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当代文化的发展和不同文明的对话——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4-04-08 14:17汤恩佳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孔教儒家文化儒学

汤恩佳



儒学与当代文化的发展和不同文明的对话——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汤恩佳

(孔教学院,香港)

作 者 介 绍

汤恩佳(1934-),广东三水人。美国爱奥华威斯理安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现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家生态联盟副主席、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名誉副会长等。

从1970年开始历任香港羽毛球总会会长至今,曾任亚洲羽毛球总会会长(一届) 及亚洲羽毛球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和广东省政协委员(三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委员会成员,第一、二、三、四届立法会委员及行政长官推选委员会委员,持有300多个社会上各界荣誉职衔。因其在商界、学术界、宗教界、体育界等做出了突出贡献,英女皇于1996年授予MBE勋衔。2005年获日本世界宗教法王厅颁授世界和平大奖,2006年荣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美国教育部长颁发的“杰出儒学家奖”,2009年获美国名誉林肯勋章。2011年获国家文化部孔子文化奖,2013年获中华名人录颁授杰出华人终生成就奖。201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银紫荆星章。在香港特区政府礼宾编制排名第十二。

汤恩佳博士自幼尊孔,50多年来致力于弘扬孔教儒家思想。自担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及主席30年来,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对孔教儒家思想的宣传和对国内外孔教儒家文化传统的考察。慷慨解囊,捐助孔教儒家事业。著有《孔学论集》《孔子读本》《论语圣经》等多部儒家著作。编写了《香港小学儒家德育课程》(1-6册)、《香港中学儒家德育与公民教育课程》(1-3册),共发表1 150多篇弘扬孔教儒学的论文和演讲词(并已编集印成《汤恩佳尊孔之旅环球演讲集》1-22卷),为推广孔教儒家思想,捐出资产近1.5亿元,近年还捐了一幅土地约值2亿元。弘孔足迹走遍了全国各省市,捐赠孔子及历代大儒大小雕像500多尊,为西藏捐赠了一所孔子医院,捐献孔子儒家文献资料不计其数。在国外,在世界五大洲,在英、美、加、澳、日、韩、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哥斯达黎加、古巴、瑞典、俄罗斯及摩洛哥等国都有他弘扬孔子儒家文化的足迹。(孔教学院供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道、各位朋友:

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文化;欲复兴中华文化,必先复兴儒家文化。对于儒家文化的伟大价值,习近平主席说:“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今天是孔子诞辰2565 周年纪念日,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家要努力精进,研究、传播、践行、运用、发展儒家文化,使儒家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代表香港孔教学院祝会议圆满成功!

一、运用儒学建设当代道德文化

何谓道德?道得之于己,内化于心,见之于行,就是德。道在何处?道就在儒家经典之中。2011年5月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考察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在与师生座谈时说:“我们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学以致用,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五千年文化,是我们的自豪所在,一定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学习国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它当古董摆设,也不是食古不化、作茧自缚,而是要变成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观念,正是弘扬儒家文化的正确途径与方法。儒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提供了修身处世的基本原则,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学习。去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来到曲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在孔子研究院同专家座谈时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习主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主席认同儒家制定的道德原则,这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的道德观念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美国总统里根曾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英国行政官员庄士敦认为,中国人如果“不崇敬孔子”“不诵习孔教之奇经伟典”,就会成为“中国人之祸害”。英国汤恩比说:“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就是可悲的。”

当代人类面临着极其深重而且日益扩大的道德危机,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诈讹骗、以权谋私、暴力横行、自杀增多、犯罪猖獗、对立冲突、流血战争、恐怖袭击、邪教肆虐、环境污染、吸毒贩毒等现象。而要克服以上种种道德危机,只能大力发扬孔子儒家的五伦五常之道。 “五伦”是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具体的要求就是: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礼待他们;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二、 运用孔教建设当代宗教文化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孔教在培养人的道德观方面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与践行。先贤康有为先生、陈焕章先生力挽狂澜,提出“保国、保种、保教”,掀起了孔教复兴运动。陈焕章先生将孔教定义为神道之教与人道之教,所谓人道之教,即是道德宗教,是入世之教,是教化之教,是礼乐之教。

儒学一直存在着,但儒学常常存在于学术圈子中,与广大人民相脱离。有些儒学研究者借用西方的逻辑、概念、方法,将儒学变成抽象的知识,运用深奥晦涩的诠释方式,加入专家学者才能懂的术语,反而为儒学的传播制造障碍。所以,在儒学之外,应当大力推进孔教复兴。

