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

  • 梁启超思想嬗变探源 ——以对孔子思想的评价之转变为例
    孔子的评价和他的孔教思想来看,不同时期就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甚至呈现出前后矛盾、判若两人的情况: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认为应立孔教为国教,号召国人一同奋起保国、保种、保教;流亡日本期间,他却开始公开反对和批判孔教,倡言“自今以往……惟保国而已”[2]676;新文化运动以后,他又开始大力倡导弘扬孔子的人生哲学。认真研究梁启超关于孔子的思想嬗变历程,准确把握其思想变化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梁启超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推进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学术交流 2023年8期2023-11-09

  • 立教还是变法 ——论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主旨
    有为又声称要建构孔教,故提出其主旨是“发明孔子之学”或“创制立教”。(2)宋德华可能是最早质疑通常看法的学者。茅海建在新著中支持宋德华的观点。(参见宋德华:《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2-157页;《从启蒙维新到尊孔复辟——康有为政治与文化思想的演变》,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第95-102页;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第53页。)由此,两书主旨

    现代哲学 2022年6期2023-01-19

  • 跨国互动视野下梅光迪与胡适的孔教论争 ——以留美时期两人相关书信的考察为中心
    讨论——以儒学、孔教和文学革命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江勇振:《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但是系统全面梳理梅、胡二人孔教论争的始末,以及此论争与两人后来各自走向的关联,则尚有可抽绎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人在白话文之争前的三十通书信的排比考证,同时利用近年公布的胡适、许怡荪通信作为补充,揭示孔教论争背后的跨国互动,为这一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梅、胡通信记录的梳理与经学之争的开始梅光迪自道其与胡适的交谊始于1909年

    江海学刊 2022年5期2022-11-01

  • 伦理与国家:民国初年读书人对家庭伦理的维护
    道揆法守者,舍张孔教末由已”〔15〕。康氏进一步以西人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论说,以更正那些谬慕西方的思想倾向。美国人杜威曾告诉他:“美之患,有国而无家。信如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16〕康有为就宣称,“若共和之治,合全国民之知识道德织成之”〔17〕,那么,输进通识、崇奖道德便是建设好政党的手段。欧美人立国之基在宗教、道德而非法律与政治,“盖所以大畏民志者,在其宗教,有以治于冥冥之中也”〔18〕。对于中国而言,奖导教化的手段需要“宜其民之风气事势,

    社会科学辑刊 2022年2期2022-02-03

  • 孔教“世界主义”与“国教” ——康有为1899年在加拿大佚文的新发现及其考析
    年。。康氏试图将孔教立为国教的运动在长期受到学术界抨击之后,也在近来逐渐得到学者更为正面的评价(2)对于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代表作及其对以往有关论著的简要评述,见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 -6页。其他近来主要有关研究专著,见唐文明:《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干春松:《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

    齐鲁学刊 2021年1期2021-12-31

  • 从合一到分离:康有为政教思想的嬗变*
    提出重估和重构“孔教”(1)对康有为“孔教”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宗教学意义上的,主要指康有为流亡后在海内外发起的孔教运动及建构的孔教组织;一种是广义的、超宗教意义的,主要指康有为赋予孔教以超拔地位,即作为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教化(政教)形态凌驾于世间诸教之上。两相比较,后者的范围无疑不再局限于孔教组织的建构与传播、三世之说、改制之论等思想性内容。本文所述孔教取的是广义解释,这不仅是因为它能够统合康有为早期思想,更是因为它能够更为全面地呈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30

  • 从合一到分离:康有为政教思想的嬗变
    提出重估和重构“孔教”以拯救时弊的思想主张。康有为对“孔教”必要性和优越性的强调,虽然是一以贯之的,但他对“孔教”的具体定位,则是随时势及自身思想迁移而不断转变的。这种转变尤其体现在康有为从戊戌前到戊戌后对政教关系的差异化设定,进而为救亡寻求有效的推进模式、为“孔教”寻求适宜的合法性支持。[关键词] 康有为;孔教;政教;嬗变[中图分类号]B2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1)02—0118—07From Unity to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09

  • 白族学者杨琼学术思想体系探析
    集文钞》之《议奉孔教为国教》是论信守中华文明根本精神的必要和意义。通过引古辨今、中西互鉴,杨琼想极力彰显孔教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中华文明根本精神、中华文化应变能力在正人心、救世道和挺立民族精神脊梁、引领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价值。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巨变的重要关头,杨琼以中华文明的传承、精髓和未来走向问题为核心,建立起一套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这一学术思想体系一体贯通,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民族未来的强烈关注,其提出的观点和讨论的问题至今值得深思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3-25

