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政治分歧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4-04-09 20:12李芳尚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台独两岸关系民进党

李芳尚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两岸关系研究

化解政治分歧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李芳尚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越往前走,越要求破解两岸之间的政治难题。现实情况也充分表明,在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过程中,一些政治议题尽管可以暂时搁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长期回避。化解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提升政治互信水平,进而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协商,已日益迫切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化解;政治分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近年来,两岸关系发生积极变化,交流合作、良性互动成为主流,两岸关系已进入和平发展巩固深化期。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必然要触及影响两岸互信的政治难题。一些政治争议尽管可以暂时搁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长期回避。化解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提升政治互信水平,进而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协商,已日益迫切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当前化解两岸政治分歧的现实迫切性

(一)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急需破解两岸之间的政治难题

近年来,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及双方人员往来如火如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当前,两岸关系中相对较容易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如经贸合作、两岸直航、文化教育交流、人员往来、赴台旅游、司法互助等。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向前推进,必然要触及影响两岸互信的政治难题。两岸间许多问题的商谈不可能完全绕开政治因素,况且台湾方面向大陆方面不断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要求往往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如“扩大国际空间”、“融入区域经济”等。这些现实情况表明,在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两岸间的政治难题。两岸双方的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两岸之间若不能强化对国家、民族的共同认同,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政治共识,推动政治对话与协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

(二)两岸关系中“只经不政”的做法无法持续

不可否认,当谈到两岸政治议题时,岛内颇为敏感,也容易引起争议。近几年来,两岸双方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和做法,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步骤推进两岸会谈协商,取得积极成果,至今共签署21项协议,涉及诸多领域,极大地造福了两岸同胞。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都是建立在“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基石上的,可以说是“经中有政”、“经政并行”。在推进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一些政治争议尽管可以暂时搁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长期回避,“经”与“政”是不可能全然分割的,“只经不政”的做法无法长期持续。只有不断寻求两岸的政治对话与政治和解,使两岸之间的政治难题逐步得到解决,台湾才能借重运用大陆经济的潜力与实力,才能真正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也才能获得台海的永久和平稳定。

(三)近年来,钓鱼岛、南海争端凸显两岸增强政治互信的必要性

近年来,钓鱼岛争端、南海岛屿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应对这些争端、冲突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两岸在解决国际领域问题、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时面临着尴尬局面,难以进行直接合作,其主要症结就在于两岸还没有建立起政治、军事互信机制。不少有识之士和民众强烈呼吁两岸之间能够增强政治对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携手合作,捍卫中华民族的切身利益。

(四)从当前形势来看,两岸已初步具备展开政治对话协商的基础

大陆方面长期以来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台湾执政当局也多次重申“两岸同属一中”、反对“台独”、“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就使得两岸对于“一个中国”的态度有了共同点和联结点。两岸已经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互信,进而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探讨和合情合理安排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等三项主张,大陆有关领导人也多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尽快推动两岸政治协商谈判。这可以说是充分考虑了两岸双方的共同关注,展现了极大的诚意和善意。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大陆方面不断伸出政治对话的“橄榄枝”,台湾有关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回应。近年来,两岸关系呈现出60多年来的最好局面,两岸已积累了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础,进一步扩大政治共识,逐步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协商已初步具备条件。

二、正确认识化解两岸政治分歧的复杂性、艰巨性

两岸关系越往前走,越要求破解两岸间的政治难题。由于政治社会与历史原因,两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政治争议、政治分歧问题,甚至是深刻的结构性政治矛盾。

(一)台湾社会的政治认同与政治互信缺失问题

众所周知,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曾经战火纷飞、尖锐对峙、相互隔绝,紧张动荡的局面一直到2008年才有了根本转变。两岸一度对立太久,有不少历史积怨,积累的政治难题也太多,这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除的。两岸在社会制度、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台湾又是个多元社会,存在着党派争斗、族群矛盾、民意复杂等情况。这种种因素导致两岸社会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方面分歧较大,对一些政治议题的看法偏差也较大,政治互信不足。尤其是台湾社会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出现、后来愈演愈烈的政治认同、政治互信问题,已造成今天台湾社会陷入蓝绿尖锐对立不能自拔、两岸政治僵局不易打破的局面。即使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大陆方面提出的政治对话协商,岛内仍有部分人认为是大陆方面在“设套”,是“统战阴谋”,开启两岸政治商谈会损害台湾的利益、“矮化台湾的主权”,更有一些人甚至认同“一边一国”,企图谋求所谓的“台湾独立”。

(二)国民党方面的政治立场与两岸政策

从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至今,两岸虽然在“一中框架”、“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等方面取得了政治互信,但马英九执政当局强调“一中各表”,其两岸政策的主体是:在“中华民国”宪法框架下,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现况。由此可见,大陆与国民党方面对于“一个中国”含义的认知存在严重分歧。众所周之,在国际上以及与国际社会成员交往中,大陆政府作为唯一合法政府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权利和义务,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台湾也是以中国“中央政府”的名义与个别国家发生交往,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承认它,两岸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于一个中国的主权“法统”之争议。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接受台湾媒体专访时坦言,“让台湾现在就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有难度;要大陆接受中华民国,无论从哪个角度,也不可能”。对于大陆方面提出的政治对话协商,马英九执政当局虽然有所回应,但仍多次表态两岸政治谈判时机尚未成熟,提出“两岸间主权互不承认,但治权互不否认”的问题,并抛出借助国际场合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的议题,难免给人回避、拖延政治商谈之嫌。

