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探析

2014-04-09 04:35王金祥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上帝资本主义

王金祥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探析

王金祥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慈善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早在美国独立之前,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徒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纷纷移民到美洲新大陆。他们在这里经过若干年的传教布道,最终奠定了美国的新教伦理基础,这也对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在经过两次慈善浪潮之后,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一种称为慈善资本主义的精神,这种慈善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美国多元慈善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是与美国的宗教、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慈善资本主义; 宗教慈善; 慈善文化

美国是一个颇为典型的移民国家,从1776年独立至今不过二百余年的历史,但经济、军事发展都很快,而且他们本国的慈善业也比较完善。美国慈善事业兴盛繁荣的基础是现代公益基金会的发展,遍览当今世界各国的公益基金会,无论在数量、规模、资金方面,还是在专业性和制度的完备上,美国公益基金会都是首屈一指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轨迹可循,美国基金会的发展并不是无本之木。追根溯源,与美国立法等诸方面一样,美国公益事业的思想传统来自于欧洲,而欧洲的慈善公益思想归根到底主要源自《圣经》[1]10。《圣经》被基督教尊为神典,所以有理由相信,美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源动力存在于宗教思想当中。

美国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首先认同资本主义体制之下也可以发展慈善事业,并且大有可为,认同资本家可以做慈善的理念。慈善资本主义倡导慈善事业的商业化运转,但是这种慈善的方式不同于企业式经营,只是用资本主义市场化的方式来发展慈善事业。概而述之,就是掌握社会资本的人用他们获取财富的才智散财,以达致社会良性发展的效用。就像著名金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先生在将其大笔资金捐赠给盖茨与梅琳达基金会后所说:“在慈善领域恰如在商业领域,我相信那些更能胜任的人”,他的捐赠在一定意义上其实已经变成一种市场化投资,就是流行于时下的公益风投。这种公益风投不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讲求效益的最大化,将资本投给最能使用这些资本的人是其核心要义所在。而这种做慈善的商业化方式,这种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是与美国宗教的发展、历史的进程以及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的。

一、美国慈善事业与新教发展

从美国的宗教起源来看,美国宗教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形成的新教,其信徒绝大部分为新教徒,尤其是英国国教改革之中崛起的清教徒。经过美国宗教历史上两次“大觉醒运动”,美国诸新教教会逐渐独立于欧洲母教,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本土宗教。因此,美国的宗教伦理也以清教徒的伦理观为基础。加尔文主义对每一个清教徒来说都非常重要。加尔文主义的宗教思想主要表现为加尔文神学思想和预定论的伦理基础,特别强调上帝的主权和权威,认为世界上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皆为上帝的意志,人作为上帝的子民,生而并不是为己,而是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荣耀上帝[2]75。

既然美国的宗教思想与加尔文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这种思想与加尔文主义的文化也应该是紧密相关的。加尔文的文化观是其整体世界观的一环,它指向人的生活,涵盖灵性的信仰、教会、商业、政治、社会、文化活动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彰显上帝的主权,并且通过一系列相关活动使上帝增添荣耀,这是加尔文主义的基本原则[3]。美国的民众,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信徒深深受到了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他们信仰上帝,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所以,美国社会的新教伦理基础在于民众在上帝的指引下从事着各种生产活动,个人并不是必须要对政府或者社会负责,而是要对上帝负责,人们之间互敬友爱也是处于对上帝的信仰,人们行善的最终目的也在于荣耀上帝,能得到上帝的认可,逝后能入天堂。美国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其新教伦理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