  • 国族、华族、中华民族:保教风潮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及其流变
    国主张,以“独尊孔教”来保存作为国粹的礼教,以求在文化传统的延续层面维护古老的夷夏国族空间;康有为作为频繁活动于政治舞台的南海圣人,主张“复原孔教”,通过挖掘孔教中的宗教特质来建立孔教、恢复礼制,希图重塑以孔教为基因的华族国魂;梁启超则是短暂地涉身于保教风潮之中,其后便由昌明圣教转为“淬厉孔教”,主张发挥孔教的德性维度,以便于从批判性发展的角度将孔教思想容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及未来命运之中。通过梳理三人关于中华民族的认识和主张,可以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武陵学刊 2021年1期2021-03-07

  • 清末民初孔教运动的研究综述
    0000)对民初孔教运动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在1894~1917年这个时间段,康有为、陈焕章、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起一场旨在将儒学宗教化的运动。这场运动包括他们的孔教主张、理论准备以及建构孔教组织,试图将孔教国教化的一系列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关于民初孔教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孔教的建制化问题、孔教对国家的精神支柱问题以及孔教对文化传承的问题。一、孔教的建制化问题众所周知,传统的儒学是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合一的。当清末的国家体制已无法适应世界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12-19

  • 孔教的一种现代阐释
    文庆在《民国必要孔教大纲》一书中对孔教的理解和阐释具有一种现代性。他强调孔教具有人文而理性的教义,在实践上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民权等现代价值。在具体阐释时,林文庆往往基于儒家义理,以西方现代科学与观念论证孔教的合理性与优越性。这种孔教观的形成是林文庆受到中西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也是他针对中国社会现实而发。关键词:林文庆;孔教;《民国必要孔教大纲》;现代性;东南亚儒学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9

    西部学刊 2020年19期2020-12-14

  • 五四批孔的影响及其限度(1916 ~1920)——以“《新青年》读者”的反应为切入点
    诸如孔子、儒学、孔教、文学、戏剧等一切与传统文化问题有关的读者来信;从狭义上来说,仅指与孔子、儒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旧思想、旧道德的读者来信。本文所提到的“评孔”类读者来信,指的是后者,且不包括《新青年》第4 卷第3 号刊出的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的信,因为其非真正读者,而是与刘半农唱的“双簧戏”,故本文不将这篇作伪的“读者来信”列入在内。这些“发舒意见”的“评孔”类读者来信,是五四批孔引发社会反响的直接见证。为便于了解“《新青年》读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5-12

  • 康有为生前为何不出版《大同书》全书?
    的缺失所在。他立孔教是依托对孔子大同之义的阐释来立教,可称为 “大同立教 ”。他在流亡初期的第二次集中释经,以重释 “四书 ”为重点,同样强调 “四书 ”中多有孔子口传的微言大义,即在君主制时代向弟子们口传可能被视为悖逆的大同之义。辛亥革命之后,康有为积极推动定孔教为国教,主要依据也在于,孔子早就讲过足以涵括共和民主的大同之义。袁世凯执政之后的尊孔论述,基本沿用了康有为有关大同立教的整套论述(除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及反对视儒学为宗教之外),强调孔子大同之义早已

    读书 2020年2期2020-03-09

  • 温丹铭和他主编的《铎报》
    4 年6 月汕头孔教总会成立,11 月27 日该会会刊《铎报》在汕头创办。该报的办报宗旨是坚持遵道益世,经世致用,极力尊崇宣传孔子思想,以“唤醒人心起见”。它虽然是地方性报刊,但却把视野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论点新颖,言辞犀利,颇有理论修养,值得研究。一、现能遇目的《铎报》及其有关概貌《铎报》的社长初称总主任。1928年10月10日续刊后,《铎报》总主任改称社长。编辑主任温丹铭。编辑处:汕头升平路孔教总会宣传部。发行所:汕头孔教总会办事处。(一)《铎报》的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1-18

  • 中國傳統和戰觀之現代詮釋 ——陳焕章著《孔教經世法》的國際觀發凡
    主題撰寫一著,《孔教經世法》一書即應此約而作。該著全面介紹孔教教義,系統闡釋儒家的和平觀、戰爭觀和睦誼外交之道,並結合中國歷代和平論、諸子和平論説明中國人歷來是熱愛和平之人種。《孔教經世法》對中國傳統和戰觀現代意義的創造性發掘,使之成爲一部具有思想價值的經典之作。關鍵詞: 陳焕章 孔教 戰爭 和平 國際觀和平與戰爭是人類歷史恒久的主題。中國古代歷史上以軍事戰爭爲研究對象的兵書不少,以治國平天下爲己任的著作更多,但將和平與戰爭并聯在一起加以探討的著作似很罕

