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政党认同的来源、选择及变迁规律

2014-04-06 04:25刘亚琼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代际民主党共和党

刘亚琼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政党认同是政党政治中永恒的话题,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视角对于政党认同的概念、来源和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拟对美国政党认同的理论进行梳理,并配以美国国家选举研究(ANES)针对2012年大选的数据分析予以佐证。

一、美国政党认同的概念和来源

在美国,以密歇根大学为首的社会心理学派认为,政党认同是对政党相对稳定的心理忠诚感,来源于青少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而以安东尼·当斯(Anthony Downs)为首的经济学派认为,政党认同是选民根据意识形态和议题评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没有稳定的心理忠诚感。

1.政党认同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政党认同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学者安古斯·坎贝尔(Angus Campbell)等人在1957年的《选民决定》和1960年《美国选民》两本经典著作中提出,认为政党认同是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对政党的忠诚感[1](P67)。政党认同不要求选民具有党员身份或者是政党中的活跃分子,也不要求选民一直为同一个政党投票。《美国选民》提出了投票选择的“因果模型漏斗”,认为影响投票的有长期和短期因素,距离投票的时间由远及近,依次是社会人口学因素、政党认同、议题态度和候选人偏好。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外在因素难以影响的,如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阶级和所在地区等。政党认同也是长期因素,它来自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与家庭、学校、工作环境相关,具有相对稳定性。议题和候选人是短期因素,每次选举都在变化。该书和美国国家选举研究中,政党认同测量的方法是自我归类,回答“一般而言,你认为自己属于民主党、共和党、中立者还是其他?”对于回答中立的人,追问是否对某党有一定的倾向,对于回答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人追问政党认同强烈还是较弱,从而把政党认同分为民主党认同强、民主党认同弱、偏向民主党、政党中立、偏向共和党、共和党认同弱、共和党认同强这七类。

密歇根学派认为,给特定的党派投票越多,政党认同越强烈。因为人们会寻求心理和行为的一致性,当一个人多次为同一个政党投票或者为其辅选助选后,其心理认同会随行为得到强化。并且,随着政党认同的建立,政党会成为其成员获得政治信息的重要来源,而政党会选择性呈现对自己有利的简化信息。当人们从某个政党的视角去看待候选人、议题和政绩时,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政党的影响,从而对本党的印象更加正面,与政党的观点更加接近,政党认同更加稳定。

2.政党认同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经济学派认为,政党认同是人们根据自身偏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政党认同的持续来自于政党意识形态和政策的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人们对政党的心理归属感。经济学者安东尼·当斯在1957年提出了“空间模型”,认为人们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倾向于选择意识形态或者政见与自己最为接近的候选人。选民们把自己和候选人的意识形态(左与右)光谱上进行定位,然后选出相对距离最短的候选人来代表自己的利益。按照“空间模型”理论,在美国两党制的政党制度之下,当一个政党候选人意识形态走向极端时,另外一个政党的候选人应该走到中间,以获得最多的支持群体。

但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政党极化现象。伴随着“里根主义”重塑保守主义价值观,共和党精英越来越站在保守主义立场上,而民主党精英的观点越来越符合自由主义。两党的意识形态同时两极化,与“空间模型”的理性假设并不相符。于是,乔治·拉比诺维茨(George Rabinowitz)和斯图尔特·麦克唐纳(Stuart Macdonald)在1989年提出了投票选择的“方向理论”,认为美国有大量的选民对于意识形态和议题政策并不精通,他们并不会把诸多议题一一排列出来进行比较,而是只需要明确在自己感兴趣的议题上,哪个候选人与自己认同的方向一致即可[2]。相对极端的观点比中立观点具有明确性,可以吸引这些对于选举关注度不高、政治知识不丰富的选民的选票。但是,“方向理论”也受到了批评,认为其实证研究不能直接证明模型,或者统计结果并不显著。

