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教育社会论初探(下)

2014-04-10 17:29吴洪成黄利芬
关键词:梁漱溟经济学校

吴洪成,黄利芬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梁漱溟教育社会论初探(下)

吴洪成,黄利芬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梁漱溟主张教育救国。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并贯穿在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是社会组织构造的崩溃,基于此,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回归“理性”,即借助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梁漱溟不断地探索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步形成了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教育理念,渗透有终身教育的思想。

梁漱溟;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社会教育

2.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合流

乡村建设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教育上探寻方法,而教育者要探求社会的发展方向又不得不回归到中国有形的根——乡村里去。这样一来,教育与乡村建设就结合在了一起,而它的结合点便是中国的社会问题:

让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合流的是中国社会问题。申言之,让教育往乡村里跑的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让地方自治往教育上跑的也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大家都是被社会问题所拘管。再者大家是中国人,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在社会上作一件事,不往前作则已,要往前作,必有一种方向或路线的探求,有此探求,则不容不归到乡村,办教育的往前进,天然的要转到农村,我们正面解决社会问题的乡村建设者,由于方法的探求,也一定要归到教育。邹平的乡村建设,从前以“乡农学校”作推进的机关,现在我们下层的乡村组织,为“村学”、“乡学”。大家一听就可知道是一种教育机关。总之,我们为方法的探求不得不归到教育,教育家为方向的探求不能不归到乡村建设,宜乎有此合流也。[1]431

可见,乡村建设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方向,教育为乡村建设的方法路径,唯有将教育与乡村建设结合在一起,才能求得社会问题的解决。因此,教育与乡村建设因社会问题而结合,又同为社会服务。

三、教育与社会各要素

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多而杂的,但在诸多要素中,政治、经济、文化是最根本的三大要素,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必从这三大要素入手。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对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又有一定的反作用。梁漱溟对教育与社会各要素间关系的论述便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大方面着手的。

(一)教育与政治

1.政治影响教育的偏向

政治的安定与否会对教育造成特定的影响,这是不置可否的。比如战乱、匪患年代教育是进行民族自救自卫的手段,而且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教育事业顺利开展也是不大可能的。梁漱溟看到了这一点,并把视角扩大到了教育的目标层面,他认为和平年代里教育应更多的考虑个人,为个人的成长服务。因为平稳的社会里问题是少的,可以多给机会于个人来让他

完成自己、创造自己。但在动荡的社会局势下,则应该多站在社会的立场从事教育活动,以培养个人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新社会环境的生活能力。针对当时社会问题严重的政治环境,事实上应多考虑社会的立场,好让个人能应付问题,解决问题。授予生活必须的教育就是从社会立场出发,以培养个人参与社会、改进社会的生活能力。

2.政府对教育的态度

在梁漱溟看来,政府不应该包揽所有教育的工作及事项,所应做的仅仅是间接地给教育以种种的方便,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行政应与教育沟通合作,互相为用——以行政的力量辅助教育,以教育的影响推行政令。对此,他继续阐述道:“比如治安问题是行政方面的事情,可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教育去养成农民的自卫力量。所以行政问题需要教育来辅助其力量,教育上许多的事情也要行政来帮助。比如我们要训练民众,没有行政的力量帮助,便不能顺利的去进行。”[9]971到此,他将政府对教育的态度就明确了下来,即政府要与教育互为助力,保证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作为政府工作的回馈或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教育可以作为推行政令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二)教育与经济

1.教育与经济建设同为社会进步的力量

新社会的建设或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和经济建设这两大力量。教育在于教养个体,使之具有参与新社会并从而改进新社会的生活与工作能力,经济建设则为社会进步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也是改善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与此同时,教育与经济教育两者本身又密不可分:

而新社会之机构初未有若何历史的孕育,遂致青黄不接,要想完成新社会的建设,自然先求社会的进步;而社会进步,则有赖经济建设……然此推进整个社会向前进步的工作,表面上是经济建设为主,骨子里无在不是社会教育工夫。建设、教育二者,不能分开。新社会之所以为新社会,要紧的还是在人上,在社会关系上;不过人的提高、关系的合理离不开经济条件就是了。从人一面说,就是教育;从物一面说就是建设。物待人兴,建设必寓于教育。[10]471-472

经济是社会的重要部门,是诸项社会其他事业的基础,它深刻反映了生产力诸要素的水平及生产关系的协调状况。教育是保障经济高效、合理的条件或因素之一;同时,它又作用于其他领域部门,与经济形成合力,构筑社会的结构并推动其进步。梁漱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是充分、全面的,具有系统功能观的寓意。

