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商精神的缺失及山右文化的局限

2014-04-09 20:12相从智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晋商山西精神

相从智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三晋人文

论晋商精神的缺失及山右文化的局限

相从智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晋商精神虽然秉持和践行了儒家伦理文化,然而,还有其主要精神缺失。以“韦伯命题”分析晋商精神的这种缺失,并从山西地域文化和儒家传统文化中探究晋商精神缺失的历史原因,进而从思维方式、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总结经验,可以对晋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晋商精神;山右文化;社会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国兴起了文化建设热潮。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还具有阶级性。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整合,对当代文化进行总结和提升,对其他文化包括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和转化,也就是说主要靠传承、积累、吸收进行创新。因为文化属于形而上的东西,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无处不在,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提高文化自觉应当包括认识文化的这些特点和作用。

文化在一些人身上长期积淀和凝练就可以形成一种精神。从大的方面说,精神是针对物质而言的,从小的方面讲,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聚合。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里讲的精神是指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应当包括理想、信念、意志、价值取向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这些都同文化的作用分不开。

近年来,山西省知识界和经济界对晋商精神研究颇有成效。这些研究旨在要我们当代的企业家及广大群众继承和发扬晋商精神,形成新的时代风尚,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振兴中华民族的新的精神文化。为此,我们应当站在时代和历史的交汇点总结过去、审视现在、筹划未来。不但要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还要明白我们到哪里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应该对过去进行全面的总结,既吸收前人成功的经验,也汲取前人失利的教训,真正做到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以利再战”。正是本着这个思考,本文选择了这样一个论题谈谈对晋商精神的看法。

前期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儒家伦理与晋商精神”。文章对晋商精神概括了四个方面:一是诚信守义,二是勤奋节俭,三是群体共济,四是修齐治平。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明清时代三晋商人怎样从白手起家到资本积累、从事业发展到机制创新、从本身操守到家规号规,论述了晋商秉持和践行儒家伦理的情况,读来令人颇受启发。深感这些精神也是我们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但事后总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这就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韦伯命题”,也即为什么晋商精神没有促成资本主义在山西的生成。

我想这应当是晋商精神的缺失,现在看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晋商虽然“雄居商界五百年,纵横欧亚三万里”,它在士农工商“四民观”中为何始终处于末位?就是说到底没有形成一种新生的社会力量,一直是依附于封建制度之下。二是晋商不乏翘楚,甚至“大贾富一国,中贾富一乡”,为什么有了钱之后就是买地盖房,而没有把它转化为资本去兴办工业,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三是清朝雍正皇帝曾御批“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说明晋商对教育专注倾力不够,而且办学只限于私塾。他们在自己的商号中可以“用乡不用亲”,但在教育上却是“重亲不重乡”。不重视群体教育,不注重资本和科技结合发展生产力,自然就不会推动大的社会变革,这与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规律是相悖的。

