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2014-04-10 17:01陈国宏
关键词:建构主义人力资源管理

陈国宏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陈国宏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应该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学习、积累和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协作交流性和意义建构性。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实践,要与之相契合。

建构主义;人力资源;实践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应该加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学习、积累和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特色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探索和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法。在教师设定的一定情境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开展发现和探索活动,逐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教学不但注重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相互交流和作用,而且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思想。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协作交流性和意义建构性。

(一)情境性

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中,学习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建构。正如Brusser所指出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和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好教学的对话导向,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师生双方开展交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好奇。”学生作为知识获取的个体,要在一定的情景下,对获得的有效信息进行利用,并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来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分析,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教学情境的设计,即如何设计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活动内容。

(二)协作交流性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协作交流贯穿于整个活动。在对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评价,以致最终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协作交流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开展的指导与被指导,明确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老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流协作中开展探索,并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学生们的背景和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必定也不同,这些差异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其次,学生自我的协商交流,选择方向和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学生本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作为知识建构的生长点,学生在自我分析和比较中,生成新的知识。最后,学生之间的协商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和分析,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为小组整体共享,促进交流和学习。协作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三)意义建构性

意义建构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也是建构主义教学追求的根本。意义建构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传统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方法,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要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包括结构性的和非结构性的信息,主动性地开展选择,对新的知识进行编码和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过程。

意义建构更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者。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此,教学是从如何设计利于学生知识建构下的情境开始,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通过建构作用,将学生的知识不断地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问题与分析

(一)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队伍的薄弱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队伍是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必要基础,直接关系专业教学的水平。

在师资的学历和专业结构上,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虽然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历,硕士、博士毕业生很多,但是真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科班毕业的几乎很少,大部分是从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比如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心理学和经济学等专业。

在师资队伍的来源上,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来源,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其它学校毕业生应聘到该学校任教,从其它学校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任教,部分社会人士从各行各业转到学校任教。这些人员共同组成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基本是以学术型为主,真正有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或者相关专业实践知识积累的教师很少。

这样的师资队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明显力量薄弱。

(二)教材理论过多

目前,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应用的教材侧重于理论。大部分教材都是由在校的教师或者研究机构的学者编写,内容大同小异,质量参差不齐。编写教材目的:一方面是用于教学研究所需;另一方面是为了评定职称、晋级所需。

编写者对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认识不足,编写的教材体系往往是以理论为主,理论体系趋于“雷同”,系统性和整合性不足;教材交叉严重,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重复,划分不尽合理;有些教材西方化严重,很多是结合国外MBA的教材;有些是传统型的教材,与企业当前的管理实践结合很少,案例明显不足,并且案例往往是缺乏时效性,甚至是“过时”很多。

这样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兴趣不足,很多东西自己看看书即可,期末“突击”几天,考试就可以过关。

(三)教学实践不足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本身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往往侧重于自己熟悉的或者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知识点开展教学,影响学生对整个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缺乏完整性。同时,课堂教学还是以填鸭式为主,互动较少。很多学校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是实际也只是教材的电子版,没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虽然设置有实践课的学时,但是很多学校往往是播放一些视频、做做简单的模拟实习,或者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一下,走“过场”的多,学生也不重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另外,由于经费紧张的原因,高校设置实训室的很少。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设施和应用软件等,只能学到一些书本知识。

最后,目前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基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地增加了案例教学比重。但是,这种引进的西方MBA案例教学的方法对于本科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值得商榷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开展的,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对案例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开展的讨论能够深入,学习才有收获。而这些对于本科生是不具备的,即使是讨论也只是肤浅的,更谈不上深入的学习和创新。

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建构主义教学特色是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协作交流性和意义建构性。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实践,就要与之相契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在高校的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专业师资的建设应该有长远的规划。组建学历、职称和来源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学历;职称结构要分布合理,由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组成;有来自本校的毕业生,其他学校的毕业生,特别要有来自企业转型的教师,或者由一些企业高级管理者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或者指导活动。

这样,教师队伍由学术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共同组成。学术型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理论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同时,学校应该建立机制,鼓励和支持学术型教师适当地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实践型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经验,设计好教学的对话导向,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师生双方开展交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好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经常参加国内外最新的管理培训,与高校的教学人员之间要定期开展交流,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同时,高校的教学人员也应该时刻掌握国际和国内教学方面的新变化、新情况,既保持自身优势,又博采校外之长,提高教学工作效率。这必将促进师资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建构高品质教材

情境性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教学内容。为此,要规范教材选定流程,建立评价体系,坚持选优、用优的原则。在教材的编写上,应由具备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共同制定。教材要形成体系,由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和把关,避免交叉重复。教材内容的定位要与企业实际密切结合。特别是在案例的选取上,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并具有时效性。教材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从单一书本到提供课外辅导、课后测试评估、录音和视频材料、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一系列的“立体化教材”。

具有一定品质的系列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图式,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各种情景下,如何去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三)强化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探索和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法。在教师设定的一定情境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开展发现和探索活动,逐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丰富知识图式,促进知识同化和顺应建构。教学中,创设情境模拟,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开展分析研讨,使学生充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适当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

教学组织中,可以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工明确,为学生智慧的碰撞和激发营造良好氛围。开发和共建一些可以真正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事业单位,并为实习学生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开展具有现实情境的岗位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实施编码和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考核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理论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的考试、作业和论文等方式进行,避免单一期末试卷的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方面的考核要采取实践操作、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企业岗位实习等方式进行,并且合理分配考核中理论和实践的比重。

五、结语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需要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认为应该加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学习、积累和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思想。

[1]Demirci C.Constructing a philosophy:prospective teachers’opinionsabout constructivism[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9):35-48.

[2]奚昕.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3):57-62.

[3]秦昕,沈佳.人力资源课管理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27-229.

[4]秦红霞.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人力资源双语教学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113-116.

[5]王馨晨,荆炜,党建宁.就业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思考[J].兰州学刊,2013(8):204-208.

[6]韦慧民,潘清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J].黄岗师范学院学报,2012(2):138-140.

G642

A

1674-5450(2014)01-0077-03

2013-10-20

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

陈国宏,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 李 菁】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