2.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在考察了其他乡村教育家晏阳初在河北定县、黄炎培在江苏徐公桥的乡村改进运动后,梁漱溟发现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实验对乡村经济作用力较弱的问题,并力图有所纠正。“产业不能开发,则其他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贫的问题不解决,则陋的问题不得解决。换言之,产业发达,文化始能增进;若单从教育上文化上作工夫,都不免枉用心力。”[11]878这里的产业开发、贫穷问题的解决都是经济问题,经济发展即产业发达,经济进步则贫的问题才能摆脱,由此,“陋”即文化问题才能得以转变,脱离经济谈教育文化无疑是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可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能力(生产力)息息相关,一方面以经济基础、物质条件作为条件或依托;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以培养人才、传播科技、改良品种、提升生产工具及其它要素的技术含量,从而拉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基于此,梁漱溟指出,教育的设计规划不能单以教育为出发点,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因为这不仅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还有钱如何分配的问题。教育的受重视程度,重要的依据是经济投入数量及方式,而要获得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其自身的社会经济价值发挥能力无疑是先决的条件。这也正是教育的经济性或生产性的深刻表征。

(三)教育与文化

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是社会构造的崩溃,以此出发,中国问题的解决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而文化即为这个新的社会构造的骨干。他接着提出中国问题的解决必取径于教育,这样一来,新社会构造的建立或曰新文化的创造就落在了教育上。但是他又指出,教育的文化功能是随社会环境而变化的。在平时,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延续文化;而在社会改造期则是创造文化、改造文化。对此,文章在“教育的社会功能”部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赘述。不过,我们需要明确梁漱溟对文化的定义,因为这里所谓的改造、创造文化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单纯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他的文化是个很广义的概念,囊括一切,并被他自己称为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文化被具体化了。因此,在谈及教育与政治、经济的交互关系时实则也在谈论教育

与文化的关系。“我以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文化本亦可概括政治经济在内。”[12]211在这种情况下,他将文化和教育混同来看,使得社会子系统构造内容转化成了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其实,这种推导并非偷换概念,而是一种从大教育观或社会文化学视野的理解与诠释,尤其在人类学维度下的教育喻义中有更大的合理性。

在梁漱溟看来,政治、经济、教育三者应该是相连环的,“得其一亦得其余,一项不得则全没有份。”[13]606因为“所谓乡村建设,事项虽多,要可类归为三大方面:经济一面,政治一面,教育或文化一面。虽分三面,实际不出乡村生活的一回事;”由于三大方面都不离乡村生活,所以建设无论从何方入手,都可使其他两面得以发展。“例如从政治方面入手,先组成乡村自治体;由此自治体去办教育,去谋经济上一切改进,亦未尝不很顺的。或从教育入手,由教育去促成政治组织,去指导农业改良等经济一面的事,亦可以行。”[5]227到此,政治、经济与教育三者便在相互作用中都得到了发展。又因为中国问题复杂严重,所以,必须在了解全盘关系的基础上把握问题的轻重缓急,从要紧问题着手解决,“譬如金融紧迫亦许问题在产业衰落,工业建设亦许从农业开端,发达教育要于经济上求,经济复兴必先解决政治问题……”[10]165-166所以,政治、经济、教育的这种互相依托关系,决定了三者必须合一而不相离。基于此,我们一定要把政治、经济、教育这三者融合起来进行社会建设。

但怎样才算政治、经济、教育三者的真合一呢,梁漱溟这样表述道:将来的政治大概其主要内容就是经济和教育了,所谓国家,一面是经济的团体,一面也就是教育的团体。本来人生亦只有经济和教育两桩事;经济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向上发展。所谓政治,在这里不过表见个人意志和团体意志的那些事。可是意志的内容是什么呢?还不外经济和教育罢了。到经济生活安排得很好的时候,无处不含有教育意义在内,也即无处不是教育。通统是经济,也通统是教育。“政治、经济、教育三者合一”,到此乃真合一了;人类生活亦才正常合理化了[10]564。可见,三者合一的时候便是新社会建成的时候,也是人类生活正常合理的时候。按照梁漱溟的上述社会因素子概念的客串性理解,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教育已解决了文化失调问题,社会建构内容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形成了合理互动相补、彼此协调促进的优化或良性循环关系。

四、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

“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主张的提出,是梁漱溟综合分析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自的优劣后概括出旨在平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种策略途径。他的这一主张受到了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及“做中学”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对陶行知创办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参观更是加促了他这一口号的提出并令之付诸实践。他参观完晓庄师范学校后,对其办学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观大加赞赏,认为它“很合我们意思”,晓庄的教育目标体现了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融合。

而在他看来真教育即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于此,一以见今日学校教育之不完不妥;一以见今日社会教育亦为一时的措施:两者各不足为准理当事的真教育。真教育行且见其两者之融和归一”。[4]395