以上两个理论,均建立于选民和候选人在议题上有不同的偏好。与此不同,唐纳德·斯托克斯(Donald Stokes)在1966年提出了“价值理论”,认为大众具有一些广泛认同的目标,政党竞争的关键在于,谁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些价值[3](P419)。比如,大众都追求经济繁荣、和平,反对腐败和犯罪,两党在这些议题上的立场和目标相同,而实现途径或者解决方法不同。

二、美国民众政党选择的三种角度

面对大量的政治信息,人们会挑选出自己关注的信息进行政党评估。人们习惯于用过去的知识结构来帮助分析新的信息,而结构之外的信息经常被忽略,这种大脑的认知习惯又被称为“图式”[4](P257)。比如,以意识形态选择政党的人,政党价值观念的转变会改变其政党认同,而政党执政业绩不佳可能没有重要影响;以执政业绩选择政党的人,对政党理念并不在意,他们更关注经济的起落和自己的生活质量。当然,意识形态、群体利益和政绩又是相互联系的,有的选民会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1.选择与自己意识形态接近的政党

美国有两大主流意识形态:偏右的保守主义和偏左的自由主义。在经济方面,美国保守派思想与经典自由主义非常相似,主张小政府,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而当前的自由主义又被称为进步主义,认为政府有责任帮助弱势群体。在社会方面,保守主义支持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基督教道德,反对堕胎和同性恋,认为移民对美国价值观有不良影响;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社会,在堕胎、同性恋和移民问题上相对宽容。美国共和党人大多数支持保守主义,民主党人大多数支持自由主义。

美国两党由于支持不同的意识形态,会有主张不同的政策政见。很多共和党人相信,给富人减税可以产生“涓滴效应”,让企业蓬勃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促进就业,从而惠及穷人。而大量福利会削弱自立自强的精神,养懒人。面对财政赤字,共和党通常反对增税,主张缩减政府规模,减少社会福利。在社会方面,共和党反对同性恋婚姻,在堕胎问题上更重视腹中孩子的生命权,对移民的限制措施比较严格。与之相反,很多民主党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公平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但是反对政府限制公民自由,对社会多样性持宽容态度和政策。美国总统奥巴马是民主党人,他主张医保改革,让医保覆盖更多的美国人;主张提高美国的最低工资,从每小时7.25 美元上涨到10.10 美元,以改善底层劳工的生活;主张同工同酬,抵制男女薪资不平等。

因此,意识形态是政党选择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越强烈的人,越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意识形态类似的政党。但是,由于不是每个人都有成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不是政党选择的唯一原因,所以意识形态和政党认同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对美国国家选举研究中心2012年大选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由主义者有81.3%选择民主党,14.74%选择中间派,仅有2.85%选择共和党;而保守主义者有64.79%选择共和党,21.83%选择中间派,10.87%选择民主党。

2.选择代表本群体利益的政党

在美国,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和政党的意识形态。因此,很多人把政党看作是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根据群体利益来选择支持的政党。他们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群体,喜欢或者讨厌什么群体,而这些群体通常会支持哪个政党。比如,黑人、拉丁裔美国人和工会成员倾向于支持民主党,大工商业者、大商人和白人男性新教徒更支持共和党。如果选民对某个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而某政党持续维护该群体的利益,则该选民很可能会对该党产生政党认同。选民要按照群体利益选择政党,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上来说,个人对群体的认同越深,则越有可能接受群体的规范。如果个体不认为自己属于某一群体,则不可能从群体利益的角度考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阶级要有力量,首先要有阶级意识。从美国国家选举研究2012年大选的网络数据部分可以看出,有30%的民众不认为自己属于任何阶级(41%的民众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27%属于工薪阶级)。有趣的是,主观的阶级归类与客观的经济收入并不一致,在2011年家庭税前收入5000 美元以下到17.5 万美金以上的19 个等级,中产和工薪阶级都有人选择。收入越处于中间,选择两个阶层的比例越接近,第十个等级(3.5 万到3.99 万美金)的人选择中产阶级和工薪阶级的比例基本一致。

第二,从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来说,成员要意识到本群体具有特殊的共同利益。如果一个群体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就没有自己的集体诉求,难以团结群体成员一起发声。而个人如果没有意识到集体利益的存在,也就不会按照群体利益选择政党和候选人。

