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愿移民贫困风险与规避研究综述

2014-04-06 04:25吕雪枫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移民水库

吕雪枫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430022)

非自愿移民是指因兴建工程项目(如修建水库、铁路、公路、机场等)而引起的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及社区重建活动。移民活动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移民区居民发生影响,使他们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丧失功能,从而可能陷入贫困。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评价。

一、贫困与非自愿性移民贫困的相关研究

有史以来,贫困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社会动乱、国际战争爆发的根源,而且直接威胁世界各国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是对人类平等的生存发展权的剥夺和尊严的践踏。为此,各国政府和组织都在致力于消除贫困,各个方面的学者也在对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贫困的相关理论概述

1.贫困的涵义和分类

不同的学者对贫困的涵义和分类不一样。汤森认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1](P82)。英国的奥本海默认为:贫困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1990)认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分为绝对性贫困和相对性贫困,除了绝对和相对的二分法,还有三分法之说,代表人物当属汤森和莫泰基。1993年汤森将贫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维持生存、基本需求和相对遗缺。莫泰基也将贫困分为绝对性贫穷、基本性贫穷和相对贫穷。此外还有,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个体贫困和群体贫困等划分法。

2.贫困学说

第一,收入贫困说。这一学说认为人们的收入低下不足以维持生活,就陷入了贫困。这是从经济学上来界定的,也是早期的思想。19世纪的西勃海姆·朗特里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经济上的收入贫困是贫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内涵,因为经济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收入问题是衡量人们生活的重要指标。因此,收入贫困说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大多学者的认可。

第二,权利贫困说。这一观点最早主要由“排斥剥夺说”演进而来的。在被剥夺概念的基础上,阿马蒂亚·森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了著名的权利贫困概念。认为贫困者之所以贫困,根本在于穷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往往被系统性地剥夺,从而使他们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世界银行(2001)进一步指出“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和被社会排斥在外”。

第三,能力贫困说。世界银行(1990)将贫困定义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阿玛蒂亚·森在《作为自由的发展》中认为应该引入能力的参数来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应该用简单的收入来衡量,因为贫困的真正含义不是收入低下,能力不足才是导致贫困的根源。

3.贫困成因理论

贫困的原因很多,国外主要从要素层面、制度层面加以研究的。马克思认为失业和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一些经济学者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制度,特别是资本的缺失。如罗格纳·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等。舒尔茨(1960)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提出贫困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质量。阿玛蒂亚·森后来认为贫穷主要是由于人的基本能力受到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而造成的。目前,很多学者研究社会政策对贫困的影响。认为公共政策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Dowler 和Paul Mosley(2003)探讨了社会政策对南北半球贫困的影响。De Gregori 和Rodgers(1995)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贫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贫困的衡量标准

衡量贫困的标准很多,主要有:第一,恩格尔系数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0.6 作为绝对贫困;第二,“市场菜篮子法”,这是一个生存型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根据一个地区最低日营养摄取量标准,选择食品的数量和种类;第三,马丁法,经济学家马丁认为贫困标准应该由食品贫困线和非食品贫困线共同构成;第四,国际贫困标准法,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低于这一收入水平的人群即为贫困人群。

(二)非自愿性移民贫困的表现与原因

由于一度受到“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思想的影响,导致了非自愿性移民成为贫困人口群体。许多学者对我国应建水库而搬迁的非自愿移民贫困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移民贫困的表现,导致贫困的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贫困产生等。

1.非自愿移民贫困的表现

陆远权(2002)指出,移民搬迁的过渡期在经济、文化、心理上面临着贫穷,一是经济物质贫困;二是文化精神贫困,指移民在文化精神上表现出的困惑与不适应;三是心理上的不认同与不适应。张春美等(2007)对万安水库搬迁的移民进行了调查发现,移民贫困的表现在,搬迁补偿标准低,安置区人均耕地减少,移民素质低,资金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移民生产发展需要。范仲文(2007)通过对东平湖库区移民进行调查后,认为其原因在于:土地资源不足与生产条件落后,扶贫管理“边缘化”,贫困保障制度缺失等问题。刘筱红,陈琼(2008)分析三峡库区移民中妇女的贫困问题,移民妇女体力和心理压力加大,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下降,农村移民加大了“男工女耕”的分工趋势[2]。

