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凤笙”

2014-04-08 21:42王云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凤鸣鸣凤音乐

王云路

(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汉语史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古诗中常见“凤笙”一词。唐韩愈《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唐沈佺期在《凤笙曲》:“忆昔王子晋,凤笙游云空。”宋张先《虞美人》词:“凤笙何处高楼月,幽怨凭谁说。”明何景明《吕黄门画竹歌》:“龙盘嶰谷山中石,更待伶伦截凤笙。”又,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被誉为“三礼研究第一人”,也是浙江大学古籍所的前辈。沈先生字凤笙。

“凤笙”何义?通常认为,指笙的形体像“凤”。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笙》:“《世本》:‘随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物生故谓之笙。《诗》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1]281《文选》潘岳《笙赋》:“基黄钟以举韵,望凤仪以擢形。”李善注引《说文》:“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又丘希范《侍宴会乐游苑送徐州应诏诗》:“诘旦阊阖开,驰道闻凤吹。”臣延济曰:“‘凤吹’,笙也。笙体象凤,故比之也。”以上说法认为“凤笙”因形状像凤而得名。

笔者以为,“凤笙”不是说笙的形状像凤,而是说笙吹奏的声音像凤鸣一样美妙。

五代丘光庭《兼明书》卷四《文选》专门驳斥五臣的《文选注》,每条下先列五臣的说法,再以“明曰”提出己见。其中讨论过与“凤笙”相类似的“凤吹”一词:

丘希范《侍宴会乐游苑送徐州应诏诗》云:“诘旦阊阖开,驰道闻凤吹。”臣延济曰:“‘凤吹’,笙也。笙体象凤,故比之也。”明曰:“‘吹’者,乐之总称。‘凤’者,美言之也。以天子行幸,必奏众乐,岂独吹笙而已哉。故《月令》云:‘命乐工习吹,大享帝于明堂’,是谓众乐为‘吹’也。

丘光庭认为,“凤者,美言之也”。又据《礼记·月令》篇,指出“吹”指演奏音乐,“凤吹”言美妙的乐曲,不独限于笙乐。此说甚是。在此进一步证成之。

考“吹”指吹奏管乐。《梁诗》卷十三张率《相逢行》:“小妇尚娇稚,端坐吹参差。丈夫无遽起,神凤且来仪。”《北周诗》卷四庾信《寄徐陵》:“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是其例。

“吹”又径指管乐。《魏诗》卷一曹操《气出倡三首》其二:“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鼓吹一何嘈嘈。”《陈诗》卷四陈后主叔宝《前有一樽酒行》:“殿高丝吹满,日落绮罗鲜。莫论朝漏促,倾卮待夕筵。”其中“鼓吹”犹言打击乐和管乐,为并列结构;“丝吹”指弦乐和管乐。

也可泛指音乐,即“众乐”。如《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习吹”即练习唱歌。《宋诗》卷五宋孝武帝刘骏《夜听妓》:“寒夜起声管,促席引灵寄。深心属悲弦,远情逐流吹。”“弦”、“吹”对举,指音乐。“悲弦”指优美的音乐,“流吹”也指像流水般的音乐。《陈诗》卷六虞世基《奉和幸江都应诏》:“回塘响歌吹,极浦望旌旃。”《梁诗》卷二十八刘令娴《和婕妤怨》:“日落应门闭,愁思百端生。况复昭阳近,凤传歌吹声。”“歌吹”即指音乐、歌曲。

中古诗歌常见“清吹”一词,谓悦耳的管乐,也泛指优美的乐曲。《齐诗》卷四谢朓《赠王主簿》:“清吹要碧玉,调弦命绿珠。……馀曲讵几许,高驾且踟蹰。”《梁诗》卷八何逊《寄江州褚咨议》:“追忆边城游,奚寻平生乐。……清吹或忘归,繁文时间作。”“清吹”犹言清曲,指美好的歌声或音乐。“凤吹”、“凤笙”与此构词和意义类似。

“凤”常形容美好的事物,如《齐诗》卷三谢朓《赛敬亭山庙喜雨》:“会舞纷瑶席,安歌绕凤梁。”“凤梁”指美好的房梁。《陈诗》卷二顾野王《长安道》:“凤楼临广路,仙掌入烟霞。章台京兆马,逸陌富平车。”《梁诗》卷二十梁简文帝萧纲《艳歌篇十八韵》:“凌晨光景丽,倡女凤楼中。前瞻削成小,傍望卷旌空。”“凤楼”指美好的楼宇。

“凤”也形容美好轻盈的动作。《梁诗》卷二十五梁元帝萧绎《夕出通波阁下观妓》:“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树交临舞席,荷生夹妓航。”《北周诗》卷四庾信《看舞》:“鸾回不假学,凤举自相关。到嫌衫袖广,恒长碍举鬟。”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凤姿常在竹,鷃羽不离蒿。”自注上句指“二公”,下句“自谓”。所以“凤姿”犹言英姿,用以称美他人。

