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报道如何克服一般化倾向

2014-04-10 00:06王云峰
记者摇篮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费新闻报道利益

王云峰

如今众多的媒体人士倾向认为,中国今后的媒体竞争,将越来越不是“胆大者胜出”,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势必成为更重要的因素。因此,努力克服报道上的一般化倾向,使报道具有某种深度,便是一切有责任感有作为的新闻从业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这种深度绝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所谓的“深度报道”上,日常报道也应追求有深度。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职业态度:永远追问“问题在哪里”,永远追逐“问题”背后的“问题”。

比如前两年有一则新闻,在北京的一个书市上,几个贫困山区的小学生来摆摊卖茶挣学费,北京市民纷纷解囊。当时的新闻报道普遍选择的角度是爱心,并对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一个普通的记者看这件事情,看到的只是它的感人之处——小学生、贫困、自己挣学费。其实这都是很表面的东西。一名真正有眼光的记者,应该不仅仅看到这一点。通过分析就会发现,有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是,这些小学生怎么来这里?为什么来这里?以他们的智力和阅历,他们不应该知道用这种方法来筹集学费,也不会知道北京有这样一个书市,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民众。是谁告诉他们这个信息的?是什么人知道这样做会吸引普通群众的爱心,是谁让他们这样做的?他们这样做的背后,会不会是有人操纵?如果有,操纵的原因是什么,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什么造成一个好事却不得不用炒作的手段来办到?如果顺着这一脉络去做充分的调查,无论是什么结果,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报道。

我们知道,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绝非唯一的力量推动所致,它应是事件背后诸多利益主体的主观力量,在一个核心利益的吸引和推动下所发生的。做有深度的新闻,就需要探讨,是什么力量因什么利益而将事件推向一个方向,而事件的走向又将给各利益主体带来何种影响,各利益主体又是采取何种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等。

作为读者,大都喜欢看主题新鲜、层面丰富、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能说明问题的报道,不喜欢看主题陈旧、内容空泛、人云亦云、缺乏说服力的所谓新闻。为此,我们记者要善于从自身媒体的特色出发,从一样的新闻资源里看出不一样的内涵,从小细节中挖掘新闻的深度,二度开掘新闻源,从有限的时间成本中形成独家的观点,让“旧闻”变新闻,甚至是“独家新闻”。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新闻报道深度深在哪里:深在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深在不畏艰难,扎实采访的职业精神,深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

也就是说,“深度”离不开“深入”,因为“问题”只能来自记者艰难的采访。“深度”更离不开“深思”,因为要穿透表象深挖新闻价值需要深邃的眼光。

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应当学会用多种思维模式思考。如果一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必另辟新径,是很难透过“一般”看到“特殊”,并从“特殊”中发现新闻价值的。事实上,思维方式有许多种,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平面思维与立体思维、动态思维与关联思维。只有让这些思维关系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多次交替使用,才能有效地完成整个创新过程。

有位知名媒体人曾说过,新闻深度最稀缺的不是时效,而是“独家问题”。记者,尤其是纸媒记者,面对新闻事件更要勤于思考,心中带着问题,不同的问题,找最有能力回答的人回答。在采访之前,还应当分析选题,做好采访的准备,即列出需要采访的人和他们合适回答的问题。此外,记者对受众的信息和竞争者的信息也要密切掌握。

想活得更好,报纸可以不跟别人比“嘴快”,但必须想得更深,只要抢先说出“新问题”,就能制造热点。提高舆论引导力,是党报必须承担的主功能。增加新闻报道深度,引导公众理性认知社会热点、重点、难点,正是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学费新闻报道利益
我的兴趣班学费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利益链与新垄断
大学学费“涨声”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