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研究

2014-04-09 11:47郭建强
社会与公益 2014年5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格局协商

文/郭建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安定有序。在我国开展政治社会学的研究,运用相关理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将为我国社会与政治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并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在缺乏公平正义的社会,统治者就面临失去政权的危险。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更应该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没有公平正义,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各阶层的群众利益都能够在社会公平正义下得到有效维护。

当前,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局面尤为重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干什么都是空谈。然而,现实中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维护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社会治理就是通过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缓解社会紧张情绪,把社会秩序控制在有效的限度内,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现阶段党的任务更多强调社会治理,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因此,执政党能否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直接决定着其执政水平的高低。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实现治理方式的变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组织及公民的积极性,从而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尤其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

第一,转变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治理者从微观着手,微观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治理水平。政府必须转变社会治理理念,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第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学界一般认为社会管理的模式有两种,一是统治模式,而是治理模式。在以往的社会性会形态中,统治一直是主要模式,而治理是一个新模式,治理概念自从1992年世界银行第一次使用以来,已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词汇。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都有失灵的可能,而社会治理的真空状态则要发挥“第三只手”即社会组织的作用。

第三,完善社会治理格局。科学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有效进行社会治理的保障,他能够让各相关治理群体在合理的限度内既有分工,又职责明确。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格局,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了从重政府作用,轻各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格局。

第四,强化协调机制建设。从当前的现实看,应当加强以下两方面建设:一是民意畅通机制。就是让群众的想法无障碍的反映给党和政府,实现利益诉求,同时为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制定政策提供保障。而是利益协商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谐意味着,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需要包容 沟通 协商 协调。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需要从重管制控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

第五,重视组织基础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重视组织基础建设,尤其是基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因为社区是群众生活娱乐的场所,很多矛盾完全可以在社区层次予以化解,从而节约许多政治成本,奠定安定和谐社会的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经济社会和政府转型,为全社会共同构筑“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我早年来到深圳,经过30多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大都市和金融中心,而我也从一个山区的丫头成为一个企业家。家乡与父母养育了我,深圳培养了我。我要把对老人的孝,对家乡的孝变成对深圳的孝。”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格局协商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