“凤”多形容美妙的音乐。《宋诗》卷十王素《学阮步兵体》:“沈情发遐虑,纡郁怀所思。仿佛闻箫管,鸣凤接嬴姬。”《梁诗》卷一梁武帝萧衍《咏笛》:“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妙声发玉指,龙音响凤凰。”李白《上元夫人》:“手提嬴女儿,闲与凤吹箫。眉语两自笑,忽如随凤飘。”皆其例。

因此,丘光庭的解释是正确的,“凤吹”指美好的音乐,不独指笙吹奏的乐曲。唐李白《宫中行乐词》之八:“莺歌闻太液 ,凤吹绕瀛洲。”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皆其证。《汉语大词典》认为“凤吹”是“对笙箫等细乐的美称”,这不够全面。

凤是传说中的神鸟,是美好的象征。《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人们认为凤是美好的形象,凤鸣声也是优美的声音,因而多用来形容声音美妙。《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荀子·解蔽》:“《诗》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这首逸诗已经把“凤凰”与“箫声”联系起来了。用“凤”修饰声音的例子很多——

“凤曲”。唐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自有神仙鸣凤曲,并将歌舞报恩晖。”唐卢仝《感秋别怨》诗:“蛾眉谁共画,凤曲不同闻。”“凤曲”就是美妙的乐曲。

“凤吟”。唐吴筠《竹赋》:“上点点以云翳,下泠泠而凤吟。”

“凤音”。南朝梁江淹《灯赋》:“淮南王,信自华,淫命彩女兮饵丹砂。饵丹砂,学凤音。”南朝梁何逊《七召·治化》:“映景星于初月,聆凤音于将晓。”北齐刘昼《新论·崇学》:“崑竹未断,则凤音不彰。”

“凤唱”。唐白居易《王子晋庙》诗:“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凤歌”。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问女童队》:“凤歌谐律,方资燕俎之欢;鹭羽分庭,忽集寿山之下。”宋陈亮《点绛唇·圣节》词:“锵韶濩,凤歌鸾舞,玉斝飞香醑。”

“凤乐”。唐高宗《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诗:“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宋欧阳修《渔家傲》词:“此会此情都未半,星初转,鸾琴凤乐怱怱卷。”

“凤啸”。唐李绅《悲善才》诗:“花翻凤啸天上来,裴回满殿飞春雪。”

“凤响”。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飞龙辕于霞路,奏凤响于云衢。”

“凤啭”。唐赵抟《琴歌》:“凤啭吟幽鹤舞时,捻弄铮摐声亦在。”

“凤语”。五代齐己《风琴引》:“一一宫商在素空,鸾鸣凤语翘梧桐。”

以上“凤”皆形容声音或音乐的美好。

也有径直以“凤”修饰乐器者。如:

“凤琴”。唐温庭筠 《和沈参军招友生观芙蓉池》:“桂栋坐清晓,瑶琴双凤丝。”唐王勃《三月曲水宴》诗:“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羣仙。”

“凤丝”。周邦彦《垂丝钓》词:“愁几许,寄凤丝雁柱。”

“凤管”。南朝宋鲍照《登庐山望石门》诗:“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南朝梁沈约《侍宴乐游苑饯徐州刺史应诏》诗:“沃若动龙骖,参差凝凤管。”

“凤笛”。唐卢照邻 《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诗:“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

“凤筝”。元萨都剌《手帕》诗:“尘拂凤筝笼笋指,梦回鸳枕衬桃腮。”

上述诸例“凤”修饰各种乐器,指美好的管乐或音乐。《汉语大词典》中多有正确的解释:“凤丝”是“琴弦的美称”;“凤筝”是“筝的美称”;“凤乐”是“和美悦耳的音乐”;明汪廷讷《狮吼记·访友》:“歌儿舞女朝朝醉,凤管鸾笙步步随。”《汉语大词典》也说“鳳管鸞笙”是“笙箫之乐的美称”。同理,“凤管”当是管乐的美称;“凤吹”当是吹奏乐或音乐的美称。“凤笙”当是笙乐的美称。

误解者不止“凤笙”。《明史·文苑传一·杨维桢》:“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汉语大词典》解释“凤琶”:“凤首琵琶。琵琶顶部状如凤首,故称。”这也是望文生义。

《礼记·礼运》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在中华文化中,“凤”与“龙”皆是美好的象征。古诗中与“凤”作用相同且常常对应出现的是“龙”。“凤”与“龙”等对称,形容美好。如:晋陆云《从事中郎张彦明为中护军》诗之六:“凌渊龙跃,披林凤振。”唐虞世南《赋得临池竹应制》:“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此二例以“龙”、“凤”的出现描写其美好。

