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西部民间婚俗的宗法制特点

2014-04-10 04:56王晓哲
史志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婚俗宗族男方

王晓哲

关中西部民间婚俗的宗法制特点

王晓哲

关中西部民间婚俗中沿用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传统的“六礼”仪式,喜庆热烈的婚俗既表达了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求和向往,更有对封建宗法文化的保留和尊崇。严格分明的程序礼仪,长幼有序的尊卑秩序都蕴含着尊崇血缘宗法关系的特点。考察关中西部民间婚俗的宗法制特点,对于剖析家庭组织的发展流变,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婚俗 六礼 宗法

关中西部因地域和历史因素,遗存着丰富浓郁的传统民俗。同很多古代概念一样,关中西部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地理概念。“关中西部俗称西府,与以渭南为代表的东府相对,现属宝鸡市所辖区域,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狭长而肥沃的地形特点和辉煌沧桑的文化积淀,使关中西部成为极具鲜明特色的文化符码。”[1](P20)从地域来说,关中西部是指陕西渭南以西的广大地方,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竺可桢《天道与人文》中说:“世界古代文化的摇篮统在和邻国隔绝的地方。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的四周,固然是沙漠;就是我国的渭河流域、西北两方也是半沙漠地带,且南面有秦岭、东面有函谷关,所谓四塞之国。在这样区域里,才能孕育一个灿烂的文化。”[2](P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提供了安定的生活条件,涵养了关中西部民众传统保守和悠游常乐的心理特征,也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较为纯正地保存。从历史角度看,关中西部是周文化的发源地,是周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成型之地。《诗经·绵》中记载了周人在陕西关中西部建邦立国的情形:“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3](P402)

周代社会实行宗法制。所谓“宗法”,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尊崇共同祖先的基础上维系并强调亲情关系,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关系,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宗族成员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简言之,就是要尊祖孝老,按照血缘关系明确成员尊卑长幼关系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对明确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周代的宗法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治国理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两千多年来维系封建社会关系的潜在大网,也是解开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关键密钥。

传统文化中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婚礼属于嘉礼中的婚冠礼,婚姻礼俗是民俗中最为热烈喜庆的种类,它集中了人类社会最为欣喜和向往的情绪,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生活的风貌,浓缩了丰富的地域和历史文化信息。《礼记·昏义》:“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婚)礼者,礼之本也。”[4](P1052)其中指出,“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六种仪式,而“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论述更是指明了婚姻的重要作用,即尊奉以宗庙为代表的宗族家法,维系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组织。关中西部民间婚俗中仍然较多保留了“六礼”的成分,喜庆热烈的婚礼仪式既表达了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求和向往,更有对封建宗法文化的保留和尊崇。关中西部民间婚俗中“六礼”依次如下:

1.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俗称“说媒”“提亲”。男女两家提亲的前期,首先要注意避开血缘关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的底线。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然则商人六世以后,或可通婚,而同姓不婚之制,实自周始。”[5](P474)周代同姓不婚的原因一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二是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通过婚姻关系可以争取到外宗势力的支持。关中西部民间沿袭了这一传统,以民俗的形势固化于社会组织中。《礼记·郊特牲》:“夫婚礼,万世之始也,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既要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又要维持自身的尊严,便需要中间人从中调停,便产生了媒人这个职业角色。同姓不婚、无媒不交反映了不同的宗族家庭在交流过程中的碰撞和融合。通过婚姻,可以实现由小宗到大宗的转变,提高宗族的地位和影响力。

2.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清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清代以后称“请八字”(年、月、日、时辰所属的干支),父母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写于红帖子上,称“庚帖”。男方根据女方庚帖再请“相师”(相当于阴阳先生)推算两人属相是否相合。如果可以合婚,男方就将庚帖压在祖先牌位的香炉底下,三天后家中无失物、口角、打碎家具等不吉的事情,男方即传话给女方家中进行相亲。

如果说第一礼“纳采”主要是男方家族对女方家族的了解,那么第二礼“问名”则是具体落实到了女子本人身上。通过问名了解掌握女子本人的基本情况,例如班辈(班者,分也,班辈即辈分)、年龄等,就为女子是否适合男子提供了依据。总体依据是,班辈不能混乱,男子年龄要大于女子,这样就符合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观念,为夫为妻纲的家庭秩序制造了前提条件。

3.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和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委派族人带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纳彩和问名阶段中的活动主要由媒人完成,男方家并未见过女子,只有到了纳吉时候,男方才委派宗族中年长妇人去查看女子,双方择吉日正面接触相亲,关中西部民间俗称“相面”,男方称“看媳妇”,如果中意,便当场给女子“搭红”(搭上绸缎等红布),说明名花已有主,再将所带的五色礼(五种不同颜色礼品)及首饰、衣物等交给女方。《礼记·坊记》:“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

