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扬州的城河关系演变及滨水空间整治概述

2014-04-06 12:04
山西建筑 2014年28期
关键词:古运河水区滨水

盛 长 元

(扬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3)

古城扬州的城河关系演变及滨水空间整治概述

盛 长 元

(扬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3)

结合扬州城建史,对其城河关系与城市功能的发展演变进行了阶段性分析,同时折射出古城扬州的发展轨迹,并对当前滨水区整治的重要措施和成效进行了概述,以供参考借鉴。

城河关系,滨水空间,发展轨迹

纵观国内外滨水城市的发展历程,城河关系的演变与城市功能的阶段演变相适应,从早期的军事防御与滨水商贸,到近代依托水运打开工业化篇章,再到现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塑造城市景观、提升城市活力,扬州的城河关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于蜀冈之上,扬州城的雏形因此定格,至今已有近2500年之久,纵观扬州城市建设历史,城河关系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1 阶段一:构筑防御体系,孕育商贸文化

古邗城最初修建的目的是屯兵,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疏通了流经苏、锡、常、扬的“古故水道”,并在扬州境内开挖了沟通江淮的三百里邗沟,以输送兵马粮草。此后,历程朝代更迭,扬州城几易其主,开挖城池以作军事防御之用始终是各朝代的首要任务。

除了军事用途之外,水运还承担了古代大部分的交通运输功能,扬州依托大运河,守南北水运之要塞,汇聚八方之人流、物流,其传统手工业、商贸业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造成深远影响,一度成为当时国际商业都会,世界四大港口之一,扬州创造了“扬一益二”的繁华历史。宋元时期受战乱影响,河运受阻,但到康乾年代,扬州依托古运河发展漕运,盐市的兴旺给扬州带来了新一轮的繁华,在盐商文化的影响下,扬州成为消费城市的代表,并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盐商文化。

古代扬州城的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城—河”相依的滨水格局,唐罗城内曾分布有24座桥,古运河、汶河、二道河、头道河以及明清时期的小秦淮河贯通南北,呈现城—河相间分布的景象,临水往往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如汶河在唐时期沿河两岸作坊店铺林立,又如小秦淮河沿河十里就曾经水抱高城,官柳连堤,酒肆茶坊、书社歌场鳞次栉比,城市与水的不解之缘历经千年却愈久弥深。

2 阶段二:开启工业篇章,探寻经济高地

解放以后,便利而廉价的水运开启了扬州工业化大生产的篇章,古运河沿岸具有临城近水之利,在早期“依托古城,边缘外延”的总体思路下,成为现代工业起步的摇篮,沿河形成一条由化工、汽车、机械为主的制造业带,为进一步疏通航道,20世纪60年代初扬州在城区东部又新开挖了京杭运河,从古运河入城处至长江形成一条等级更高的航道,沿河布置了大量大型制造业,如扬州电厂、造船厂、大型机械设备厂等,至80年代中期,沿江地区设置扬州港,现代制造业和港口码头逐渐向沿江聚集,并成为扬州工业发展的新高地。

在城区内部,为了现代城市建设而填河建路,先后将汶河、西门头道河填平,同时整治古城内因盐运衰败走向萧条的河道,沿小秦淮河、二道河、古运河兴建了大批居住区作为工厂配套宿舍区,随着城市空间外拓和河运的萧条,城市边缘的滨水区逐渐衰落。

3 阶段三:重塑城市活力,营造新城景观

当代城市赋予滨水空间新的职能。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久居城市的人们开始渴望接近自然,向往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滨水区的改造也成为重塑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扬州提出了“古文水绿秀”五大特色要素,其中滨水开发对扬州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对靠近城区的河流沿岸进行退二进三的城市更新,沿古运河、漕河、邗沟兴建了多条滨水风光带,并推动了沿岸的房地产开发,另一方面,在新城开发了一批滨水居住区,新城西区的建设也以人工湖、明月湖的开挖为亮点,并试图沿湖建设西区新城中心,正在推进的京杭之心以及南部新城的建设也以水为魂,由此可见扬州城市建设对水的钟爱。

4 当前城市滨水空间整治概述

近十年来,扬州对城市主要滨水空间进行了环境整治,并大力推进整治河道、滨水景观带建设,将水环境改造和旧城整治、新城建设相结合,总体而言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1)建设滨水景观带,完善城市生态体系。2006年整治完成了城北的漕河、古邗沟风光带,不仅塑造了沿河景观,也为市民就近提供了公共活动的开敞空间,漕河两侧成为滨水居住开发的典范。此外还建设了绵延约6 km的沿山河景观带,使之与十里蜀冈相接,构成外围生态空间向城市渗透的一条绿廊。2)建设重要滨水节点,带动沿线用地开发。多年前扬州为推动新城西区的开发建设,在西区开挖明月湖,以引导新城用地布局,塑造新城景观,双博馆、国展中心、京华城shopping mall等大型文化设施、商业设施陆续临水而建;当前为推动城市空间东拓,以高端金融、商业、主题公共空间为主导功能的京杭之心工程正在大运河畔有序推进;此外,在城东弯头古镇北端、京杭运河与壁虎河围合的空间建成了茱萸湾公园,成为中心城区东部的大型滨水生态公园。3)整治城河水系,打造城市文化节点。历史城区滨水空间的整治一直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十余年来从未间断过,先后完成了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古运河风光带改造,贯通了“瘦西湖—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完成对笔架山景区进行保护性建设,宋夹城城河水系得以贯通,并与保障湖、瘦西湖、二道河水系贯通成一条精品水上游览线,古城北侧蜀冈脚下又增具有文化特色的滨水生态空间,在南护城河建设了大水湾建设康山文化园和1912街区,并完成南门遗址公园的建设,充实了古城的滨水文化娱乐功能,与荷花池公园共同形成古城西南具有文化特色的游憩滨水节点。

5 结语

古城扬州的兴衰起落与滨水空间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关系,扬州文化同步发展嬗变。如今,对滨水空间的开发、改造、复兴已经成为国内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着力点之一,城市滨水区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愉悦都市生活、改善城市景观风貌等方面的价值被逐渐强化而成为城市开发中的特定意图区,扬州对滨水空间的整治经验值得借鉴。

[1] 李 斗,王 军.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2] 林 磊.滨水区工业遗址再利用[J].山西建筑,2009,35(33):40-41.

[3] 徐菊芬,朱向国.扬州城市滨水区规划研究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08(11):23-24.

The city-river relationship evolution and waterfront space treatment summary in Yangzhou

SHENG Chang-yuan

(YangzhouCityPlanningandCompilationResearchCenter,Yangzhou225003,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Yangzhou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this paper made phas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city-river relationship and city function, also refracte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ncient city Yangzhou, and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present waterfront treatment, for reference.

city-river relationship, waterfront space, development path

1009-6825(2014)28-0003-02

2014-07-26

盛长元(1969- ),男,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二级建筑师

TU984

A

猜你喜欢
古运河水区滨水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