儒学与孔教相辅相成,在培养中国人的道德观、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伟大价值。任何宗教都有其理论形态,如孔教有儒学,佛教有佛学。其实,孔教本身已包括了儒学,儒学就是孔教的理论形态。张岱年先生在《孔学论集》中作序指出:“孔子提出人生必须遵从的为人之道,使人民有坚定的生活信仰。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学说又具有宗教功用,可以说孔学是一种以人道为主要内容,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宗教。”这就清楚说明了孔教与儒学的内在关系。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儒释道三教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而且经济相当发达。在日本,洋教徒只占0.2 %,但日本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合力建设现代化。台湾地区在保护自己的传统宗教方面也做得好,只有2 %的人接受外来宗教,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清末民初,以康有为、陈焕章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致力从理论上彰显儒学的宗教性。在康氏看来,儒教(孔教)同其它宗教一样,也有自己的教主、教义、教仪、信仰以及众多的教徒。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是儒学的倡导者,“为神明,为圣王,为万民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主”。(《孔子改制考·序》),又说:“昔者吾国人人皆在孔教中,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则勿言孔教而教自在也。”(《孔教会序》)钱穆先生所著《孔子与论语》一书说:“一种哲学,博得多数人信仰,便成为一种宗教。”这些是说明孔教与儒学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传播儒家文化,我们要高举孔教和儒学两面旗帜。在学校、公众论坛、大众媒体上,如不讲孔教,可以讲儒学。而在孔庙等宗教场所,我们就以孔教的方式推广儒家文化。如果这样,就开辟了儒家文化传播的广阔渠道。信不信孔教,是个人自由。不信孔教,可信儒学,但不能否定孔教(儒教)是宗教,正如我不信基督教,但不能否定基督教为宗教的道理一样。所以,儒学学者,绝对不要去贬低或否定孔教,孔教信徒也不可去贬低儒学学者,大家都是在弘扬孔子儒家文化。

三、运用儒学建设当代价值体系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上述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所引用的经典语句,百分之百都是儒家的经典语句,其中大部分是孔子的语录。由此可见,习近平主席非常认同儒家的价值观。

人的生命之所以高于动物、植物,是因为人有价值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中国和西方由于是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上有重大的差别。但是,中西方文化都为人类贡献了伟大的价值,仁爱、诚信、忠孝、自由、平等、人权、法治、民主、健康、智慧、勇敢、道义、正直、公平、文明、幸福、和谐、互助、信赖、友善、责任等等。当代儒家完全认同以上这些价值。这些价值观存在于何处?就存在于经典之中。《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可能凭空进行,只能依照经典的教导来展开。新加坡政府1991年颁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所提出的“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正是将儒家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融合的产物。儒家通过经典教育,培养君子人格。按孔子的要求就是:“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按孟子的要求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当今教育强调,要让学生从经历的各类事件中获得认知与体验,并通过处理这些事件,培养他们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事件方式”教育是有价值的,但我们认为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现今世风败坏,存在着大量的消极的“生活事件”,例如:各种丑闻、流行的庸俗文化、暴力、色情、诈骗、高消费等等,对这些“生活事件”,学生难免从中接触到各种有害的思想观念,更有甚者,有人却去尝试那些不良行为。这些精神毒素,直接影响到年轻学生。补救之道是,推行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经典教育,通过经典熏陶,树立一个理想的、道德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中吸取力量去抗拒败坏的世风。

四、运用儒学建设当代政治文化

建设当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将传统文化经典作为当代文化的基础。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到曲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在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翻阅,然后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总书记带头读《论语》,全国的党员干部也应当一起学习《论语》。在政治上,孔子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倡导“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孔子认为,君臣双方互尽义务而不是臣下对于君上的单方面服从,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如果君王有错,臣下应当加以纠正。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中子思说:“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首先必须以道德质量为基础,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与民主向外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虚玄与空谈。黄梨洲《明夷待访录》提出了以学校作为议政机构以制约君权的设想,“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以学校作为最终裁决是非的机构,学官则由选举产生而非政府任命。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以孔孟思想为基础,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提出的。他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民主选举;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论语》中的“选贤与能”等如提倡自由选举。近现代儒家,如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和唐君毅没有一个不赞成宪政民主原则的,说明儒家具有民主的传统。

现行国际政治奉行的原则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种族歧视、恐怖活动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安全。儒家伦理倡导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和而不同”三大原则,是孔教的基本教义,也是解决世界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维持人类和谐安宁的灵丹妙药。如果世界各国、各大宗教、各民族都能共同认同并遵行这三大原则,就能重建世界的良好秩序,引导世界走上永久和平之路。