    中华文史论丛 2019年4期2019-12-18

  • 朝鲜晋州道统祠孔教会支会成立始末
    王国彪海外孔教会是康有为、陈焕章领导的孔教运动的重要力量,据保守统计,其数量有二三十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美洲。限于资料的缺乏,目前学术界对朝鲜孔教会的研究相对薄弱,很多历史细节尚未明晰。最近,笔者查阅朝鲜汉籍《华行日记》《道统祠志》时,发现了一些朝鲜晋州道统祠孔教会支会的记录。这个支会由孔教总会总理孔祥霖亲自指导,成立于1917年,是朝鲜境内较早的孔教会组织,而且规模很大。这些记录是孔教会文献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学界进一步认识孔教会及其在朝鲜的发展情况

    寻根 2019年3期2019-07-10

  • 陈焕章与“三本同堂制”的创设
    61)康有为创立孔教,将儒学宗教化,其弟子陈焕章是推行孔教最力之人。孔教的祭祀仪式是孔教宗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焕章创设的“三本同堂制”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所谓“三本同堂制”,就是将祀天、祀孔、祀祖三种独立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习俗融合,进行合祀。这一制度的提出和实行,受到康有为启发,也得到康有为认可,是康有为试图将孔教推行到基层、扩充孔教会势力的策略。以往学者对这一宗教仪式已有关注[1],但仍有讨论空间,推究相关史料,其源流演变和脉络清晰可见,显示出孔教宗教化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2019-02-21

  • 民初广东政局与孔教会的发展
    陈焕章在上海组织孔教会,孔教会成立后,陈焕章在全国发展孔教会组织,广东是康有为和陈焕章的故乡,这一地区也成为孔教会活动的重点区域。民国初年孔教会的活动,学界历来关注,但在广东地区的发展史实,似乎关注不足[1](P72-74)。本文尝试利用《孔教会杂志》、《香港华字日报》等资料,讨论民国初年广东地区孔教会组织的发展,以期反映孔教组织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揭示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期间广东地区的社会尊孔心理、广东政局的变动以及革命党和保皇党之间的政治纷争与孔教会组织

    社科纵横 2019年11期2019-02-19

  • “轴心革命”:陈独秀的反孔教思想
    初年,帝制运动与孔教运动合流,甚嚣尘上的复古逆流加剧了时局的黑暗。严复等晚清维新领袖的保守化转向,表征着晚清启蒙思潮的衰落,万马齐喑的复辟时代在呼唤“第二维新之声再举”(鲁迅语)的新的启蒙运动。这种空前深刻的秩序危机和意义危机,构成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严峻历史语境。陈独秀发起的反孔教运动,是对尊孔复辟逆流的反抗,代表了五四时期反儒主义之最激进的观点。一、陈独秀的孔教批判陈独秀对晚清以降中国仿行欧化的现代化运动作了全面的反思性总结,把儒家伦理归为中国现代化改革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1-26

  • 从冲击孔家店到发起文学革命 ——陈独秀1916年主编《新青年》第二卷思想评析
    ]以科学精神批评孔教。1917年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再论孔教问题》,认为自己的信仰,以科学为正轨,一切宗教将来都在废弃之列;自然法是永久的,而道德、法律、宗教等是人为法,是暂时的;孔子学说不是宗教;孔教不能写进宪章,政教分离。[5]未来的科学将回答宇宙之迷。在湖北第二陆军预备学校读书的叶挺给陈独秀写信,担心今天的科学不能解释宇宙之迷,陈独秀认为,科学是发展的,将来的科学会解答宇宙中的问题。[6]二、反对官僚政治爱国须勤、廉、洁、诚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2018-03-07

  • 论谭嗣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转化
    命运。于是,他在孔教之辩的基础上集中批判了以荀学和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其转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奠定了逻辑前提。(一)孔教之辩谭嗣同指出,孔子所创之教称为孔教孔教教义称之为孔学或者孔子之学。孔教是包含了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等诸子百家的宗教,不能将孔学和儒家相提并论或者视为等同,“盖儒家本是孔教中之一门,道大能博,有教无类。太史公序六家要旨,无所不包,的是我孔子立教本原”[1]399。换言之,儒家如道家、法家等一样只是孔教之中的“一端”或者“一