2.非自愿移民贫困的原因

陈绍军、施国庆(2003)认为导致非自愿移民原生贫困和次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移民安置规划上的缺陷;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歧视;移民心理素质较差,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等[3]。陆远权(2002)分析了造成移民过渡期贫困的因素:经济因素,区域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周福初、龚正国、左月娥(2005)对桃源县库区移民贫困问题进行调查后,发现库区移民贫困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资料少,生产条件差,扶持力度弱。黄莉、余文学(2007)利用珊溪水库移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研究发现造成移民贫困的各因素中,文化技能,环境适应性、经济基础与移民收入状况呈正相关;而年龄、思想惰性、受排挤程度与移民收入状况呈负相关关系。张春美等(2007)认为,移民科技文化素质对移民增收起关键作用。谢美娥(2009)认为,导致库区移民更加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移民规划存在重大缺陷,如利益损失补偿不到位、利益分享不合理、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健全等。盛济川、施国庆(2008)从移民的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对移民的贫困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移民的货币补偿不足以弥补移民的福利损失是导致移民贫困的根本原因[4]。田艳平、薛福根(2009)运用对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数据调查发现:以耕地为代表的传统物质资本对库区居民的贫困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耕地数量的缺乏和质量的低下极易造成库区居民的贫困[5]。严登才、施国庆、周建(2011)从个体主义范式、社会结构范式和可持续生计范式三个方面对水库移民贫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其中个体主义主要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社会结构范式主要是从社会政策和制度等来分析,可持续生计范式认为搬迁通过各种机制作用于生计资本,导致生计资本的现状和性质发生变化,从而诱发贫困[6]。

二、反贫困与非自愿性移民反贫困的相关研究

由于贫困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少和消除贫困。反贫困(Anti-Poverty)起源于缪尔达尔的著作《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从反贫困的过程来看,反贫困的有三种表述:一是Poverty reduction,减少贫困、重点在于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二是Poverty alleviation,减缓贫困,强调的是在于减缓贫困的程度,三是Poverty eradication,消除贫困,强调反贫困的最终目标在于消除贫困。

(一)反贫困的主要理论演进与发展

反贫困的主要理论演进与发展包括:第一,马尔萨斯“抑制人口增长”的反贫困理论,该理论认为减少人口的过快增长,可以减少贫困;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第三,“收入再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代表认为对收入进行分配可以消除贫困,增加穷人的福利;第四,“涓滴效应”反贫困理论。这是指导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重要理论;第五,“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该理论认为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本的严重短缺,认为应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为反贫困的主要途径;第六,赋权理论。该理论认为贫困产生主要是因为缺乏各种权力,因此该理论认为应赋予贫穷人们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权利。

(二)反贫困的政策实践

综合国外反贫困政策实践,共性发展方式主要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救济、小额信贷、人力资本投资、社会安全网、扩大参与和赋权。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利贫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农业发展和减少贫困有很大帮助(Binswanger,1993;Fan,1999;Jacoby,2000[7];Jalan,Ravallion,2002[8];叶普万,2005),增加了贫困人群进入市场的机会(Binswanger,1993;Limao,1999)[9],促进了生产率提高和非农业的发展(Fan,1999;Escobal,2001,Fan,Rao,2002);以工代济等扩展了就业机会和增加经济收入(朱玲,1994;张伟新,2001)。

小额信贷。为穷人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有助于促进贫困者人力资本的积累,长期来看有助于减少贫困(刘民权,俞建拖,2007)。

人力资本投资。高水平人力资本存量会提高农户能力和劳动生产率(Sen,1985[10];Word Bank,2001;Van De Braw,2002)[11],通过扩展穷人获得教育、医疗和卫生保健机会能增加人力资本并对减贫有直接影响,需要给予优先重视(段世江,石春玲,2004;刘民权,俞建拖,2007;Fan,Chan-kang,2005)

社会安全网与赋权。社会安全网有助于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刘民权,俞建拖,2007),通过临时性消费平滑政策、现金转移支付、价格或其他补贴、公共劳务等实现,赋权强调扩大贫困群体主动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和权利,取消歧视共享成果,促进性别平等,帮助政府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目标(Sen,1999;Karl,2000。

(三)我国非自愿移民的反贫困对策

自1985年以后,中央和地方致力于缓解和消除水库移民贫困状况。第一,提高水库移民补偿标准。第二,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后期扶持是以增加移民收入、改善移民基本生活为出发点。2004年以后,后期扶持方式调整为以现金直补为主、项目开发扶持为辅,两种方式并举。第三,扩大补偿范围。第四,创新安置方式。传统水库移民安置以大农业安置为主,其他安置方式为辅。目前,社会保障安置、入股分红安置等一些新的安置方式和安置理念不断被提出并应用于实践。

杨涛(2005)提出了水库移民反贫困的对策:建立和完善水库移民政策法规体系,实施移民贫困监测评估手段,实施移民安置多元化,建立移民参与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增强移民自身能力的建设。马越(1998)揭示广西中、小型水库移民贫困状况,提出加快移民脱贫致富的思路和建议:认真落实移民政策,以复合型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种养业,加强科技扶贫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引进各类能人到库区办经济实体。孙中艮、余芳梅(2009)指出,要全面了解贫困,要从能力贫困的视角去看待反贫困,完善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安置区移民基础教育和就业培训投资、消除水库移民信用市场排斥现象、增强安置区移民公众参与力度和构建畅通的水库移民抱怨申诉渠道,以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水库移民贫困现象。