第三,从群体和政治的关系来说,如果成员认为该群体应该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则较可能按照群体利益参与政治。相反,如果成员认为该群体不应该或者不能够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则不会在政党认同和大选投票等问题上,从群体中寻找参考因素。如同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要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自觉的政治斗争”的论述,如果工人们认为自己只应该争取经济利益,不应该参与政治活动的话,工人阶级就不会有政治力量。

3.选择政绩良好或有潜力的政党

有的选民并不在乎政党的意识形态,只在意政党能否带来好的生活。对于政党执政能力的评估,分为回顾型和前瞻型两类。回顾型选民重视的是执政党过去的表现,前瞻型选民思考的是未来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性方案。

回顾型评估的代表是凯伊(V·O·Key)在1968年提出“奖励惩罚模型”。他认为选民们会根据现任政府的执政业绩,尤其是经济情况来投票。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下滑的时候,很多选民会因为“好时候”奖励执政党,不支持在野党。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的时期,很多选民认为执政党表现差强人意,会因为“坏时候”惩罚执政党,支持反对党[5](P24)。不过,执政业绩既是一个客观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率),又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比如民众的生活水平)。执政绩效可以分为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多个方面,不同人对于这些问题重要性的排序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问题,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当选民判断执政党运行经济的能力时,有人根据全国的经济形势来评判,有人根据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情况变化来判断。

前瞻型选民则把重点放在对未来的展望,而不是对过去的评估上。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前瞻性选民可能更加理性。虽然说,过去的政绩是判断未来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执政成绩的影响因素并非只有执政党能力,外在因素也经常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如国际形势、国家经济发展阶段、自然情况等。在此情况下,归因就变得十分重要,会决定选民是否会惩罚执政党。在美国,一个选民面临薪资下降的经济困境,可能会认为责任在自己、在执政党或是在反对党。据此,伊恩·巴奇(IanBudge)和丹尼斯·法利(Dennis-Farlie)在1983 提出了“优势议题模型”,认为不良执政结果不一定会给执政党带来惩罚,两个政党都具有自己的优势议题,谁可以将本党的优势提议转变为大选中的重要议题,就可以占据优势[6](P25)。比如,当医疗服务变差、失业率上升的时候,选民不一定会责怪民主党。因为民主党在意识形态上相对偏左,在重视医疗保险和劳工权益上有良好的名声,人们可能会把这些方面的困难归咎于“现在的形势不好,没有其他办法”。

三、美国政党认同变迁的一般规律

美国政党认同在历届大选中不断变化。其改变与生命周期理论的影响有关。生命周期理论从个人出发,认为人生阶段和境遇的变化会改变政党认同;重大事件理论从社会出发,认为重要历史事件或政党变化可能导致政党与不同团体重新结盟;代际理论认为,政党认同变化可能是由于选民群体的更替,政党认同不同的年轻代际替换了年老的选民。

1.生命周期理论:人生境遇改变政党认同

个人随着人生阶段、经济状况、所属群体和家庭朋友的变化,会接触到新的思想,其个人利益和价值观念可能会发生改变。从经济角度来说,人们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可能会从政府福利项目的受益人转变为买单者,从而观念由自由变得保守。低薪的年轻人支持民主党的福利政策,希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增加个人收入;而到中年成为企业主之后,则希望降低职员工资,降低税收以扩大利润,转而支持共和党。以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为例,里根年轻时是一个认同民主党的演员。但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南希家境富裕,南希全家都是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对于里根转向共和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社会观念的角度来说,年轻人思想开放活跃,观念可能比较自由新潮;而中老年人面对社会中出现的新思潮,要改变自己坚持了几十年来的观念较为不易,可能会成为保守派。当前,民主党的支持者比共和党的支持者,平均年龄要小。对于违背传统基督教道德的观念,比如同性恋婚姻和堕胎,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接受度高,民主党人比共和党人接受比例高。