这种民族精神,与国家发展的历史以及所受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追求财富与利益的本性是深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不置可否,因为几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精神里都包含着对财富和利益的追逐。但是美国的民族精神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自有其独特的地方。有学者在总结前人对美国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将此归纳为四条:首先,对财富的渴望,讲究信用,并且极具经济头脑,同时勤劳节俭;第二,民主意识和挑战权威;第三,注重现实生活,讲求实际;第四,强调个人价值,具有个人主义特点[4]。笔者认为,美国民族精神很难用一个标准的维度来考量,正如美国的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在《美国精神》中所说,美国精神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但是必须承认美国民族精神的客观存在,并且必然体现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的身体力行当中。美国的民族精神也必然有其形成的根源,是对美国的民族精神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这种意识或许可以认为是清教徒移民带来的清教思想,至少受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清教中的禁欲主义、个人主义和“职业观”的思想。从发现新大陆到第一批欧洲移民,从武力征服土著居民到温善的布道传教,美国大陆似乎从来就是适应清教徒活跃的场域,就连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言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极大地受到了加尔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也正是由于南北方国民大多受到了清教思想的影响。因此,清教主义在美国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清教的思想是美国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仔细想来,美国民族精神与清教思想其实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作为现代社会典型的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也顺理成章地与清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换种视角,清教思想本来就是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的根底源泉,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清教徒认为人有优劣之分,因为这是上帝预定好的,所以他们不反对社会的财富不均。社会上层人士的成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节俭,但是一旦拥有了财富和荣誉,便有责任帮助不幸的“兄弟”,推动社会的进步,上帝创造了富人,不是让他们私自占有财富,而是为了体现造物者的光荣,为了人类共同福祉[1]12。富人在得到上帝的恩宠之后而成为拥有社会资本的人,也就被上帝赋予了拯救穷人的责任,而穷人也有权利获得富人的帮助,因为这是遵从上帝的旨意。富人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生活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穷人给予富人自救灵魂和向上帝“邀宠”的机会。这便是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美国人最初行善的精神根底。

这一点恰似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对“穷人”的理解,他认为“穷人”是一种个人角色意义上的社会类型,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他说“穷人”是指那些被别人援助或者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5]98。按照西美尔的观点,穷人是不能够以一种性质或者缺少某种东西来界定的,穷人和富人之间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互动关系。穷人有权利得到富人的援助,因为这样就能够减轻穷人在受到他人帮助时心理上的痛楚。而作为拥有社会资源的富人有责任帮助穷人,乐善好施的行为同样也能够使富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救赎,因为按照基督教的说法每个人生来都是有原罪的。在穷人和富人的互惠互动过程当中,整个社会也就能够良好地运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更加和谐。正是基于这一点,资本主义社会才有了最初的民间慈善行为,这种行为是自发的、自愿的并且是不求回报的,但是这与我们时下所说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不能等同,这只是一种慈善的情怀,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

二、历史进程中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

美国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是伴随着美国两次慈善浪潮的进程逐渐崭露头角的,这种精神的初步形成也是美国全民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一次慈善浪潮是指在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后期,由安德鲁·卡内基、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等美国超级富豪引领的慈善浪潮。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慈善资本家是安德鲁·卡内基,这位一直被美国人民称之为“强盗大王”的钢铁大亨却一直从事着慈善事业并且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慈善理念。卡内基的慈善理念主要体现在《财富的福音》一书中,其中他主要阐释了两大慈善理念:一是财产所有者有道德和义务把他们合法拥有的一部分财产交还给社会,这部分财产是超出家庭和生产需要的剩余财富,是拥有者所接受的神圣信托;二是为了执行这一“神圣信托”,拥有财富的人必须在其有生之年在专家的指导下把所有的财富为社会的利益而散尽,所谓“拥巨富而死者耻辱”[6]309。这一时期同时也是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形成的重要时期,卡内基于1911年创建的“卡内基基金会”就是美国现代基金会的“三大先驱”之一。美国在第一次慈善浪潮中表现出来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是理性的慷慨捐赠,即赠与者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响应上帝的感召,实现自己心灵的救赎,也是为了能使受惠者改善其品性,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使慈善行为更加专业化。这一时期的慈善捐赠并不是盲目的捐赠,而是明智的捐赠,它规避导致受赠者懒惰和依赖的可能。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恰是从清教徒所谓的理性精神中演化而来,因为清教徒奉行禁欲主义,不讲求贪图富贵享乐也不会安于现状,有能力工作却靠乞讨为生的行为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清教徒认为,这样的懒惰是一种罪过,而且亵渎了使徒们所言的博爱义务[2]127。卡内基使用财富投资慈善事业,有律可依,善款的使用不能使贫困者陷入懒惰陷阱,以免造成更进一步的贫困。而应鼓励有出息、有理想的穷人努力改善自己贫穷境况。所以得到卡内基慈善捐赠青睐的,往往是大学、图书馆、教堂等公共领域。因此,在以卡内基引领的第一次慈善浪潮中,在美国富豪的慈善理念和捐赠方式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清教徒的理性精神与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的共通之处。

