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回应

2014-04-08 08:05颖,董
航海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双向主体政治

韩 颖,董 震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新时期,高校面临着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而“德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对于思想或因思想而引发的实际行动进行双方面的交流、评价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回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双向回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应用中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客体的了解程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长远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双向回应的内涵和功能

“双向回应”一词源自于回应性理念的提出,回应性则是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倡导政府对公民的意愿和需要所做出的反应及充分程度。本文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过程中引入双向回应概念的目的,旨在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模式,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机制的建设途径。

当前,我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的研究比较少,本文综合部分研究成果,借鉴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李文辉的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是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在获得其相对方的期望、感受与评价后,所给予的快速充分的反应[1]。其中,双向回应的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者与接受者;客体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者或接受者对相对方的思想行为的期望、感受与评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主要是在主体间展开,围绕客体进行的。

笔者认为,领会和运用“双向回应”机制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对象是大学生群体,针对性较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具体工作具体分析、处理,要结合各项工作去做,渗透到每个环节,跟踪到每个角落,切实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双向回应机制可以描述成一个既分工明确又紧密结合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与客体相互配合、相互回应,不但能够消除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空白点,而且通过改变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激式工作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以人为本”作为双向回应工作的核心,即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双方为根本。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通过最高效的需求表达渠道向施教者传达自己的需求和建议,同时也能够使施教者及时得到受教者的反馈意见,积极主动地回应,能够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施教者由此也能够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想做什么,进而努力办实事、办好事,积极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们通常简单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学校和学校内承担教学、服务与管理职能的各个部门以及广大教职员工,而将思想政治工作接受者,诸如学生、学生社团组织等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服从者,这种“一元主体”观念显然会束缚受教者的积极性。而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体系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二元主体”的概念,即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机制,使得主体能够获得普遍遵守和适用的工作机制。而对各个主体必须在机制规定的框架内工作的要求,就增强了各个主体的协调性,并且有利于统一规范的工作模式的形成。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双向回应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师生间回应方面,主要存在回应向度单一、回应缺乏往复性、回应载体落后等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一元主体”理论,将思想政治工作受教者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服从者,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接受者相对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两方面主体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因此,即便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者非常渴望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流,以实现在保护自我应有利益的前提下达到双方的共识,但是,现实中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两类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打击了思想政治工作接受者进行交流、对话的欲望,使他们不愿意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评价,也不愿意主动地进行意见反馈,更倾向于顺其自然地接受,因此,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双向回应其实更多地变异为单向度的回应,也就是变成了只有施教者主动去期望、感受接受者的单方面交流,这就严重影响了双向回应的效果。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构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主体的期望、感受与评价等信息在两类不同主体间多次循环往复,最终实现共同目标,就是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双向回应理念认识的过程。一项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取得实效。而在实际工作中,也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施教者对于双向回应的理解不够,错误地认为对受教者的需求进行了一次回应,就是完成了回应工作,往往忽略了后续的持续关注和持续回应,导致回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回应的形式,却无法实现回应的效果。

最后,载体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目标,因此,追求多样性的活动载体构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和手段。近年来,虽然高校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建设的力度,但其实际效果却远不及预期。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活动流于形式,主体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式单调,学生不爱听、不愿听,使“两课”得不到师生的重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运用的针对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21世纪的大学生,思想更开放更复杂,个人意识也比较强,但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个特点和现实,一味采用单一的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果造成学生的反感,影响工作的开展。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概念仍是一个新鲜事物,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对于双向回应的观念理解也没有达到深刻领会的程度,因此构建回应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机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要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意识到双向回应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基础,这就要依靠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因为有效的回应不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还可以协调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使各个主体在机制规定的框架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二,要逐步实现在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的前提条件下,构建回应意识。要想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改进以往一定要摆脱以前单方面服从命令的工作思路。相反的,高校辅导员应和学生建立更为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把交流、对话、感染作为教育管理的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以自己的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力争将教育管理者塑造为一个以高尚的师德和伟大的师爱为核心、以渊博的知识为内涵、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从而建立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威信,通过引导其思想改变其行为,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并逐步建立主观上相互平等、交往中相互对话、分歧中相互包容的共享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良好的民主氛围下,就必然能以平等的态度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交流思想、意见。

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种沟通过程,又是一种教育过程,而实现双向回应的基础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为此,应该在思想政治工作两个主体之间建立起双向沟通制度。思想政治工作的双向沟通活动包含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流动,也就是说,当一方是信息的发出者时,另一方是接受者,另一方是信息的发出者时,这一方又成了接受者。如此一来,沟通过程就可以高效且无阻碍。为了有效地建立双向沟通制度,应该增强受教者的主体意识,并为受教者提供民主、平等、信任、开诚布公的环境,使施教者和受教者能够平等自由地提出和讨论问题,以达到互相沟通、互相了解、融洽感情、化解矛盾,为双向回应机制的建立提供信息基础。

双向回应评价制度评价的核心是两类不同的主体对“期望、感受与评价”的反应的满意程度。满意程度越高,就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双向回应发挥得越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就越好。在评价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效益作为评价标准,坚持精神与物质收获、短期与长期效益、个人与群体效益、静态与动态效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原则。在建立回应评价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起配套的奖惩政策,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实行奖惩,克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的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一样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各方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

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在由过去较为片面的课堂教育和有限的课外活动转变为多种形式并存,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以拓展,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和易接受性。反应在具体工作上,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从大学生追求美感和时代感等特点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开展诸如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专题讲座等形式,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彩,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在加强和巩固原有的以班级作为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工作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更应该提倡: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让思想工作的施教者与学生深入谈心,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把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让大容量的内容健康向上的信息迅速得到传播,扩大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响,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范围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以学生党章学习小组、学马列小组、邓小平理论协会等学生社团为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到较广的群体,也可通过建立学生党员接待室或选派学生党员出任班主任助理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1]白 青,李晓鹏.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正确定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78-79.

[2]罗海英.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沟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116.

[3]陈焕镜,邢 鸰.论载体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C].//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11-08-16:1720-1723.

[4]聂沉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机制运作模式探讨[J].探索,2009(1):126-128.

[5]王德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45-147.

[6]李伟权.政府回应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方 密,陈 实.论我国政府回应障碍和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0(8):161-162.

猜你喜欢
双向主体政治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一种工作频率可变的双向DC-DC变换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