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刘红旭

2014-04-06 11:59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核工业三等奖铀矿

人物介绍
——刘红旭

刘红旭,男,汉族,1977年3月生,吉林省松原市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2013年被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聘为 “伊犁基地铀矿资源扩大与评价技术研究”项目总地质师。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从事与铀矿地质相关的科研工作,主攻砂岩型铀矿,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8项科研项目,包括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地质项目、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等;参与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排名第3),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排名第3),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3),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地质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排名第3)。

2003~2006年,参与完成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地质项目 “北山—走廊地区铀资源规划部署研究”以及 “中央亚洲活动带多岛海(中国境内段)地质演化与砂岩型铀矿时空定位模式及评价预测判据”,首次基于多岛海地质演化理论和成熟陆块控矿理论,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古构造的技术,全面分析了研究区地质演化历史和产铀远景地段的基底构造属性,恢复了我国天山—阴山—燕山以北潜在找矿区成盆期前大地构造格局,并参与建立了基于多岛海地质演化理论的砂岩型铀成矿评价判据和体系,这一评价判据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2007~2008年,参与完成国防科工委国防预研课题 “中国北西部盆地铀成矿系统演化与定位预测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新疆305项目 “准噶尔盆地及其外围中新生代盆地铀成矿潜力及靶区预测研究”,承担完成核工业地质局 “十一五”整装生产中科研项目下属子课题 “新疆大中型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特别指出新疆地区具有中新生代大规模铀成矿及其矿后强烈后生改造的双重特点,并针对新疆地区不同含矿建造后期构造改造强度,构建了以构造演化为主线的构造-铀成矿模式,为新疆地区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2009~2010年,主持并完成了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 “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下属课题 “砂岩型铀资源潜力评价”中的一项子课题,系统总结了4片工作区及2片预测区的铀成矿规律,构建了8个典型矿床式,运用固体矿产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利用GIS平台,提取地、物、化、遥综合信息,按成矿类型,分层位评价了4大盆地区、2片预测区的铀矿资源潜力,为全国砂岩型铀矿整体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1年至今,主持中核集团重点科技专项 “伊犁基地铀矿资源扩大与评价技术研究”以及国家科技部863项目 “隐伏放射性矿产识别技术”下属子课题 “伊犁盆地南缘隐伏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识别与定位技术”。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1篇,合作发表论文21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项;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5名。

猜你喜欢
核工业三等奖铀矿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来自广西的中国核工业“ 开业之石”
“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专辑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公司简介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专题·融媒瞭望哨
丰收的喜悦
浅析核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