    学术交流 2018年1期2018-02-22

  • 康有为对教之释义与用意
    教)而力挺中国的孔教,即通过对教之释义匡定教的内涵,借助教为孔教正名。一、教之释义纵观其相关思想,可以看到,康有为使用最多的概念不是宗教、教育或教化,而是内涵相对模糊的教。他之所以热衷于使用教,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思想上的新旧杂糅在概念上的反映之外,还有以教之概念反对宗教概念的意图。康有为曾经明确指出日本人生搬硬套造出来的宗教一词“不典不妥”,其中“不典”是在中国史籍中找不到任何根据,“不妥”则是文意不通。为了彻底揭露宗教一词的“不典不妥”,康有为着重追本

    学术交流 2018年12期2018-02-20

  • 文化自信视阈中的康有为孔教思想
    虽然各界对康有为孔教思想评价各异、褒贬不一,但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康有为以“尊孔保教”为核心的孔教运动无疑是在当时强邻四迫、国势危蹙、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的紧要情势下,抓住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根本。在康有为看来,孔教保,则文化命脉存,中华民族无亡国灭种之虞,孔教兴,则中国自强之基立,中华民族必强。为整饬人心,保存文脉,使国人恢复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信仰,重拾文化自信心,康有为开始了他孔教思想的构建。一、孔教非中国衰弱之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中国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2-12

  • 民国孔道的理解维度与儒学的发展理路
    四种维度:孔道即孔教;孔道即孔经;孔道即纲常名教;孔道即孔家生活。“孔道”即孔教,一方面将孔道提升到宗教的高度;另一方面,重新建立儒学在下层社会的认可基础和认可机制,维护儒学的社会根基。孔道即孔经,体现了儒学传承中的学术化维度。孔子之道即纲常名教的维度是中西文化对峙情况下以“西”观“中”的一种对孔道的解读,是一种对孔道的误读。孔道即孔家生活旨在建立一种传统的孔道式生活方式。民国时期,对于孔道的不同理解维度,同样彰显出了儒学不同的发展向度,使儒家文化呈现了多

    社会科学研究 2018年1期2018-01-27

  • 印尼华人家庭宗教信仰现状分析 ——基于对雅加达500余名华裔青少年的调查
    人家庭中,佛教与孔教信仰者的比例与代际关系呈正相关。在所有宗教信仰者中,佛教信仰者的比例最高。但调查也发现,印尼华人佛教徒正呈代际递减趋势。而华人家庭中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比例随着代际关系的下降呈增长趋势。在华人家庭祖孙三代人之间,父辈中伊斯兰教信仰者最多。在华人家庭三代人中,仍有极少数道教信仰者,不过道教信仰者比例的代际间变化不明显。不少新生代华裔仍保留着华人意识,有回祖籍地探亲或祭祖的愿望。调查显示印尼新生代华裔愿意超越宗教信仰等差异与印尼本地人通婚,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11-28

  • 我看“打倒孔家店”
    织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大力鼓吹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鬼神迷信。他们利用人们对辛亥革命后混乱局势的失望情绪,诋毁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企图使人们相信只有重建封建礼教的权威,中国才能得救。而此时,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的野心不仅于此,他还要当皇帝。为了与政治上复辟帝制相呼应,在思想上他大力提倡“孔教”,下令尊孔读经,声称“孔子之道”是立国的根本。1914年9月、12月,袁世凯还两次亲率百官在孔庙祭孔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7年3期2017-03-29

  • 我看“打倒孔家店”
    织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大力鼓吹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鬼神迷信。他们利用人们对辛亥革命后混乱局势的失望情绪,诋毁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企图使人们相信只有重建封建礼教的权威,中国才能得救。而此时,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的野心不仅于此,他还要当皇帝。为了与政治上复辟帝制相呼应,在思想上他大力提倡“孔教”,下令尊孔读经,声称“孔子之道”是立国的根本。1914年9月、12月,袁世凯还两次亲率百官在孔庙祭孔

    中学政史地 2017年7期2017-03-28

  • 康有为贬黜韩愈探因
    的审视服务于其立孔教为国教的需要,因而,康有为贬黜韩愈的原因与其他近代哲学家迥然相异。康有为;韩愈;近代哲学韩愈是唐代大儒,并且被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无论在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一席。问题的关键是,在康有为的视界中,韩愈尽管诗文俱佳,却“道术浅薄”,而志在立孔教为国教的康有为所在意的是他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韩愈尽管“能言”,却由于“于道无与”,故而得不到康有为的高度礼赞。更有甚者,在康有为看来,能文助长了韩愈思想的传播,蛊惑了人们的思想。在这