三、风险生成与规避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风险的涵义

不同的学者对风险的理解和表述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风险是一种不能预期的结果,可能是好的结果,也可能是坏结果。有人认为风险是一种可能发生的损害,风险与损害的幅度有关,损害的幅度大,风险就大。也有认为风险是一种损失机会或损失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有损失机会就有风险存在。不管如何定义风险,本文认为风险研究主要包含:风险的种类及危害;如何度量或测量风险;如何规避风险等。

(二)非自愿移民风险模型

国内外对非自愿移民风险模型的研究集中在如下方面:

1.IRR 模型

世界银行的移民专家Michael.M.Cernea提出了贫困、风险与重建模型(Impoverishment Risks and Reconstruction Model,即IRR 模型)。指出非自愿移民在安置中的存在8 种风险:失去土地、失业、失去家园、边缘化、食物没有保障、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长、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社会解体[12]。

2.T.Downing 风险模型

T.Downing 认为移民面临的风险分别是:土地丧失、失业、失去家园、边缘化风险、健康风险、正常教育活动的中断、无法享受社会公共服务、食品安全性下降、无法获得基本的财产、社会隔离感以及失去公民权利和人权。T.Downing的移民模型比Michael M.Cemea的八大风险增加了两种风险:一是公民权利及人权的丧失;二是教育活动的中断和无法享受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在T.Downing 模型中,不仅要求补偿和重建,还需要保证居民的收入来源,保障生活和社会体系能得到恢复,下一代能生活得更好。

3.因果树风险模型

因果树分析是一种演绎推理分析方法,就是把可能发生的事故与导致它发生的层层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因果树的树形图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周恒勇、梁福庆、郑根保(2002)运用因果树,将水库移民风险分为后靠安置风险和外迁安置风险。后靠农村移民安置风险主要存在移民的生活、经济和环保风险。生活风险包括住房风险、生活用水风险、疾病风险。经济风险包括养老保险风险、生产风险。环保风险包括人为风险和自然风险。外迁安置风险主要包括补偿、生活和生产风险。生活风险主要包括住房风险、基础设施风险、疾病风险、文化风险。生产风险主要包括耕作种植风险、二、三产业风险。

4.系统论视角移民风险模型

陈绍军、郑宇辉(2002)运用系统论对移民风险作了分析,在系统论视角中,移民风险主要有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四种类型。经济风险主要包括失去土地、丧失财产、失业、食物没有保障、收入低等。政治风险主要包括来源于移民政策的变动、原有移民政策法规造成的后遗症等,主要体现在移民的集体上访等活动。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移民社会的不适应、心理的不适应、社会关系网的解体、社区服务的不完善、文化的冲突等。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库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资源消耗,使库区环境日益恶化。

(三)有关非自愿移民风险规避的文献研究

1.分析非自愿移民风险的类型

游滨、刘敢新、彭建国(2001)对三峡库区移民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移民风险包括移民社会风险(贫困风险、安全风险、政策风险、体制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移民经济风险(移民资金投资和管理风险、移民经济发展风险、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经济风险),移民人口风险(人口压力风险、人口结构风险、人口素质风险)、移民资源风险(水资源风险、土地资源风险、森林资源风险、矿产资源风险);移民环境风险(常规风险、事故风险、潜在风险)。张阳、曾建生(2007)认为工程移民面临三种风险:物质损失风险、工作风险、环境风险。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意见:鼓励移民参与、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帮助社会网络重建、提供公共资源。

2.水库非自愿移民的风险测评

孙作林(2006)以珊溪水库移民工程为例,运用德尔菲法定性评估珊溪水库移民安置风险;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来量化水库移民安置风险程度。通过计算得出,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安置风险程度较小,无需采取特殊措施加以控制风险。李丹、白月竹(2007)以凉山州水库移民为例,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价,认为凉山州水库移民面临着失去土地、失业、边缘化、缺乏食品、健康等生活保障、社会关系网破坏、社区服务不健全、失去享有公共财政服务的权利和宗教文化冲突等社会风险,综合评价得出凉山州水库移民风险属于中等偏高风险。