古时只能男方看女方,女方不能看男方,解放后男女平等,女方也要择日组织宗族和亲戚去看男方家,俗称“看屋里”,目的在于了解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另外还有男方的宗族情况。人数众多、宗族势力庞大的家庭自然在村中占有优势,是女方选亲的重要砝码。

4.纳征,指男方给女方家送聘礼。“征”即“成”的意思,关中西部民间叫“下彩”(即送彩礼)。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纳征的数额也不等。女方设宴,召集宗族和亲友参加,有让宗族和亲友共同作证的含义。如果女方同意,在接受男方彩礼的同时会给新婿送上作为交换的礼品、新衣等,正式订立婚约。经过这个严肃庄重的仪式,双方父母才能确定成为“亲家”,后面才能商量结婚,男女双方才可以去领结婚证。女方宗族亲友的见证是对新夫妻关系的确认,也是对男方宗族的甄选和认可。

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古时迷信,认为每处都有鬼神统治,民间凡有婚丧嫁娶破土动工之类大事必要烧香敬拜经得鬼神同意,否则会怪罪于人,使事件多有不顺。关中西部民间也认为“相师”掐算的日子刚好是鬼神出门在外的时候,确保鬼神不会从中作祟。男方通过相士卜问神灵初步确定娶亲吉日,即派人告之女家议定婚期。男方再请阴阳先生开具婚单,婚单规定了婚礼当天所有活动的时间安排。

婚礼前几天男女双方都要展开大量准备工作,最关键的工作其实是“请劳客”。过事人家一定要把本宗族中全部户族邀请到家中,端上“烧酒盘子”(酒菜)招待本宗族人,一是介绍说明婚姻情况,二是希望宗族门人帮助完成婚事。这项工作中最忌讳的就是漏请本宗族的人,那会引起家族纠纷。因为漏请的原因可能是粗疏大意,也可能是因关系不和,但都说明了主家对族人的不敬,会遭到严重耻笑。儒家推崇仁爱思想,仁爱思想的普及存在由己及人的次序性,即先对自家人仁爱,再推广到村、乡,所谓里仁为美。反之,如果连自家人(本宗族)关系都处理不当,何谈兼济天下,这就从宗法本位上否定了一个人,浓厚的宗族团结观念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被邀请到的“本家人”(本宗族)会感受意识到自己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大家族”思想得以凸显,自会积极主动来帮忙。族中辈分高、办事公平麻利的族人会被推选为“执事”,就是婚礼活动的总指挥,负责协调安排婚礼过程所有事务,其他宗族人就叫“劳客”。只要请齐了“劳客”,其实接下来主家就不需要太费劲了,因为这时候“宗族”会发挥巨大的大家庭优势:“执事”会按主家意图安排好族人分工,包括迎娶队伍、搭建棚舍、收礼迎客、借用家具、锅灶帮厨等,第二天宗族中人都会准时前来完成相关事务。宗族,在此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旧时生活艰辛,为了准备饭菜,家族众人忙乱不堪,所以婚事又叫“乱事”。向村人借锅碗瓢盆、案板菜刀、炉子煤块,甚至“胡基”(人工踩踏成的土坯),再在大院中用“胡基”垒成简易灶台,支起大锅,准备几百人的大宴。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婚事所用席棚、锅架等都是钢铁焊接成的,结实又便于拆卸组装,锅碗瓢盆等厨具全部租赁,村中手脚麻利长相俊俏的媳妇们组成专职的“服务队”,专门承接门里门外的后厨和接待工作,大大减轻了负担。但本宗族人的协助现在仍然是少不了的,浓厚的家情和温情是弥漫于婚礼过程的主旋律。

6.亲迎,即新郎赴女方迎娶。男方俗称“娶媳妇”,关中西部女方称“起发女子”,就是举行正式婚礼了。婚礼当日,亲戚朋友悉数来贺,热闹非凡。男女双方的宗族一大清早都要接待来宾、发烟倒水、端饭倒水,迎来送往。

迎亲时分到后,新郎由宗族中平辈的年长夫妇带领,和宗族亲友组成迎亲队伍出发。行至路口和女方家门都要鸣炮,古时迷信,认为路口、村口等处容易出现妖魔鬼怪,鸣炮是为了惊吓妖魔鬼怪,让其避路。到了女方家后,女方设宴招待男方迎亲队伍。男方客人礼节性地简单用饭,再捧上前几日女方索要的礼品,女方笑纳,招呼亲友抬嫁妆上车。与此同时,新郎要攻克几道难关:推门、背媳妇、上轿(车)等,每道难关都有女方亲友特别的“刁难”。新郎只好陪笑多发红包,在受尽戏弄散尽红包后才能背新娘出门。女方故意刁难的过程显示了新娘地位的尊贵,是让新郎记住“娶之不易”,从而珍惜善待新娘,这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是对新郎极为必要的思想教育。