    武陵学刊 2017年3期2017-03-10

  • 由教而学 ——论谭嗣同对救亡之路的思考和选择
    ,康有为提出的立孔教为国教引起了人们对孔教以及儒学是否是宗教的争议,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近代哲学家对宗教与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关系的热切关注。谭嗣同坦言自己“酷好谈教”,故而不仅对教兴趣盎然,而且对教之概念进行界定。就概念使用而言,他更热衷的不是作为舶来品的宗教或教育等概念,而是中国本土的教。“酷好谈教”的谭嗣同对教格外重视,却不认为教可以保,当然也没有将中国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于保教。在否认可以通过保教来保国、保种的前提下,他将保国、保种的希望寄托于学,声称

    管子学刊 2017年1期2017-01-27

  • 孔教与理财陈焕章小论
    严寿澂孔教与理财陈焕章小论严寿澂陈焕章不仅是清朝进士,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最初知道陈焕章的名字,是在1974年,正值“批林批孔”紧锣密鼓上演之时。当时有一本小册子,题为《五四以来反动派、地主资产阶级学者尊孔复古言论辑录》(副题是“附:苏修以及美、日帝国主义分子有关孔子的反动言论”),发行全国各地,供所谓学习批判之用。黑名单中名列第一的便是陈焕章。介绍文字为:“清末进士,孔教会会长,民国后曾任总统府顾问、国会议员、孔教大学校长。清王朝刚推翻,立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16年1期2016-11-25

  • 汤恩佳博士孔教兴国 儒学盛世
    称“染料大王”,孔教学院院长、香港孔教总会会长、世界孔教总会会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家生态联盟副主席、香港羽毛球总会会长、勤涌置业按揭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宝山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永来宝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至四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文化大奖2011得奖者、2008“国际十大儒商”荣誉获得者之一。他是一位一生以弘扬孔教儒学为己任的大成者。半个多世纪,他钻研孔教儒学,待人以诚,处事以信,以儒治商,翱翔商界;他结识四方名儒,放眼世界风云

    华人经济 2016年5期2016-10-20

  • 近代孔教运动与现代儒教重建
    考,以近代以来的孔教为研究对象,陆续地写了一系列论文,发表在不同刊物上。十年时间如白驹过隙,近期我欣喜地读到韩星教授的专著《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从中国儒教发展史来看,《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一书接续了李申的《中国儒教史》,对传统儒教“灭亡”后百年来以孔教的形式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勾勒出儒教现代传承与复兴的历程,可以说填补此领域的空白,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专著。目前儒教重建问题已经蓄势待发,但具体怎么重建,学界和社会仍然不能达成一致。韩星教授在本书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3期2016-04-15

  • 论中国近代的救亡纲领、启蒙方案与教育哲学
    提出的通过保教(孔教)来保国保种的主张。对于这个问题,严复的论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政教相混是中国致弱的根源,西方国家教学殊途,故而科学昌盛,文明日进。这足以证明通过保教来保国保种的方案行不通,康有为犯了方向上的错误。第二,中国流行的宗教非佛教即土教,总之并非像康有为所说的那样是孔教。既然孔教并非中国的国教,结论便不言而喻——即使保教,也轮不到孔教。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自达尔文出,人为天演中一境,且演且进,来者方将。……盖自有歌白尼而后天学明,亦自有达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3-16

  • 康有为国学研究之研究 ——以人物为视域
    人物研究围绕着立孔教为国教的宗旨展开,热衷于以孔教为标准,对包括先秦诸子在内的众多人物的身份归属和传承谱系予以梳理。康有为的人物研究受制于他的国学理念,服务于救亡图存的政治斗争;既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和鲜明特色,又陷入不可自拔的理论误区。康有为;国学研究;人物研究;近代国学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使用国粹概念来指称中国学术,国学一词则通过邓实、章炳麟等人的宣传在1905、1906年成为流行语。中国近代的国学研究远远早于此,在概念的使用上亦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2期2016-03-14

  •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论儒学与人权
    是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而“立孔教为国教”是与袁世凯等人“尊孔复辟”相配合的;运动针对的历史对象是君主专制时代的“礼教”,而作为君主专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礼教”已不适应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按照孔子儒学原理,“仁”(博爱精神)“义”(正义原则)才是根本;而“礼”(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则应当是随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型而“损益”转换的。因此,新文化运动为儒学自身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历史的转机。〔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人权;反孔非儒;孔教;礼教〔中图分类号〕B2

    社会科学研究 2015年4期2015-11-27

  • 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
    〔摘要〕 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两人的比较从经典文本、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展开,尽管受制于立孔教为国教的宗旨,带有某种“偏见”,却开启了孟子与荀子比较的话题,引领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致思方向。〔关键词〕 康有为,孟子,荀子,孔教,《春秋》〔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1-0030-05 〔收稿