南朝宋鲍照《白云》诗:“凤歌出云阙,龙驾戾蓬山 。”南朝陈江总《横吹曲》:“箫声凤台曲,洞吹龙钟管。镗鎝渔阳掺,怨抑胡笳断。”唐王勃《三月曲水宴》诗:“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唐鲍溶《会仙歌》:“轻轻蒙蒙,龙言凤语何从容。”明许三阶《节侠记·圆全》:“鸣凤管,吸龙川;歌扇软,舞衣斑。”此五例则以“凤”、“龙”作修饰语,形容其美好。“凤歌”、“龙驾”形容美好的歌声和华丽的车驾,而不可能是凤形的歌声或龙样的车驾。“龙言凤语”犹言美好的语言、美好的谈吐。

此外,“凤”还多与“鸾”等神鸟对举。如: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凤舞鸾歌兮俨欲飞,披烟弄月兮宵未归。”唐薛存诚《仙石灵台赋》:“或鸾廻而凤转,乍云点而霜横。”不独音乐用“凤笙”、“凤乐”等,以上两例用“凤舞”或“凤转”形容舞蹈之美。

确如丘光庭所言:“凤,称美也。”可以是形貌之美,姿态之美,声音之美;而音乐之美在于声音,故当用“凤鸣”义为好。这是我们的推论。古籍中是否有直接描写声音之美用“凤鸣”的记载呢?我们看以下诸例:

汉刘向《列仙传·萧史》:

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2]80

“吹似凤声”说明声音像凤鸣。化用这一典故的诗文很多。南朝梁简文帝《筝赋》:“江南之竹,弄玉有鸣凤之箫焉。洞阴之石,范女有游仙之磬焉。”是其例。

《列仙传·王子乔》: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山首焉。”[2]65

“好吹笙,作凤凰鸣”,是说声音美如凤鸣。其含义十分清楚,与凤身形无关。化用这一典故的诗文很多。《晋诗》卷十七陶渊明《述酒》:“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李善注引《列仙传》有所不同:“王子乔,周宣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雒之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有相似的记载:“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浮丘同游伊洛之浦。”

北周庾信《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二》:“凤响中夷则,天文正玉衡。”倪璠注:“《律历志》曰:‘黄帝使伶伦作律,制为十二筩,以听凤之鸣。七月,律中夷则。’”故南朝陈张正见《赋得山中翠竹》诗:“云生龙未上,花落凤将移。莫言栖嶰谷,伶伦不复吹。”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能翔岐阳之鸣凤,纳虞氏之白环。”李善注:“《国语》:周内史过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三国魏曹植《七启》:“观游龙于神渊,聆鸣凤于高冈。”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晋张协《七命》:“鸣凤在林,夥于黄帝之园;有龙游渊,盈于孔甲之沼。”

因此,可以说“鸣凤”(或“凤鸣”)是吉祥的征兆。用“凤”修饰音乐、乐器和声音,取其声音之美。“凤笙”与“凤箫”、“凤笛”、“凤管”、“凤丝”为同类构词方式。

认为“凤笙”取凤形之美,源头在许慎。《說文解字·竹部》:“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而后代可能因为此说而造出凤形的笙,也是可以预料的事情。唐罗邺《题笙》诗:“筠管参差排凤翅,月堂凄切胜龙吟。”就是这一说法的体现。后代有折中巧妙的说法,如《宋史·乐志一》:“昔轩辕氏命伶伦截竹为律,后令神瞽协其中声,然后声应凤鸣,而管之参差亦如凤翅。”可见,“声应凤鸣”是主要的,其次才是形如“凤翅”。

另外,“凤鸣”是什么样的声音,无从知晓,但必定悦耳。“凤鸣朝阳”、“凤歌鸾舞”、“凤管鸾箫”等词语,《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形容美妙的歌舞”、“形容美妙的声音或乐曲”,皆是。而释“凤唱”为:“比喻悠细的乐音。”释“凤吟”曰:“比喻清悠纤细的声音。”不知道“悠细”、“纤细”之说根据何在?

考《汉书·律历志》,其记云:“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夷则:则,法也,言阳气正法度而使阴气夷当伤之物也。位于申,在七月。”[3]959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凤之鸣,有雌雄之别,大致接近于黄钟之宫调。

沈文倬先生研究三礼,取字号凤笙,可能因为“凤笙”代指乐。古代礼乐不分,有礼必有乐。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二十:“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亦其义。

[1]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王叔岷.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猜你喜欢
凤鸣鸣凤音乐
梧桐叶
幸福教育启新智乐学行美待凤鸣
——厦门市同安区凤南中心小学简介(二)
外源硒对油菜硒积累及土壤硒残留的影响
凤鸣壶
向死而生
不同乎?相同也!
音乐
大型黄梅戏《凤鸣宏村》
现代性别权力关系的隐形书写
——对巴金《家》中主仆爱情关系的分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