(三)民进党的政治立场与两岸政策

长期以来,由于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存在,以及民进党八年执政期间在两岸关系上推行“台独”分裂主义路线,使两岸长期陷入紧张动荡的局面,两岸一度高度对抗,政治互信荡然无存。外界不但给民进党贴上“台独政党”的政治标签,而且也视民进党为影响台海和平稳定的“破坏性力量”或“麻烦制造者”,从而使两岸民众对民进党产生很大的顾虑情绪。2008年,民进党在“大选”中惨败,关键在于岛内民众对陈水扁执政时期的“台独”路线深感恐惧。2012年,民进党在“大选”中失利,关键仍是选民对蔡英文不愿接受“九二共识”心存疑虑。“台独”运动走到今天,发展趋势已严重下滑,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民进党及其一些政治领导人多年的“苦心经营”,“台独”在民进党内的影响仍然相当浓厚,在岛内民众中仍然有一定的社会支持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台独”分子打着“民主、自由”、“捍卫台湾主权”、“民意公投”等幌子,重新包装和兜售“台独”,极具欺骗性、隐蔽性。民进党在连续两次竞选失败后,把大陆政策看作民进党重返执政的“最后一里路”,蔡英文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态将务实处理两岸政策,民进党内一些人还提出“冻独”议题,然而从台湾“反服贸运动”中民进党的所作所为以及民进党“全代会”坚持以“台湾前途决议文”来处理两岸议题的做法来看,蔡英文及民进党在近期内并没有打算对其大陆政策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仍然采取紧抱“台独教义派”的做法,也显示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仍然缺乏诚意与善意。

(四)美日因素的影响、干扰

多年来,美国一直奉行“以台制中”的“双轨”台海战略,想在两岸间玩一种跷跷板游戏,坐收渔翁之利。在台湾岛内,美国一方面以国民党牵制民进党,另一方面又以民进党牵制国民党,欲使台湾长期保持“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状态。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步步推进,美国已经不断向台湾方面施加种种压力,在两岸关系上划了一条线,就是虽然鼓励两岸对话、不支持“台独”,但也不愿看到两岸推进政治对话与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其用意非常明确,就是要台湾服从它的霸权利益,把台湾紧紧绑在自己“亚太战略”的战车上,但也不希望台湾方面出现过激的“台独”行为,从而把美国“拖下水”。此外,日本追随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试图利用台湾问题分化两岸关系、制约中国崛起的图谋也不会轻易改变。

三、积极化解政治分歧,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两岸关系走到今天,两岸民众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今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急需两岸双方不断强化政治认同,提升政治互信水平,积极推动两岸政治性协商、沟通与对话,力求破解两岸间的政治难题。

(一)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巩固两岸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政治认同

当前,两岸执政当局已经建立起“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互信基石,两岸关系大交流、大合作也为破解两岸政治分歧提供了新机遇、新希望。要不断深化国共两党交流合作、“两会”的协商会谈以及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互访,着力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两岸联系沟通机制,筑牢“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为逐步消除两岸政治分歧、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坚持“反独”、“遏独”的原则立场不动摇、不妥协,坚决打消“台独”分裂势力的企图和幻想。同时,大陆方面应放宽与民进党接触的条件,展现更大的诚意和善意,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民进党人士到大陆来参观访问、交流互动,争取民进党中的有识之士,逐步扩大与民进党的政治共识,不断积累双方的政治互信。要善于应用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从容应对美、日因素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干扰,不断巩固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为两岸政治对话协商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深化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共同利益

在当前两岸间“政冷经热”局面还很难改变的情况下,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重点。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推进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后续商谈,推动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早日完成审议程序,积极开展两岸货贸协议、两岸争端解决机制等议题的商谈,并努力创造条件,尽快推动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真正实现两岸的互利共赢与繁荣发展。两岸之间经贸交流合作越紧密,以“经”促“政”,两岸政治议题的突破也就越有可能。

(三)持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情感认同

在两岸已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局面的基础上,两岸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两岸基层民众之间的接触与互动,注重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深化两岸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扩大两岸各界交流过程中,两岸双方都应本着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宗旨,共同维护、确保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使两岸民众更多、更广、更均衡地从两岸交流合作中受益。通过两岸间持续不断的各界交流合作,可以让两岸同胞理性客观地了解认识对方,消除彼此的隔阂,逐步化解两岸同胞之间的种种误解及偏见乃至敌对心态,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增进“两岸同胞一家人”的情感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在和平发展进程中加快融合,为实现两岸政治对话协商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

(四)积极开展两岸民间、学术界政治对话

2013年大陆对台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近年来,两岸学术界已通过举办论坛、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积极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化解两岸政治分歧议题,寻求破解两岸政治难题的途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开展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增进两岸的了解、化解猜忌、深化互信,也有利于保证和促进两岸关系深入全面地发展,还可以为今后两岸正式政治商谈积累经验、营造社会气氛、创造民意条件。在开展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时,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着力寻求共同点和联结点,对分歧较大的政治议题可暂时搁置,聚焦于探索打开制约瓶颈的办法,对两岸政治关系关键部分进行研究设计。

两岸双方都应最大程度地展现推进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善意,恪守“一个中国”框架的共识,不断累积政治互信,逐步推动政治商谈,积极开创两岸关系新篇章。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肖斌,袁玉红.浅析两岸政治分歧的政治文化因素[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3]江高高.略论两岸政治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8

:A

:1008-9012(2014)04-0060-04

2014-09-23

李芳尚(1971-),福建南安人,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科社、法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台独两岸关系民进党
斥“台独”狂人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台湾“大选”与民进党务实派的演进
日本民进党成立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民进党大腕北京破冰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