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贸易差额研究

2014-04-09 03:50李彦鸿
思想战线 2014年3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印度出口

韩 越,李彦鸿

1991年以来,印度逐步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中印进出口贸易额由2000年的29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11年的739亿美元,[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2011年1~12月我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得出。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和第三大出口市场。但是,中印贸易仍然存在问题,表现在:贸易合作水平较低,且进出口商品结构多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在贸易类型上也以资源禀赋型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中,中印贸易差额问题尤为突出,2011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到270亿美元。[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2-10/29/c_131937031.htm,2012年10月29日。由此导致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不断升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印度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加强。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57起反倾销调查,1起反补贴调查,9起特保措施调查和14起保障措施调查。[注]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印度)2013》,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因此,研究中印贸易差额的形成根源与利益分配,探究印度贸易政策形成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对我国制定对印度贸易战略和贸易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印贸易差额的形成原因

(一)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因素

第一,印度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印度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进口替代、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重、出口导向为主3个过程。与之相适应,1947年至今的印度贸易政策演进也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由管制到自由的演变。独立之初,印度政府为实现工业化的强国之梦,高度保护国内市场,以建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当时的贸易政策是为适应工业政策而制定的。这一时期的印度经济属于典型的内向型经济。[注]世界银行1987世界发展报告对41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按贸易战略性质进行过分类研究,按照开放程度又高到低依次为: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坚定内向型,研究从时间上分为两个阶段:1963~1973年和1973~1985年,印度在两个阶段均属于放程度最低的坚定内向型国家。参见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78~94页。20世纪90年代初,多年的内向型发展积累了高额的外贸赤字和外债负担,原有的外贸政策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印度爆发了空前的国际收支危机。加之冷战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处于激烈变化之中,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严重的国内经济困境,迫使印度政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这次制度性的变革成为印度贸易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也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新面貌。印度的贸易政策由工业发展的适应性政策,转变为追求国民经济更优发展的积极主动性政策。1991年的改革,虽然放宽了进口限制并鼓励出口,但程度有限。1998~2001年,印度陆续撤销进口限制、免除许可证、降低关税,并采取出口免税、设立出口加工区和经济特区等优惠政策,在扩大进口的同时更大力度地鼓励出口。尽管如此,印度由于长期发展内向型经济,采取严格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鼓励自产自销,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95年至今,印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对外贸易差额不断扩大。

第二,中国的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中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重、以出口导向为主两个阶段。相应地,贸易政策也经历了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并行、进出口均衡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陆续开放沿海、沿江地区,优先引进急需的技术、先进设备、管理经验来发展民族工业,以市场换技术,同时,对机械和电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汽车产业三大产业采取保护措施,限制进口,以保证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出口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到20世纪90 年代,民族工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贸易政策开始鼓励出口机械和电子产品、纺织品以及高科技产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沿海出口加工工业受到巨大冲击,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为特征的中国出口加工工业亟待转型升级。对外贸易政策由限制进口与鼓励出口转向扩大进口先进技术、设备,鼓励出口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与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

第三,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差异导致贸易差额必然存在。中印两国发展战略、贸易政策演进路径不同,导致两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总量悬殊巨大。印度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对本国工业过度保护,导致本国企业竞争力低下,出口受限。即使后期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由于缺乏技术和成本优势,产品质量低下,导致无法进行规模生产,出口增长乏力,2010~2011财年,印度进出口总额6 209亿美元,其中,出口2 511亿美元,进口3 698亿美元,贸易逆差1 187亿美元,[注]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2012年。贸易总额仅为中国的1/5。而中国对外开放时间比印度早10余年,开放的力度也比印度大。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38 667亿美元,排名由世界第29上升至第1位。201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tabid/49666/Default.aspx。不同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印两国的对外贸易实力悬殊,印度对华的贸易逆差不可避免。

(二)产业结构因素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贸易商品的结构。分析中印两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可以发现中印贸易结构的特征及差额形成的原因。

第一,印度产业结构现状。随着印度改革开放的深入,印度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幅上升。