五、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对话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就文明对话发表重要演讲,阐释了儒家“和而不同”的道理,他说:“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在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完全可以同西方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儒家文化崇尚礼教,西方文化崇尚法治;儒家文化崇尚道德,西方文化崇尚力量;儒家文化崇尚责任,西方文化崇尚权利;儒家文化崇尚智能,西方文化崇尚知识;儒家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崇尚天人对立;儒家文化是家庭本位,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儒家追求和谐,西方追求竞争;儒家文化崇尚秩序,西方文化崇尚自由。梁漱溟先生认为:“旧日中国社会秩序之维持,第一不是靠教会的宗教,第二不是靠国家的法律——或者只可说是靠道德习惯。”靠的是自律而不是他律,靠的是内在约束(道德、廉耻),而不是外在约束(法律、宗教)。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现代社会很复杂,人既需要道德的内在制约,也需要法律的外在制约。

在社会生活中,儒家倡导礼乐文化。现代化绝对不能是西化,抗拒全盘西化的有力手段就是儒化。早在20世纪初,辜鸿铭就说过:“洋人决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中国人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当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孔子集语·劝学》说:“子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至于礼乐中的“乐”,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陶冶性情、导人向善,通过心性的和谐而达致社会和谐。儒家提倡的是“德音”,即具有道德教化效果的音乐。荀子《乐论》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说明礼乐文化的作用在于陶冶性情、培育道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的结果是导向社会和谐。

六、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

儒释道三教同为中国本土宗教,应当成为中国的主体宗教。在当今西化浪潮之下,儒释道三教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在宗教领域,如果不用中华传统的宗教去弘扬,必然使人民生命信仰无法建立,更为外来宗教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在宗教领域,儒释道三教若得不到国家的强力支持,在宗教竞争中就会明显处于劣势。

全世界的宗教应呈现多元发展。关于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我的看法是,按孔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儒教并没有排他性,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是不相冲突的,但一定要摆正两者的关系。中华民族应当信仰儒释道三教,而且应当以儒教为主体,因为儒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密切相关;西方民族信仰基督教,以基督教为主体宗教,因为基督教与西方民族的历史传统、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密切相关。王炳燮在同治年间说道:“中国之人自有中国之教,为中国子民即当尊重中国圣人之教,犹之为外国人也世守外国之教也。”

可惜,基督教传到中国时,有些传教士并不尊重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清末西方来华传教士宣称:“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他们最反对尊孔祭祖。

全盘西化浪潮席卷中国,中国有一些文人政客否定自己的宗教文化。在各种势力的打击下,儒教在中国丧失了立足之地,佛教、道教也随之衰微。于是,宗教文化的阵地让出来,让外来宗教大举进入。

日前,来自美国普渡大学中国宗教问题学者杨凤岗的一项研究预测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他预测说:中国的基督徒将在2025年达到1.6亿,到2030年超过2.47亿,“中国将在15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信仰基督教人数最多的国家”。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是可以的,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很宽大的政策。但是,如果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大基督教国家,就会造成严重失衡。中国会步非洲大陆的后尘,变得更加贫穷。非洲人民感叹:“白人来的时候,我们有黄金,他们有圣经;白人走的时候,我们有圣经,他们有黄金。”

中国人民给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孔子儒家思想。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崇拜孔子,对中国的道德及政治制度极其向往,对西方神学、神的启示不遗余力地进行抨击,他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而欧洲教会恰恰相反,因此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不幸。他认孔子为天下唯一的师表,在自己的礼拜堂悬挂孔子像,写诗赞美,朝夕礼拜。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霍尔巴哈主张以儒家理性道德观念代替基督教神性道德观念,并且像中国那样把政治和道德结合起来。他说在中国,道德成为唯一宗教。他强调“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

本来,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存模式是人类的希望。如果西方文化主导了中国,中国也会随着西方走自我毁灭的道路。按日本(神道教和佛教)与台湾地区(孔、道、佛的一贯道及其他本土宗教)的经验,在本土宗教昌盛的情况下,外来宗教很难发展。日本的基督教信徒只占人口的0.2 %,天主教占总人口的0.02 %。我国应当吸取经验,以儒教为中国国民的主体宗教,外来宗教只能作为补充。

七、儒家文明与印度文明的对话

中国佛教是由印度传过来的,但已不是印度佛教的原样,而是印度佛教同中国的儒家文明、道家文明相结合,形成中国佛教。孔教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正是认同了以上伦理观念,佛教才具备了丰富的伦理观。在宋代,理学家走的是儒、释、道三教通融的道路,并没有削弱儒教,反而推动儒教达到了鼎盛时期。赵朴初先生、星云大师倡导“人间佛教”,表明了佛教吸取了儒家现实生活伦理观,关注现实人生。现在,许多佛教、道教的朋友,在宣传本教教义的同时,都在宣传孔子儒家思想。当然,儒教在当代社会要发展,也应当吸取佛教中的优秀成份。