另外,政党认同不仅会在方向上变化(如民主党转为共和党),也会在强度上变化。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的政治社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投票的增多,人们政党倾向的强度可能会上升,政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会增加,改变政党倾向的可能性会减弱。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是,如果某人多次投票给同一个政党,则对该政党的认同和忠诚度也会增加。总体而言,年轻人的投票率比中老年人低,年轻人政党认同的变动会比中老年人多[7](P145)。

2.重大事件理论:社会事件引发政党支持者重组

重大事件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社会运动、战争、重大政治事件或政党变化,可能会对人们的观念和政党选择造成影响。政党的意识形态、政策导向的改变可能引发政党认同的变化,并使得政党的群众基础进行重组,导致重新结盟。

在美国历史上,有三次群体性政党认同的大转变。第一次是由是否要废除奴隶制度引起的。美国北方为了发展工商业,希望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而南方为了维持种植园经济,反对废奴,从而引发了1861 到1865年的美国内战。战后,美国南方人普遍支持民主党,而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等主张废奴的地区普遍支持共和党。第二次是由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引发的。在经济危机之前,共和党人担任总统并掌握国会,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复苏无能为力。民主党总统罗斯福继任后推行新政,国家投资新建基础设施以促进就业,并规范银行业,建立社会保障,保护工会。这使得美国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政党认同重新定位,工人阶级和穷人大量支持民主党,工商业主和大商人支持共和党。第三次是由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等社会议题引发的。因为民主党支持给予黑人平等投票权,在堕胎、同性恋等社会议题上持有相对宽容的观念,大量南部保守派的白人逐渐转向支持共和党。可见,重大历史事件可能会使得政党认同发生群体性变化,民众原有的政治态度对于政党认同的消长和改变具有反作用。

3.代际因素理论:政党认同存在“代沟”

代际理论认为,出生于同一时代的人们,在其成长的重要时期面对了相同的事件、运动和领导人,因此,他们可能会有独特而持续的代际特点。历次大选中政党认同的变化是因为一个年轻的新代际进入了投票体系,而一个老的代际退出了投票体系。两个代际的政党倾向不同,导致了政党倾向明显的变化。最初,美国政党认同的代际研究,针对的是罗斯福新政前后的代际变化。以4年为一个小代际,配合每4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数据,观察不同代际人群政党认同的差异和变化。研究发现,新政前代际、新政代际和新政后代际的经济观点具有差异性,新政后代际偏向经济自由主义,更支持政府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

当前,美国主要有四个代际:沉默一代、婴儿潮一代、X 一代和千禧一代。沉默一代出生于1928 至1945年,他们出生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人儿时生活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之中。婴儿潮一代出生于1946 至1964年,1946年之前美国经历了二战,1964年之后美国家庭开始大量使用避孕药,因而在此之间美国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前后两个时期。X 一代出生于1965 至1980年。千禧一代出生于1980年之后,结束的时间学术界暂时没有统一的界定。他们是2000 千禧年成熟起来的第一代人,与中国的80后和成年的90 后属于同一代人。最近的代际研究认为,美国千禧一代在意识形态上自由主义倾向高于中老年代际,政党中立比例更高,更倾向于认同民主党。

[1]Angus Campbell,Philip Converse,Warren Miller,Donald Stokes.The American Voter[M].John Wiley&Sons,INC,1964.

[2]George Rabinowitz,Stuart Macdonald.A directional theory of issue voting[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9.

[3]Michael S.Lewis-Beck,William G.Jacoby,Helmut Norpoth,Herbert F.Weisberg.The American voter revisited[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

[4]Michael S.Lewis-Beck,William G.Jacoby,Helmut Norpoth,Herbert F.Weisberg.The American voter revisited[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

[5]Harold Clarke,David Sanders,Marianne Stewart,Paul Whiteley.Political choice in Britai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Harold Clarke,David Sanders,Marianne Stewart,Paul Whiteley.Political choice in Britai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7]Michael S.Lewis-Beck,William G.Jacoby,Helmut Norpoth,Herbert F.Weisberg.The American voter revisited[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

猜你喜欢
代际民主党共和党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共和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