明清时代山西一带被称为山右,这是以太行山为轴的划界。晋商精神的缺失,还要从山右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原因。山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所以山右文化也基本上属于儒家文化。除了儒家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外,山西的地理位置和表里山河的地域特点也决定了山右文化的封闭性;山西的地形特点形成的南北通道以及汉与游牧民族的相互融合又决定了山右文化发展的单向性。这些地理文化因素的综合也深深地影响着晋商精神的开放性和革命性。山西地处中原,长期受儒家思想浸润,形成山西人特别严重的正统思想,封建制度成为山西人不能逾越的藩篱。加上明朝时期山西作为边境驻兵的后勤供应地(政府和军队所需一般从地方采买),这就从制度和利益上把山西商人紧紧捆绑在封建王朝身上,形成了官商联盟、官商依赖。山西商人从一开始就缺乏独立兴业和独立人格。至今社会上存在的官商勾结,不能说没有这种影响。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明,几千年来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循环系统。作为封建农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利用“三纲五常”的纲常伦理教育人民、影响社会。“三纲”是制度,“五常”是道德,这种制度文化和道德文化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使人们一直在这种循环封闭的方式中生产、生活而不寻求新的突破。晋商们有了钱先建庭院,发了财光耀祖宗,却不下功夫研究如何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不能不说是受了这种文化的束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山西不少人“发了财先盖房,有了钱娶新娘”,工作中观风头、看来头、追求表面、衣帽取人等等,恐怕都与这种文化传统有关。还有一个历史现象,就是晋商可以长途跋涉穿越沙漠戈壁把生意做到莫斯科,却为什么不东渡重洋与日本、朝鲜、南洋做买卖?这不仅反映出一种行为惯性,而且体现了一种思维心性。因为陆地贸易首先需要的是坚韧,其次才是冒险;而海洋贸易首先需要的是冒险,其次才是坚韧。黄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这个不同正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对比来看,清末全国八大商帮为什么只有浙商和苏商特别是宁波商人转向发展实业,而且以上海为中心开拓出中国近代工业基地,恐怕同他们地处沿海、受海洋文明影响有相当关系。至于教育,不是说晋商不重视教育、不重视人才,而是说晋商在教育理念上有缺失。中国传统教育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是一种做人和做官的教育,而不是成人和成才的教育。过去许多人让子孙读书,基本上定位于“光耀门庭”和“看守门户”两个层次。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开发人的潜质,培养多方面人才,就应有群体教育的模式和人才竞争的机制。“学校培养出来的不一定都能成才,但人才一定是经过学校培养教育的”,“蓬生蔴中,不扶自直”,把孩子放在群体中教育,不但有利于孩子在竞争中成长,而且有助于推动区域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晋商显得自私保守,而徽商做得就比较好,徽商发财后不是办私塾教育子弟,而是办乡学造福乡里。近代徽商的后代不仅不少人转向学界、艺界、政界、军界,而且安徽还出现了不少思想家、政治家。安徽人有一句调侃话:“别看我安徽不咋的,还出了三个总书记。”相比较而言,山西商人经济实力要雄厚得多,但也就是常家出了几个学者,其他方面同安徽、湖南相比则要逊色得多。

纵观山右明清两代晋商的发展,回答晋商精神为什么没有促成资本主义在山西的生成,我认为首先是晋商没有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资本转向实业,转向工业革命。商人只停留于经商这一社会职业,而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新兴阶级,即没有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和新的社会生产力,这是根本的社会原因。其次晋商得益于儒家文化,但也受制于儒家文化。它依附官府,循规蹈矩,不求突破,安之若素,辛苦发家之后,又回到光宗耀祖的封建窠臼。再次是晋商只重贸易不重教育。只重视子弟成才,不重视对社会英才的扶持,没有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靠精英们先知先觉的启蒙来掀起一场思想和社会革命。

通过以上分析,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浩如烟海,信息瞬息万变,面对这种情况,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引领新路。这种思路必须是从实际出发,既符合社会进步规律,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农耕时代用线性思维就可发展,工业社会必须有平面思维、多向思维,今天知识信息时代更得学会立体思维、网络思维。二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由经济社会决定,文化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文化建设应从三个层面去展开:一是制度文化建设;二是规范文化建设;三是道德文化建设。制度是根本,要害在创新;规范是血脉,要害在协调;道德是灵魂,要害在自觉。三是要重视人才培养。社会进步从根本上来说是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但关键时刻必须有精英人才去带动,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离不开精英人才。人才不仅要靠教育培养,还得靠实践磨砺,更离不开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建设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

晋商精神是山西文化建设的一大宝贵资源,这个资源是山西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能当作包袱。要全面地、辩证地对待,要放在山西历史文化条件下去看待,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加以考量,进而寻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滋养。

(责任编辑 王怡敏)

声明:本刊2014年第3期《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与策略》一文系彭寓、王新抄袭吉林大学陈亮同志尚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本刊对此抄袭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并声明该文作废。

本刊一贯重视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反对抄袭、剽窃等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希望投稿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监督。本刊编辑部

G127

:A

:1008-9012(2014)04-0077-03

2014-11-02

相从智(1939-),男,山西临猗人,山西大学原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晋商山西精神
我在山西等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山西叹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