古时迎亲,富贵人家的女儿要坐轿,表示新娘是很受尊重的“抬”进门的。新娘送上车的时候,要换下鞋子交由家人带回,表示不粘走娘家的土,不能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风水。新娘另穿新鞋登上婚车。新鞋都是红色,喜庆热烈。关中西部民间认为红色有镇魔避邪的作用,所以婚事上多用红布红纸红衣。返回路上由族人负责沿路播撒红纸片,特别是在叉路口这类鬼神出没之地还要鸣放鞭炮,一者给路神、树神和其他路过的各路神仙买路钱,二者对此处鬼魅邪怪恩威并施,以保证新人能平安进入夫家。路口、树上都张贴着写有囍字的喜帖,起着标识引路作用。路边的碌碡、碾盘等石物用红纸遮盖,是在防“白虎”。

迎亲轿车到家,鞭炮齐鸣,男方用最热烈的仪式欢迎来宾。新郎宗族门人都要出门手捧烟糖迎接新娘和女方来宾,给“压轿门”(也叫押前门,和新娘坐在一起在前开路的小孩)和“戴钥匙”(掌管嫁奁箱钥匙)的小男孩发红包才能抬下嫁妆,这些小男孩都是新娘亲友中最亲近者,寄寓新娘以后也生男丁。新娘也要了“下轿钱”才肯下轿,在送女客和接女客的搀护下庄重进门。进大门时,新郎执一顶端插有馒头的擀面杖将新娘的盖头揭开,这一动作含有生殖崇拜的内蕴。族人手端盛有草节、铜钱等物的升子(小斗)连向新娘身上撒,俗称“打草”。大门两边放几捆“谷草”(粟的秸秆),等新郎新娘一进门就把“谷草”扔上大门房顶。

女方来宾进入摆放宴席的席棚,女方族人中的“执事”安排主次位置招呼来宾落座。与此同时,新郎新娘进新房后按方位落座,在盛放“葱”(寓意聪明)的脸盆中洗手,合卺,新娘要“上头”(也叫“开脸”),即洗脸妆扮,并改扎角发式为收发盘于脑后的发髻,称“纂纂”,即表示今后已为人妻。一位长者会为他们“摇核桃”,在木盒子里装上核桃围绕二人摇动,希望夫妻像核桃一样多子多福。女方也要给男方“占炕”(坐在炕角)的小孩发红包。在简单的梳洗打扮后,新郎新娘再去席棚参加结婚仪式,女客们挂放门帘嫁妆等物。

婚礼议程主要为宣读结婚证书、介绍人讲话、双方来宾讲话、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等,司仪摇唇鼓舌,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夸赞新郎新娘之才貌,叙说两家门庭之般配等等,结婚仪式结束后,来宾开席就餐。

结婚宴席中,女方亲友和宗族为上宾,由娘家“执事”安席(安置席位),宴席的位置,有严格的上下尊卑之分。第一席第一位肯定是媒人,无论其年龄大小,因为他是这次天作之合最大的功臣。女方亲族中又以舅家为尊,通常是媒人和新娘舅家人并坐,然后依次类推,先按班(班,分也)辈,再按年龄,分别落座。待女方全部落座后,男方执事才能安排男方来宾入席,也是先按班辈,再按年龄排座次。宴席中的酒菜,上席不动,下席人是不能动的。上席人不离席,下席人不能提前走。关中西部结婚当日,早饭是历史久远颇负盛名的臊子面,午饭是丰盛的宴席。古时中午一般是“八大碗”,即八大碗白萝卜炖肉块,现在一般是摆“十三花”,就是十三样酒菜。在酒席上,一个重要的过程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互相介绍宗族亲友,让新人互相了解宗族和亲友,明确自己在新家庭的位置。新人第一次尊称长辈要诚恳大方,如果偶尔出错,宴席中的任何一位都可以拒绝纠正,在笑闹中指导两位新人弄清称呼,辨明辈次。《礼记·乡饮酒义》:“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宴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

古礼中,新婚三天以内男女两家都不息灯火。《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不过“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在民间已明显变化了,尤其在关中西部一带,娶妇人家特别热闹喜庆,同村大人小孩三天以内都可以来闹洞房,民俗谓之“三天不分大小”。

六礼告成,意味着一个新家庭的生成和宗族力量的壮大。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决定婚姻的主体,媒人是穿针引线的关键。《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尊敬父母,尊重媒人,就是尊重家庭关系的缔造者。由婚姻关系继而衍生出“夫妇、父子、兄弟”等家庭伦理关系。关中西部喜庆热烈的婚俗中,时时渗透着封建宗法制文化的成分。严格分明的程序礼仪,长幼有序的尊卑秩序都蕴含着尊崇血缘宗法关系的特点。考察关中西部民间婚俗的宗法制特点,对于剖析家庭组织的发展流变,摒弃封建文化中的不利成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1]仵军智,赵德利.关中西部乡村春节习俗嬗变的文化心理透视[J].科学·经济·社会,2010,(4).

[2]竺可桢.天道与人文[M].北京出版社,2005.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王国维.殷周制度论[A].观堂集林(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王晓哲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讲师 硕士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婚俗宗族男方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自制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