    理论探索 2015年1期2015-09-10

  • 新文化运动并非“反孔非儒”
    高,即“儒教”“孔教”“礼教”。其中“儒教”大致上包括了“孔教”和“礼教”两层概念。关于“孔教”,更多是特指康有为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孔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君主专制复辟势力。彼时,是康有为等倡立孔教活动的活跃期,他们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第19条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争论;后来这一争论由国会发展到思想文化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新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6期2015-07-24

  • “盖儒家本是孔教中之一门”——谭嗣同对孔教与儒家的区分及其意义
    同与康有为一样用孔教整合诸子百家,代表全部中国本土文化;谭嗣同的这个做法与康有为的“百家皆孔子之学”[1]一样,流露出对孔子的推崇和以孔子对抗耶稣的意图。另一方面,谭嗣同在以孔教整合、称谓中国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声称“盖儒家本是孔教中之一门”,同时宣称“教能包政、学”,以教统辖政和学;谭嗣同的这个做法明确厘定了孔教与儒家的关系,而不是像康有为那样把孔教与儒教、孔学与儒学以及教与学相混。谭嗣同对孔教与儒家以及教与政、教与学关系的厘定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并在一定

    河南社会科学 2015年7期2015-03-27

  • 《新青年》的宗教观念与新文化运动的路向选择
    号,《新青年》对孔教、佛教、耶教以及鬼神观念的讨论几乎贯穿始终,如果加上“通信”、“读者论坛”中的宗教讨论,文章数量更为可观。遗憾的是,我们对《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常常忽略了其内在复杂性,尤其在宗教观念和宗教态度方面,一般将其视为科学和民主的对立面,似乎它是必然地与封建迷信、鬼神崇拜联系在一起的。“要让文学史真正回到文学自身的历史上来”*严家炎:《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重回历史语境,爬梳文本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9期2014-12-04

  • 共识与争议: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
    架“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是传统中国与近代宪法的一次激烈的真实相遇,其中不仅存在“时间”的承继与错位,更有着“空间”的竞争与融入。面对古今中西对接中的孔教入宪,研究者往往陷入“前后左右”的评价体系:前进与落后,激进与保守,从而形成不同宪法理念(自由主义宪法与儒家宪法)的尖锐对峙。历史一再重复,当革命党将“主义”(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写入宪法,我们不禁反问,这是保守还是激进?是落后还是进步?是权威主义对自由宪法的降伏,还是根据自由主义的宪法原则,直接判定它们并

    中外法学 2014年4期2014-11-15

  • 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思想探析
    摘 要]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的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比较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本文以康氏论述这一思想的几篇著作为蓝本,试图解读其尊孔教为国教思想的目的、意义等问题。[关键词]康有为;孔教;国教在20世纪初的反传统语境下,研究者多从政治的单一维度来解读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的思想,将其简单视为复辟和落后。在当代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语境下,我们以反映康有为这一思想的几篇文章为蓝本,解读康氏尊孔、祀孔的目的、意义等。一要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康有为眼中的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6期2014-11-10

  • 康有为“孔子为教主”意图和意义
    之学,推出了一个孔教时代。这是近代中国人在全球多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予以整合和内容转换的最初尝试,孔教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文化形态,并且成为国学在近代视界中的第一个称谓。而这一切都是以“孔子为教主”为前提进行的,不了解“孔子为教主”,便无法真正理解康有为的孔教观和立孔教为国教的主张,更无法完全把握他的国学观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一“孔子为教主”凝聚了康有为的宗教诉求和救亡路线,也表明他推崇的宗教是孔教。问题的关键是,教在中国本土文化中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17

  • 民国初年康有为孔教思想的转向与特点
    )一、民初康有为孔教思想的转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一直贯穿于他所从事和参加的政治与社会活动中。从近代儒学价值变迁的角度看,其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发展阶段:从1898年至1912年,他倡导孔教的目的主要是为改良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其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创教与改制、文化改造与政治意图的契合。这一时期他对传统儒学价值持一种批判态度,显示出其思想激进的一面。从1912年至1917年,旧的帝制被推翻,旧的价值信仰遭到怀疑甚至摒弃。康有为尽管仍不遗余力地推行其虚君共和的政

    江汉学术 2014年4期2014-04-16

  • 儒学与当代文化的发展和不同文明的对话——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上的讲话汤恩佳(孔教学院,香港)作 者 介 绍汤恩佳(1934-),广东三水人。美国爱奥华威斯理安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现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家生态联盟副主席、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名誉副会长等。从1970年开始历任香港羽毛球总会会长至今,曾任亚洲羽毛球总会会长(一届) 及亚洲羽毛球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和广东省政协委员(三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委员会成员,第一、二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4-08