儒释道三教都追求和谐、和平,在中国几乎没有宗教战争。佛教主张“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净空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电视节目,运用佛教原理,结合儒家思想,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宗教领域,儒教就是孔子贡献给人类的精神珍品。儒教是属于全人类的,因为,儒教是最符合人性的宗教,因而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时空、超越民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儒家思想“和而不同”的原则,不强求各种文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相同,而是承认各种文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只要坚持“和为贵”的原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就能保护和发展世界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避免世界文化的单一化和平面化,按照“和实生物”的原理,达致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教为国教,以佛教、道教为两翼,三教互补,各得其所,大道并行不悖。此是中国宗教界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在香港,有六宗教联席会议,表现出宗教界团结合作之精神。儒释道三教互补,这是中国宗教界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及发扬。我们希望儒、释、道三教,团结起来,共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共同促进中国宗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日本,儒释道三教与神道教和谐相处,保持了国家的团结与稳定,没有宗教的冲突与纷争,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在祖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有助于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传统道德,促进社会的和谐。

中国当下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通过重建儒释道三教,形成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并通过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国家认同。中国大陆人民和港澳台人民同时信仰儒释道三教,就能达到同心同德的局面。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保持国家的团结与统一。保持国家的团结与统一,就需要国家认同。美国哈佛大学亨庭顿教授说,要用英语和基督教来形成美国的国家认同。相应地,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要用孔子儒家思想与汉语来构建中国的国家认同。统一的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精神轴心,这个精神轴心就是孔子儒家思想。

回顾人类历史,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精神轴心。唯有这样,国家民族才有根基,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就会走向民族虚无,最后被外来势力颠覆,不战而败,与前苏联一样,瓦解成15个国家。

八、儒教与伊斯兰教的对话

明末清初,中国的穆斯林学者相继开展了以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他们著书立说,“以儒诠经”,将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教结合起来,被称为“中阿兼通”,“怀西方(指伊斯兰教)之学问,习东土之儒书”的“回儒”。出现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如张中的《归真总义》,王岱舆的《清真大学》,伍遵契的《归真要道》,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马注的《清真指南》,蓝煦的《天方正学》等,影响甚广。

对于至上神,孔教与伊斯兰教有相同的看法。孔教的至上神是昊天上帝,简称为“天”。孔子即是昊天上帝在人间的使者,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论语·泰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昊天上帝无形无象、无所不在。伊斯兰教认为宇宙之间是有主宰的,宇宙万物是由大仁大慈、普育众生、绝对独一的“安拉”所创造,“安拉”无形象、无方位,也是无所不在。

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五伦”关系中,明末清初的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他的“五典”之说。所谓“五典”,实际上是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方面的人伦关系。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和谐,倡导齐家之道,倡导“夫义妇顺”。伊斯兰文化重视家庭价值,认为家庭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共同生活的合法正道。儒家非常重视孝道,认为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孝道是行仁之始,主张父慈子孝。《古兰经》中也主张对父母要孝敬,要谦卑,要和颜悦色相待,更时时感激双亲抚育之恩。孔教儒家主张仁政,对残疾人、病痛者、老人等特殊群体实施“皆有所养”政策。伊斯兰文化主张对贫者弱者要慷慨解囊,赠予财物。“天课”是穆斯林的五项天职之一,每人每年将净收入的2.5 %的钱财捐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孔子具有人类最早的平等意识,他主张“有教无类”“仁者爱人”。伊斯兰教则主张,任何不同的种族肤色、不同性别的人,无论尊卑富贫,都应享有平等人权,在安拉真主面前人人平等。

本人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

一、能促进世界和平;

二、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

三、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四、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

五、能促进中国和平统一;

六、能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本院现在及将来要做的重点工作是:

第一、筹建孔子纪念堂(香港孔庙),以此作为向海内外宣传孔教儒学的基地。

第二、向香港特区政府申请,将万世师表孔圣诞定为公众假期及教师节。

我们恳请在座各位给予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如同心同德表示赞成,则请热烈鼓掌。谢谢各位,并祝各位事业进步,身心康泰!

2014-09-27

汤恩佳(1934-),男,广东三水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6.001

B222

A

1673-2065(2014)06-0001-06

(责任编校:卫立冬)

猜你喜欢
孔教儒家文化儒学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民国孔道的理解维度与儒学的发展理路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论儒学与人权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