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独立学院“原理”课教学质量的三维思考

2014-04-10 04:56陈彩利
史志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彩利

对提升独立学院“原理”课教学质量的三维思考

陈彩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也是奠定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性课程。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监管、课程吸引力下降等诸多问题,高校要通过对教师加强聘任管理、教师要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有针对性的深度科研、学生则要配合教师“生本”化的多元化教学法,做到三力合一,才能比较有效地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独立学院 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必修课。“原理”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它把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融合在一起,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其地位而言,该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关键性课程,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然而,据笔者对省内独立学院,特别是所在独立学院师资和教师授课过程的考察,发现“原理”课教学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师资队伍不稳定,存在结构性短缺;教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少有效的监管;教师教学态度各异,总体教学效果欠佳;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性差,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等。本文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全面提升独立学院“原理”课的教学质量。

一、高校之维——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多元化监管

1.对外聘教师严把质量关,改变人情式的教师聘任。

长期以来,由于制度的原因,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母体高校的依赖性很强,在师资的构成上,独立学院也体现出与一般高校不同的特点,即大部分教师通过校外聘请,只有一小部分是自聘教师。通常情况下,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母体高校的支持,外聘教师多来自母体学校教师,特别是有一定职务和社会声望的教师。因此,我们发现,部分独立学院对外聘教师的选用并不必然是从教师自身的资格和能力出发,而是具有了送人情、拉关系的意味。这样的聘用方式,存在一定的后患,聘任后难以解聘和有力监管。而且,因为有职务和社会声望,这种领导型的教师,又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独立学院相关学科的发展。当这种影响表现为负影响时,学院就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要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就要对外聘教师严把质量关,杜绝人情聘任和关系聘任。

2.实行外聘优秀教师长期聘任制,自聘教师自然淘汰制。

在教师的管理方面,要有长远眼光和长效机制,因此,就要形成有利于独立学院发展的外聘教师长期聘任制和自聘教师自然淘汰制。一方面,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管理和督导考察,发现一批教学精英,建立优秀外聘教师人才库,做到聘任上优先考虑,并保证适时使用;另一方面,实现自聘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要有计划地招聘新教师,并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不合格教师在聘任期满后坚决解聘,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有步骤地推进“青蓝工程”,打造自有的教师团队。

独立学院在教师的聘用上,要改“输血”为“造血”,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校外教师聘任成本,更是为了学院的长远发展。我们看到:一方面,部分独立学院在校外教师聘任上投资巨大,效果却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学院对自聘教师不够重视,关心不足,导致自聘教师因发展空间狭小、待遇微薄,对学院缺乏归属感,人员流动性很大。这一现象的改变,需要独立学院重视自聘教师的培养,为他们的发展多做考虑,增加投入,在质量提高、队伍稳定上下功夫。如质量上实行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全面提高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使自有教师数量比率和使用比例逐年提升,师资结构趋于优化。

二、教师之维——全面提升自身的观念与理论素养

1.身份和作用相统一:充分认识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

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1]独立学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教师的责任和社会作用,特别是“原理”课教师,无论在道德素质还是政治素养上都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强化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到的相关知识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相关联,并受益终身。

2.教学和科研相统一: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目前,国内许多独立学院的定位是教学型大学,不少独立学院普遍不重视科研,对教师科研也不作硬性规定,这种做法是不利和有害的。知识要有说服力,就要有深度有广度,有学术底蕴,这样才能为学生所信服。马卡连柯指出:“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事实上,正因为不少“原理”课教师只管教书,不开展科研,再加上不关心时政,致使课堂教学思路混乱、语言枯燥、知识点讲析不透,学生反应很冷淡,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原理”课教师应在教学之余,加强和教材相关的科研,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理论动态,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特有路径,并应用于教学,效果将会有大的改观。

3.知识和信念相统一:言传身教强化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

高校“原理”课的教育目标是要帮助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而知识教育只能帮助大学生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但却不能等同于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所以说,要想大学生能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必须要进行正确的信仰引导,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让‘原理’课教学真正回归到信仰教育。”[2]应该承认,高校“原理”课教师中,并非所有教师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并不认可共产主义的观点,这本身就违背了该课程的教学初衷。如果因主观原因,教师把自身的错误观念有意无意地以一定方式传输给学生,课程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原理”课教师更应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世界和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共产主义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使马克思主义深邃的理论知识和教师本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相统一。唯有如此,教师的思想观点才会内化为学生的深刻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学生之维——精心打造“生本”化的教法学法

1.把握教材重难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原理’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首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科学性的同时也要观照学生需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困惑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体现时代性。”[3]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之二本高校总体上偏弱。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教学更应依据其特点,在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要求教师十分清楚“原理”课各章节的内容要点,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巧妙地把教材内容由厚变薄;还要在教授内容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如第一章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点,事实上在学界仍存在很大分歧,倒不如搁置争议,在存疑中忽略,反而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教材第七章的学习上,尽管这章关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但在教学处理上,可不作讲解,只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使学生切实参与到相关理论支撑点的证据证明上去,会收到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

2.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在《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4]“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针对独立学院三本学生这一特定的“材”,需要教师在“教”中采用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除了采用丰富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有声的教学资料、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方式外,还应在学生学习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如专题讨论法、互动式学习法、实例分析法、参与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使教学内容和表述语言通俗易懂,走向生活化。“一定要凸显“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的取向,消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神秘感、疏离感,使得“原理”课的内容成为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成为他们离不开的人生指南[5]。以实例分析法为例:知识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学习,可采用成语“拔苗助长”作为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知识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和作用,则可以“生日蛋糕”制作过程为实例,使学生在分析中理解——劳动者把原材料变成生日蛋糕的这一劳动是可观察到的劳动,即为“具体劳动”;劳动者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不可观察并不可有效测量,即为“抽象劳动”,进而分析具体劳动在制作生日蛋糕过程中创造了有别于蛋糕原料的新的使用价值,而当蛋糕以高出原料的价格售出时,高出的价格正是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通过引导学生如此分析,相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实践教学是国家教育部的明文规定。的确,“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深刻领悟理论、培养学以致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平台。”[6]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不应是走过场,相反,要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使学生通过更多形式参与课内外实践。课内实践如“读原著评原著”,让学生走上讲台,谈体会说感悟,使理论由著作走向现实;“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发展”,使学生多方搜集资料,讨论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境遇。课外实践如“实践与创业”调查,使学生开展创业成功人士走访活动,理解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人类”调查,通过省内环境调查,使学生对贵州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把握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认识。

综上,独立学院“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把学校的管、教师的研、学生的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效的合力,这样,独立学院“原理”课教学才能走出低谷,走进学生心灵,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出路。

[1]列宁.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139.

[2]吴兴华.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55.

[3]李文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77.

[4](美)巴班斯基.吴文侃译.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赵卯生.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具备的几个必要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77.

[6]卢萍.开放式教学: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应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66.

陈彩利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讲师 哲学硕士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学院掠影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