  • 康有为与梁漱溟: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儒学价值观重建的两条路向
    页。,陈独秀揭露孔教为“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8页。。他们引进西方现代价值观念,积极宣扬民主与科学,使得儒学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达到尖锐对立的程度,社会上出现了普遍的价值认同危机和价值失序现象。面对儒学史上的这一大变局,一些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对儒学进行新的反思,力图在新的时代重建儒学价值观。以康有为的宗教路向和梁漱溟的学术路向为代表,形成了儒学价值重建的两条不同路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年5期2014-03-04

  • 康有为的《中庸注》与孔教*
    焕章并鼓动他主持孔教会时说“吾注有《礼运》、《中庸》、‘四书’、《春秋》及《礼记》选,可以宣讲,发明升平、太平、大同之义,令人不以君臣道息而疑孔教之不可行”②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7页。引用时标点有改动。此信将《中庸》与“四书”并列,应属笔误。,自信其注解可在君主制已废除的新形势下宣讲孔教。康氏的自信源于他对儒学的重建可使儒学获得新的生命力。萧公权也指出,这批注解是“康氏经由研治古经、佛学、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1-23

  • 孔教已悖,孔学可传?
    不能相混。其已入孔教会而复愿入本会者,须先脱离孔教会,庶免薰莸杂糅之病。章炳麟白。”告白,表达了太炎先生的忧愤,当然还有极大的拒斥;而国学、知识、国性,与这些词汇反向关联的,是一个叫作“孔教会”的组织。康有为、陈焕章等人发起的孔教会与孔教运动是民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孔教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九年政乱频仍、价值失序、人心“迷乱”的社会大背景下,有相当复杂的人群涉身其中,所谓“薰莸杂糅”。这中间,当然有政治的角力、筹谋,比如袁世凯和督军团支持尊孔,即有

    读书 2014年8期2014-01-19

  • 近代日本视野下的孔教运动
    章 ,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并在全国各地展开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而是否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孔教为国教,则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生活的一大焦点。康有为积极推动孔教运动,显然是受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宗教改革的启发和影响。康有为认为,民国初年中国面对的国家分裂、民心涣散等难题,明治维新前夜的日本有识之士也曾同样经历过。明治指导者在文明开化的旗帜下,一方面通过神佛分离令、废法毁释等手段,对古代、中世纪以来的自发信仰予以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则围绕天皇的存在,进行复古性设计,有意识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4-11

  • 康有为对墨子思想的态度和取舍
    及康有为视界中的孔教广、狭之分则无疑增大了这一张力,直接影响着康有为对墨子思想的评价和取舍。在这方面,墨子的命运与老子相似,墨子分属于广义孔教与狭义孔教的两套身份之间的张力却与老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在于,康有为视界中的墨子具有特殊的学术经历——先学孔子之道,后来叛孔子之道。这使墨子与孔子的思想之间呈现出最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学孔子之道加大了墨子与孔子思想之间的一脉相承和相近相通,叛孔子之道则预示着两人思想异见多多,甚至针锋相对。更有甚者,除了学孔子之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6期2013-04-11

  • 从礼法论争到孔教入宪 ——法理健将汪荣宝的民初转折
    程中,成为支持“孔教入宪”的代表人物。从《大清新刑律》到《天坛宪草》,在清末民初这一跨度不长的时空中,一个以“反礼教”形象出现的法律专家有怎样的表现?有何种心路历程?为何有如此大幅度之变化?在先前有关汪荣宝的研究中,〔4〕就笔者掌握的情况,从法政视角对汪荣宝进行专门研究的著述,可见任学:《试论汪荣宝的宪政思想》,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赵凤林:《法制近代化中的实干家——汪荣宝(1878-1933)》,载《法制史研究》(台湾)2011年第19期;赵凤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5期2013-04-08

  • 孔学与国学 ——康有为、梁启超思想比较
    整合上,康有为以孔教称谓中国本土文化,梁启超则直接使用国学概念。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思想侧重。康有为;梁启超;孔学;国学;比较研究中国近代是西学大量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以西学为参照,全面审视、反思中国本土文化的时代。这使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倍受关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随之成为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康有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迥然相异,无论是对诸子百家关系的认定还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都相去甚远。一、“孔子之学”①康有为教学(宗教与学术)相混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2-19

