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方案研究

2014-04-08 08:05姚曼华王美蓉
航海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改革

姚曼华,王美蓉,王 军,孟 宁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6)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辽宁省教育厅开展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计划,包括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两个类别。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作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开展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引导高校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创新能力训练,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创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不断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1]

针对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问题,国内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林健在研究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2]蔡信海在总结国外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3]陈劲、李正等提出了一些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径建议与改革的主要内容。[4-5]

原有的交通运输“专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而厚基础、宽口径作为新时期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科性质决定了对实践性要求较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关键。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作为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专业特色鲜明。随着行业内对港航类专业人才工程性需求的提高,专业建设亟须以此为契机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航运发展的要求。

二、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目标

1.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体系存在重管理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本科培养计划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导致学生对专业整体认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上都存在很大不足。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模式简单,主要以认识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论文的题目虽有很多源于航运企业的课题,但多年来内容缺乏灵活变通,已无法适应交通运输经营理念与运营方式的变化。由于缺乏一套系统的、衔接有序并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直接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2.改革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工程人才模式改革旨在培养交通运输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注重对运输方案设计、安全管理和路网及园区建设规划、港口规划与管理、港口装卸工艺设计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对理论教学—业务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的严格控制,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将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工程的状况,立足于“大交通”的教学理念,突出港航特色,根据国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且要全面涵盖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业务、安全等内容,合理设置不同属性课程的比例,课程间能够有序衔接;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与实践基地;通过多种模式,推进专业教学团队水平的提升。

三、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1.培养目标与要求

交通运输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为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主要从事水上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突出对水运人才的培养,融合交通运输相关政策法规、运输经济与管理、运输与港口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突出航运特色,符合学校建设“世界第一流高等航海学府”的发展方针,是学校最具专业特色和重点建设的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般优化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调度能力;熟悉国家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交通工程设备及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满足国家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在总学分中占比如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15%);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4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25%);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15%),涵盖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管理、安全、专业课的内容,合理分配比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在进一步夯实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3.教学内容

继承专业发展成就,面向工程实际需求,瞄准行业先进技术,融入工程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涵盖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管理、安全、专业课等几大板块的内容。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及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在掌握英语、计算机、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经济法律管理方面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加强交通运输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教学,突出专业特色,内容涵盖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及国际多式联运,并突出海运特色;港口或其他货运场站业务的组织与工艺的规划设计,包括港口作业计划的制订、生产调度、工艺设计以及安全管理等,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

4.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着力推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与社会联合举办各种创新能力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全美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物流大赛”、辽宁省“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辽宁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决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方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资源,大力开展实验教学;通过建立固定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结合相关航运企业的运营实际做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从而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教学

立足于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质量:(1)实习。在加大毕业环节要求的基础上,增加认识实习环节。(2)实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设置综合性实验课程。(3)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4)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立项、数学建模竞赛、物流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5)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如“凌峰杯”暑期社会实践、达沃斯夏季论坛志愿服务等。(6)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专业现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交通运输部“十二五”一期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随着专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根据实际需求继续加大实验室的软硬件投入,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撑条件。

6.教学团队建设

在专业改革过程中完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与计划机制:(1)优化学历结构,增加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2)优化职称结构;(3)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水平。为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校为教师提供国外培训、国内培训以及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的培训机会。针对新教师,实行“青年教师导师指导计划”,通过对新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从而使其能够尽快适应教师岗位,提升专业素质。

四、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的保障措施

1.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在现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条件和资源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和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围绕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训实习项目,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2)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培养与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大量聘请合作办学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和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依托合作办学企业,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全部学生有一定时间的实习经历。

(4)管理制度建设。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实习管理、指导和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2.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围绕一个中心(培养港航业高素质工程专业人才),找准一个结合点(机构人员、监控点),畅通一个渠道(监察、反馈、改善),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围绕学院培养模式,实施全面监控,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两个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流程的五段循环进行全面监控,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支撑条件

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条件的投入力度。专业现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交通运输部“十二五”一期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随着专业改革不断地深入,将根据实际需求继续加大实验室的软硬件投入,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加良好的支撑条件。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1]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启动2013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3-6-3).http://www.lnen.cn/secpage.htm?actionT-ype=viewjsp&id=19108.

[2]林 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7.

[3]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陈 劲,朱 凌.面向创新型国家,推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4-7.

[5]李 正.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3-15.

[6]王 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11(1):64-67.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改革
改革之路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改革创新(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