根据印度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独立至今,印度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从1950~1951年度的53%下降至2010~2011年度的21%,下降了60%。而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二产业所占GDP 比重已经从1950~1951年度的13%上升至2010~2011年度的25%,增长了近1倍。[注]数据来源: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1.3 b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t factor cost by industry of origin,2012~2013.其中,制造业是最发达的部门之一,占比达80%。占GDP比重最大的是印度第三产业,已经从1950~1951年度的34%上升至2010~2011年度的54%。从整体上来看,印度正在不断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注]费 然:《从产业结构分析中印贸易摩擦的现状和成因》,《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3期。

第二,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与印度不同,中国走的是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的GDP中,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传统工业化国家的一般特征,即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其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2位,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的问题已日益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为44.6%,[注]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而早在1998年,发达国家的这一比值就达到了65%。[注]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252页。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是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附加值较低,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

第三,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中印贸易差额的主要原因。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来看,由于各国的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优势,通过进行国际贸易,使分工得以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从而增加两国规模生产的收益。因此,产业互补和产业分工使得贸易双方从中获益。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很快,但双边贸易额很小。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中印两国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贸易结构相似度高,互补性不足,同时具有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商品重合度较高,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另外,印度由于长期实行混合经济,对进口进行严格限制,长期处于过度保护下的国内企业缺乏竞争力,特别是许多生产消费品的中小企业竞争力不强,这使得价廉物美的中国消费品在印度很受欢迎,特别是对于消费能力较弱的印度低收入人群而言,购买便宜的中国产品比购买欧美产品更经济实惠。因此,为了保护国内原本就非常虚弱的民族产业,印度政府不得不对中国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限制,成为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三、缩小中印贸易差额的对策

导致中印贸易差额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中印经济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差异,导致两国经济开放程度、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差距。中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出口加工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相比之下,印度长期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出口增长缓慢,货物贸易逆差在世界范围内有增大的趋势。第二,中印产业发展道路不同,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中国按照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前进,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同时面临国际和国内产业格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双重调整。而印度虽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在软件、信息等新兴产业中占据了一定份额的国际市场,具有很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落后的基础设施、缺乏竞争力的民族工业已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增长的瓶颈。印度正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民族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以突破瓶颈,促进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一)中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功能与措施

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在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利用双方的互补性寻求投资机遇、促进双方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稳定双方政治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国际地位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可以减少两国间的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中国方面,以钢铁、纺织为代表的制造业,希望稳定地从印度获得资源的供给,中小企业则希望进一步降低成本,让商品顺利进入印度市场。印度方面,软件、影视、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希望能在中国市场寻找更多的机会,家电等日用消费品的生产企业也希望与中国企业合作,学习中国的制造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加快中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是促进中印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建立中印产业园区

第一,优势互补,增加产业内贸易。从中印产业结构上来看,两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一方面,印度的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依靠资金、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印度的软件业和设计业很发达,中印两国可以在智能型制造业上进行合作,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此外,两国又同为石油需求大国,能源问题是两国共同的利益关切点。中印两国在电力、石油、机械设备制造、高铁、公路及港口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建立产业园区,既能够发挥两国产业优势,带动园区当地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原材料、半成品等需求带来大量产业内贸易,以及优势产业转移带来的贸易转移,可降低两国贸易差额。

第二,利用现有平台,加快建立产业园区。两国可以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以及已经启动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分别在中印两国建立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两国优势产业,扩大产业间贸易。在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两国工业园区建设可以优先选择:

在印度建立中国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电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机电产业是国际分工程度最高、发展最快、最为开放的产业。中印两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促进机电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有利于两国参与全球化分工和生产。同时,机电产品是中印贸易差额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产业合作,可以大幅减少由于机电产品进出口带来的贸易差额。

在中国建立印度软件园区。印度的软件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如果与中国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合作,可以帮助中国的信息技术、软件、智能型制造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两国分别设立文化产业园区。中印两国都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两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短时期内难以突破,仅通过互访、对话等外交手段收效也不明显。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可以扩大两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收益,同时可以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认同和互信。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印度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印度式拆迁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