  • 儒学孔教与国教 ——论康有为保存与重建儒学的努力
    为、陈焕章发起的孔教运动时,不难发现,理论总是服务于某种实践需要的,换言之,康、陈面临数千年传统行将倾覆之时,为了达到保存儒学乃至重建儒学的意图,采取了将儒学宗教化的努力。因此,康、陈借鉴了基督教等宗教的某些仪式,而将孔教建立为一种宗教,并且,为了恢复儒家的传统地位,而试图推动孔教的国教化。盖自清末以来,随着君主制度的崩溃,儒学亦颇受牵连,因此,儒学建立为宗教,不仅是为了保全儒学,而且,亦使儒学能够维持最少限度的制度基础。民国以后,康、陈进一步推动孔教的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2-14

  • 建构与解构:康有为与西美尔宗教理路比较
    为从三个层面进行孔教论的建构:通过孔教复原的方式提升孔子为创教之主;对教义进行推补,将其划分为小康和大同两个阶段;建构孔教会,完善孔教的组织形式。西美尔则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宗教性与宗教的区分对传统宗教进行解构;他指出传统建制宗教在现代社会日益没落,而作为人类天性的宗教性并没有消除,转而以个体主体性宗教的形态继续存在。康有为;西美尔;孔教论;宗教性康有为(1858-1927)曾因领导戊戌变法而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孔教主张也同样引起的广

    东方论坛 2012年4期2012-04-01

  • 《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出版
    所著《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一书已于2010 年10 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全国侨联资助的《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文库之二十三》,全书30 余万字, 附有多幅彩色图片。该书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经多年深入印尼实地调查,收集大量文献、实物资料,口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记录资料,考察探讨近年愈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而国内相当缺乏研究的印度尼西 亚孔教。该书对印尼孔教产生、发展的历史,孔教的教义、教规、教职级别制度和组织系统,印尼孔教的领袖和普通孔教徒,孔教的礼拜、祭祀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4-07

  • 知识和信仰的分途:近代社会变革中儒学的宗教化和知识化的争论
    过考察康有为推行孔教化和变革传统教育体制两方面来讨论儒家思想为突破困境以适应现代社会所做出的努力。一、康有为推行儒家宗教化的努力及其失败梁启超曾做过这样一个判断,即康有为将作为宗教家而被人记住。康有为并非不知道在中国的宗教谱系中,佛教和道教甚至许多民间宗教才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主体。不过,康有为充分了解,儒家在与政治权力分离之后,其价值合法性地位将遭遇空前的挑战,所以他要通过改造儒家,也就是用制度性宗教的方式来为儒家在未来中国社会中“设计”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年6期2010-02-09

  • 孔教、儒家与国学
    康有为、谭嗣同的孔教时代,梁启超的儒学时代,章炳麟的国学时代等。这些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西方文化的坐标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反思。儒家文化先后被解释为与基督教类似的宗教、不同于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的文化等。仔细考察这些不同形态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孔教;儒家;国学中图分类号:B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5-0024-07收稿日期:2009

    求是学刊 2009年5期2009-11-28

  •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之认识
    派康有为主张奉行孔教为“国教”,张勋公然演出一幕“复辟”闹剧。社会局势的混乱引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甚感中国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明确表示:“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①可见这场运动不单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意义。正如陈独秀所解释:“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

    群文天地 2009年5期2009-07-28

  • 香港宗教界知名人士访问团参访北京白云观
    教事务局邀请,以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为团长,脱志贤(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主席)、释衍空(香港佛教联合会常务董事)、汤伟奇(香港道教联合会副主席)为副团长的香港宗教界知名人士访问团一行24人于7月10日下午来北京白云观参观访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黄信阳,秘书长袁炳栋,副秘长袁志鸿、孙同昌等陪同客人参观并出席了欢迎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张继禹副会长代表中国道教协会致欢迎词。汤恩佳团长和脱志贤、释衍空、汤伟奇副团长在座谈会上介绍了香港孔教、回教、佛教和道教情

    中国道教 2001年4期2001-09-06

  • 关于《天坛宪草》制定中的几个问题
    范围。三、关于定孔教为国教问题辛亥革命后,面对新思想的传播以及社会的动荡,兴起一股尊孔思潮灛伂,1913年6月,严复、梁启超、夏曾佑等人发起组织了孔教会。其后,孔教会向国会致送一请愿书,请"于宪法上明定孔教为国教"。此请愿书在胪列了智利、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阿根廷、土耳其等10国宪法中,以某教为国教的规定后称:"我国今日国体初更,群言淆乱。误解信教自由者几变为毁教自由。……民情惶恐,国本动摇。而适当新定宪法之时,则不得不明著条文,定孔教为国教,然后世道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6期200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