鉴于学校教育的弊端,他提出了学校社会化的主张,认为只有亲身经验的才是真知识,而学校里大多是假知识、死知识,以致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基于此“学校须力求社会化”。相比而言,社会自然教育使人贴近社会,它的这一长处正好是学校教育的短处。学校社会化就是谋求学校教育与社会自然教育的平衡,而这在教育上甚为重要。学校社会化的作用在于:“如此,不会有死板无用的知识学问,举凡所学得的知识都是社会所需要的。若出而入社会,不但能应付,且格外有能力。”[3]129

“就所在社会环境施其教育,与平时教育恒设为特殊环境(学校)者异——此即化社会为学校。”这是梁漱溟对社会学校化的精要概述。对于原因,如此解释道:“因为不能将农民、工人等从社会抽出来,脱离生产行程而施以教育,”[5]334所以,要就民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施以教育影响。这与当前的终身教育理念相吻合,即强调脱离学校教育之后的继续学习,不过此时的学习更多是自发性的,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开设的电大、夜校等成人课程即为社会学校化的辅助力量。根据“社会学校化”理念,梁漱溟主张在社会中要处处形成教育的环境,以“启人向学之诚而萃力于创造自己”[14]309,到此,社会对人的功用才能发挥尽致。

在提出了学校社会化与社会学校化的主张后,梁漱溟又指出两者内在统一的设计意向在于使学校安排的生活接近社会生活,而又比社会生活更有意义,令学生在学校仍可以从亲切的经验中获得知识学问。这样就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做到了扬长避短。

梁漱溟上述主张揭示了社会与教育的紧密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人,而这个人必须是有社会生活能力的人,能够适应社会并改进社会,这就要求教育要社会化。反过来,社会要为教育提供一个培养标准,即教育培养出的人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可以适应并改进现社会,社会为学校提供了教育规格及质量诉求,由此规范了教育内容、组织方法及测评方案。

五、教育社会论的教育学价值

梁漱溟的教育社会观主要渗透在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中,而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包含有乡村教育思想)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上的。他认为中国问题的根本是文化的失调,而解决该问题又必须从这一根本入手,由此他将落脚点定在了教育上,即以教育为手段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凭借教育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构造。但是这个“教育活动”又要回归到中国的乡村,以乡村入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这场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提出了很多有关社会改造和教育改革的理论,其中不少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无论是对于当今的新农村建设还是现在的新课改都是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的。比如,他提倡学校社会化,这与新课改中的教育内容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不谋而合,并有助于克服教育以读书为重、偏向知识技能一边的偏颇;他主张教育要照顾个体的整个生活,培养个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能力,这又与当前教育目标中的全面发展理念相吻合或有异曲同工之妙;针对中国各地方社会情形不一的现状,他又倡导因地制宜的活教育,这与新课程改革中主张开发地方课程(或乡土课程)及校本课程有不谋而合之处。

教育从属于社会生产力或上层建筑,自然不能脱离社会而呈孤悬状态,离群索居或自命不凡。这种表面上的清高、神圣,只会招致教育的失落与无助,留存的多是碰壁及弊端,并且是迷路而无所归依。但教育之于社会的力量又是充分而富有潜力的,通过教育服务于社会,无论是在制度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发展阶段,只要合理利用,都会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梁漱溟的论述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学相关原理,而且从实证及思辨方面均有深化的意义。梁漱溟对于教育社会功能思想的思考有较强的论理性及理性价值。

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一文中,梁漱溟提出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的原则,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终身教育。在提出终身教育理念的同时,他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终身学习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如援引了桑代克关于“成人与学习”研究的成果,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未成熟期,而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以个体对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性道出了终身学习的价值:“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随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人之趋势,日渐重迫。”“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俟后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4]396而他在乡村建设中实施的成人教育便是推行终身教育的途径,并注意与社会生活结合,培养成人的职业能力,以谋求教育改革与经济提升的双赢。

梁漱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就能提出这样超前的教育理念,是很令人倾佩的。当今,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发达国家学制改革正在朝这一方向前进,我国也已经把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纳入了学制改革的范畴。可见,梁漱溟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1]梁漱溟.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梁漱溟.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M]//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梁漱溟.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5]梁漱溟.教育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9]梁漱溟.中国今日需要哪一种教育[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1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1]梁漱溟.北游所见记略[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12]梁漱溟.中国问题之解决[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13]梁漱溟.答乡村建设批判[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4]梁漱溟.末后我们所可成功的社会[M]//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赵 伟】

G529

A

1674-5450(2014)05-0008-04

2014-02-22

吴洪成,男,浙江金华人,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与教育学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梁漱溟经济学校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学校推介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探析
经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