3.风险规避的对策

施国庆、苏青、袁松岭(2000)依据Michael.M.Cernea提出的八种移民风险,对小浪底水库移民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其规避政策。丧失土地风险的规避政策为:开发性移民方针,大农业安置方式为主,以土地换土地。失业风险的规避政策为:以农业安置为主,尽可能避免工业安置移民就业。无家可归风险的规避政策为:对移民房屋按照重置价格进行补偿,由移民自己进行重建。移民广泛参与和协商,援助特困户。边缘化风险的规避政策为:优惠政策,安置政策与移民生产开发和后期扶持政策;对生产开发进行专门规划;组织机构保障,制定并落实移民培训计划。疾病风险的规避政策为:重视环境保护和居民点卫生管理,加强管理,注意卫生安全。食品缺乏风险及其规避为:保证移民有足够的生产口粮的土地,后期生产扶持。采取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实行困难补助和生活救济。失去享有公共资源的机会风险的规避政策为:移民权利平等政策,库区恢复和库区开发政策;社会联系的破坏风险规避政策为:就近安置和集中安置的政策,移民充分参与和协商;选择文化、习俗相近的安置区,积极重建移民社会关系网络。

钟水映(2001)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中工程性移民的风险,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建议:建立工程受益区域和单位向受影响区域及人口进行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和健全移民安置的监测机制,落实移民安置的具体政策和标准;按照市场原则,制定移民安置赔偿标准;通过与受影响人口协商的方式,确定移民安置模式[13]。

郑立勇、高明云(2003)提出了移民规避风险的途径:创造新的生产基地,发展多种生产技能。移民重建的核心任务是使移民再次有土地耕种,有工作获得收入而赖以生存。重建家园,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建立健全卫生机构,确保移民健康。减少工程对移民健康的负面影响,有效的长期策略是建立健全卫生机构,并对移民长期的健康进行维护和监测。建立移民参与机制,保护移民利益。在制订移民政策、移民规划、移民安置和管理上要加强制度创新,让移民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以降低工程移民所带来的损失。

周银珍、耿涛、粱福庆(2007)对水库移民经济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提出了建议:科学合理预算投资,确保移民搬迁安置顺利进行;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尽快提高移民收入;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移民,促进移民稳定安置;以市场为引导,科学决策工矿企业迁建工作。

四、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非自愿移民贫困风险与规避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研究成果显著,意义重大。随着大量的水库移民工程的兴建,国际上和我国的学者和一些机构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显著,意义重大。研究成果对移民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指导意义,使移民机构在移民搬迁政策、移民安置补偿和保障措施上实现了理念更新。

第二,研究的角度和视角多元化。研究者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口资源环境等不同学科对非自愿移民的各种状况进行了研究。视角非常多,如研究非自愿移民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安置问题、补偿问题、风险等,又如从社会学角度研究非自愿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环境适应性问题、利益冲突问题,研究非自愿性移民的人力资本开发与能力提升,等等。

第三,研究的系统性需进一步加强。移民理论虽然很多,但是很多理论还不是很系统,不是很完善。比如在移民补偿理论方面,对移民物质损失的评估存在很多缺陷,对移民补偿标准和体系的研究还不深入。如安置问题,研究移民安置问题在物质方面考虑较多,移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较少。在安置过程中是否考虑到移民的社会和心理过程等,这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移民权益保障方面,只重视移民的物质保障,移民的参与机制,检测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研究还较少。在贫困方面,对于移民贫困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比如对移民在能力方面的贫困,在权利方面的贫困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多是在移民生活、物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对于移民风险的研究,如何建立一整套的移民风险监控、规避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过多。在定量方面,大多是对某一水库移民地区进行调查问卷,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而以计量模型为工具进行实证研究的还比较少。

[1]汤森.英国的贫困:关于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标准的调查.[M].伦敦:阿伦莱恩和培根图书公司.

[2]刘筱红,陈琼.公共政策视角下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妇女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以湖北宜昌农村外迁移民村W 村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1).

[3]陈绍军、施国庆.中国非自愿移民的贫困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5).

[4]盛济川,施国庆.水库移民贫困原因的经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5]田艳平,薛福根.移民地区边缘化贫困研究——以丹江口库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9,(10).

[6]严登才,施国庆,周建.范式视角下水库移民贫困成因研究综述[J].水利发展研究,2011,(12).

[7]Jacoby,H.G Access to marks and the benefits of rural roads,The Economic Journal,2000,110.

[8]Jalan,J.,and Ravallion,M.(2002)Geographic poverty traps?A micro econometric model of consumption growth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9]Limao,N.and Venables,A.J.(1999)Infrastruture,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 and transport cost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257.

[10]Sen ,A.K Commodities and Capactities.Amsterdam:North Holland,1985.

[11]Van De Walle,D.Choosing Rural Road Investments to Help Reduce Poverty,world Development,2002,20(4).

[12]Michael M.Cenrea,Risk,Safegudars,and Reconstruction:A Model for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The World Bnak,2000,14-43.

[13]钟水映.西部大开发中工程性移民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1).

猜你喜欢
移民水库
漳河有一水库群
出山店水库
白沙水库
陆浑水库
白龟山水库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出山店水库
移民征迁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