美国的第二次慈善浪潮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在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高潮。在“后卡内基”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富豪阶层异军突起,美国的慈善事业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但是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如果仅仅依靠富豪的力量而没有公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遇到的诸多问题就很难得到妥善解决。因此,这一时期,慈善资本主义精神应时代需要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在美国的第二次慈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等人。其中,比尔·盖茨的慈善理念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慈善资本主义理念。盖茨的核心慈善理念主要有两个:一是深信所有的生命都具有平等的价值;二是深信得到的越多,回馈的也应该越多,回馈社会应是理所当然的使命与责任[6]319。相反,这一时期民众的回馈社会也不是单纯的捐赠,在公益捐赠思维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新的慈善资本主义时代,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新一代的捐赠者过于商业化,而是他们不够商业化[7]274。用商业化的方式来从事于慈善事业,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或许正是慈善资本主义的现行之道。显然,现在的美国超级富豪已经在经济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功,这已经证明这些人都是极具智慧的人,如果能用他们的聚财之智广泛应用于散财之道,势必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新时期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基于这一点,主张用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式去行善,以求慈善资源效用的最大化。这种商业化的方式与传统的慈善捐赠相比,更像是战略性的社会投资,这种投资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希望能将捐赠者的善款发挥更大的“杠杆作用”。这也正是巴菲特自愿将其巨额财富捐献给“盖茨与梅琳达基金会”的主要原因,巴菲特认为“盖茨基金会”能够将善款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富豪引领了美国的两次慈善浪潮,同时慈善资本主义精神也体现在美国富豪慈善行为当中。通览美国的两次慈善浪潮,其中体现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可以做慈善,资本家可以用他们聚财的聪明才智行善,资本家可以用以利创益的资本主义的商业化方式来做慈善。这种精神直接来源于他们的财富观,在美国富豪阶层,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财富观:他们将自己视为财富的托管人,认为自己是社会财富的管理者,必须将这些剩余的财富分散出去回馈社会[6]326。这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他们认为扶危济困、满足社会成员急切的需求就是对社会负责,而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感最初来源于基督教所倡导的慈善精神,特别是由美国清教最初倡导的“禁欲主义”和“天职观”衍生出来的,认为社会公平和财富是上帝的“神圣信托”的慈善精神。美国的富豪慈善行为以及由此而逐渐形成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都无形地受到了美国传统的新教伦理的影响。

应该说,美国发达的慈善事业主要体现在富豪慈善行为所引领的全民慈善行为,而其内在原因在于美国有着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慈善思想,这种慈善思想的源泉正是存在于美国的宗教慈善思想之中,恰是美国的新教伦理的思想。美国这种慈善伦理,在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过程当中发挥着“无形之手”的内在作用。

三、文化视域下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

众所周知,共同的文化信仰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在美国社会历史上慈善事业要先于其国家的建立,因为从欧洲移民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从一开始就有部分人在美洲大陆行善布施,特别是在大觉醒运动时期,美国慈善事业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慈善捐赠的主体从上层人士逐渐推广到全社会的群众性互动,这便是美国全民慈善事业的雏形。理论源自实践,文化亦从实践中来,又从实践中得到升华稳固,美国慈善事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而为美国的慈善文化奠定了深厚根基。

美国发达的慈善事业以各种基金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而各基金会在建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例如作为美国慈善基金会先驱之一的“卡内基基金会”,其首要投资对象就是大学和图书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各大基金会将慈善物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后,这些资源在客观上促进了美国慈善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人民享受到慈善事业带来的福利,同时也传承了美国的慈善文化。在我国,有学者总结出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慈善文化,分别是以基督教“罪富说”为根基的“罪富文化”;以基督教博爱、利他主义、同情和济世等相关教义为代表的“互济文化”;以自由和平等概念宣告于世的“个人主义”文化[8]。这些都是美国慈善文化的要素,都与美国的宗教思想有关。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的慈善文化最先孕育于基督教文化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国的慈善文化也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不断变化。

