌注1~3次。

2 寄生虫病

2.1 羊肝片吸虫病

2.1.1 流行病学及症状 该病常流行于河流、山川小溪和低洼、潮湿沼泽地带,特别是在多雨季节,北方以8~9月,南方以9~11月感染最严重。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小土窝螺,羊场主要是饲喂来自水源地的青绿饲料而感染。肝片吸虫主要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中,引起病羊慢性肝炎、胆管炎或肝硬化,并发生全身性中毒和营养代谢混乱等病症,可引起幼羊的大批死亡。

2.1.2 防治措施 定期驱虫,驱虫药可用经济实用的硝氯酚按羊体重口服,也可以用丙硫苯咪唑(抗蠕敏)、硫双二氯酚(别丁)等对肝片吸虫有效的药物,阿维菌素则基本没有效果。加强粪便管理,羊的粪便应即时清扫,堆积成粪堆,盖以干草或封上泥土,经1~2个月的生物热处理后再使用。尤其是病羊粪便,其中含有虫卵和虫体,更要妥善处理,最好集中加入消毒药后再采用堆积处理,以防感染其它羊。圈舍要适时进行冲洗消毒,注意不要让冲洗的污水混入到饮水中。

2.2 羊绦虫病

2.2.1 流行病学及症状 羊绦虫病主要危害1.5~8月龄的幼羊,青年羊也会发病或死亡,2岁以上的羊发病率较低。在夏季地螨孳生繁殖,尤以草地、森林、灌木丛生的地方,早晨、黄昏和阴雨天,密集在植物的茎叶上,羊吃草时同时会食入地螨而导致地方性发病的流行。病羊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消瘦、贫血、水肿、脱毛、腹部疼痛或臌气,下痢或便秘交替出现,淋巴结肿大。粪便中混有绦虫节片。末期病羊不能起立,头向后仰,经常作空嚼动作,口吐泡沫,精神萎顿,对外界反应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死亡。

2.2.2 防治措施 病羊使用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内服10~20mg/次,可达到完全驱虫效果,并且安全性好。使用氯硝柳胺,按病羊每千克体重口服50~75mg/次,效果十分满意。使用硫双二氯酚,按病羊每千克体重口服75~100mg/次,有驱虫效果。流行地区每年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一般断奶羔羊间隔1个月驱虫1次,最少2次以上用药;育成羊、成年羊春秋各驱虫1~2次。

3 普通病

3.1 羊中暑

3.1.1 流行病学及症状 夏季,天气炎热,露天放牧、运动或关在通风不良、潮湿闷热的栏舍内很容易造成羊的中暑。羊中暑的主要症状是精神倦怠,头部发热、出汗,步态不稳,四肢发抖,心跳加速,呼吸困难,鼻孔扩张,体温升高到40℃以上,黏膜充血,眼结膜变蓝紫色,瞳孔最初扩大,后来收缩,全身震颤,昏倒在地,如不及时抢救,多在几小时内死亡。

3.1.2 防治措施 降温,将病羊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并往其头上淋冷水或用凉水灌肠;放血补液,可根据羊体重及营养状况进行静脉放血,同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糖盐水500~1000ml。必要时可内服清凉性健胃药如龙胆、大黄、人工盐、薄荷水等;预防,放牧不要在炎热的阳光下进行。羊舍要通风凉爽,防止闷热。多喂给饮水和青绿多汁的饲料。

3.2 羊腐蹄病

3.2.1 流行病学及症状 导致发病的诱因是夏季炎热潮湿,羊蹄经粪尿、雨水浸泡后,局部组织软化,遇到硬物时易损伤蹄部,导致大量细菌杆菌滋生而导致发病。发病羊跛行,食欲减退,喜卧、怕立,行走困难,用刀扩创后,蹄部的小孔或大洞中有乌黑的臭水流出,蹄间常有溃疡面,上覆恶臭的坏死物。严重时,蹄壳腐烂变形,患羊卧地不起,引起全身败血症。

3.2.2 防治措施 羊发病后应及时修整蹄部,如蹄叉腐烂,可用5%~10%的浓碘酊或1%~2%的高锰酸钾溶液涂洗,若蹄部软组织腐烂,要彻底扩创清洗,然后在蹄底孔或洞内用5%硫酸铜粉或5%水杨酸粉填塞包扎,并外涂松节油,防腐防酸。预防此病,可饲喂适量矿物质,及时清除圈中粪尿,圈门处放置浸过消毒液的草袋,对羊蹄进行消毒。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羊产业创新团队建设经费资助(SDAIT-09-011-06)

(2014–07–30)

S858.26

B

1007-1733(2014)08-0045-02

猜你喜欢
羊场驱虫病羊
规模化舍饲肉羊场饲养安全体系的建设
羊咳嗽怎么治
给猪驱虫的小经验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香榧驱虫述古今
种羊场生存发展之路
春秋季疫病在规模化羊场养殖中防治对策
十招巧识病羊
六看识羊病
识别病羊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