美国学者高迪亚尼试图用“道德环”的概念来概括美国现行于世的慈善文化,“道德环”包括机会、繁荣、感激、公民慷慨四个要素,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共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9]。“道德环”建立在慈善家“投资性慈善”的基础之上,所谓“投资性慈善”是指慈善事业并不是单纯的捐赠,应该是一种投资,此种投资拒绝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但目的却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简单说,是将有限资本投入到慈善事业发展当中,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帮助更多人实现自身价值,造福社会。“道德环”中的“机会”指美国慈善家的“投资性捐赠”,目的是使民众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繁荣”来自于美国社会“机会”的普遍赋予,美国公民可以通过把握“机会”获得个体的繁荣,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繁荣;“感激”直接源自个人“繁荣”,也是时刻激励美国历代慈善人才前仆后继发展慈善事业的精神动力;“公民慷慨”是美国公众因感激之情激发的自发行为,这并不是慈善终点,相反,恰是慈善起点。因此,“道德环”不仅能够表达现代美国慈善文化的相关涵义,还能够用来解释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美国的两次慈善浪潮使其鲜明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逐步形成,而我们也相信这种慈善资本精神也必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民,激励并促使他们从事慈善事业。事实上,美国慈善文化也应该涵盖美国的慈善资本主义精神。慈善资本主义的涵义是慈善资本家可以用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做慈善,用慈善资本家聚财的智慧来行善,用商业方式撬动慈善事业的繁荣。慈善资本主义讲求效益的投资,这种投资有别于单纯的巨额捐赠,而是以一种“授人以渔”的方式以使个人或者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继而更好地回报社会。这一点与“道德环”中的“投资性慈善”是相通的,所以慈善资本主义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够归结为美国的慈善文化,它是推动美国慈善事业再攀高峰的精神文化。

四、结语

恰如前文所述,美国根深蒂固的慈善意识追根溯源来自于基督教思想,特别是宗教改革之后产生的清教思想。这种清教思想在美国的传播,特别是在两次“大觉醒运动”之后,欧洲清教移民所带来的清教思想逐渐成为美国民众普遍信仰的新教伦理。正是因为美国新教伦理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历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市场和技术的进步,美国民众的慈善思想得以渐次转型。从独立前单纯的对上帝负责、荣耀上帝的捐赠思想,到后来富豪时代以卡内基为代表的公益性、使能性捐赠理念,再到现在慈善资本主义形式的商业化慈善思维,这些文化因素也进一步促使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慈善作为社会第三次分配,不能弥补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

[1]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刚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谢志斌.恩典、文化与发展——一种加尔文主义文化观的阐释[J].世界宗教文化,2012(5):80-83.

[4]龚明娟.浅析美国民族精神极其清教主义渊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2):121-122.

[5]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6]郑功成,等.中国当代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美]比索普,[美]格林著.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M].丁开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彭红,齐辉.中美慈善文化比较及其现代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12(1):110-112.

[9]朱力,葛亮.“道德环”对构建中国慈善事业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3(3):54-60.

AmericanProtestantEthicandtheSpiritofCapitalismCharity

WANG Jin-xiang

(CollegeofPhilosophyandSociology,Northwest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27)

Nowadays,the United States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rms of philanthropy.Long befor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Puritans emigrated to the New World after the Reformation in Europe due to unfair treatment.They went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preaching sermons,and ultimately laid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Protestant ethic,which had fundamental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philanthropic spirit of capitalism.After two charity wave of American society,a spirit of capitalism called charity gradually formed.Charitable spirit of capitalism is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America’s diverse philanthropic culture,and the formation of a charitabl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history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charity capitalism; religious charities; charity culture

2014-03-18

王金祥,1989年生,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慈善事业。

C08

A

1671-9743(2014)09-0038-04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上帝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120秒的“上帝”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是否气人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