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啄木鸟精神”实现绿色森防梦

2014-04-11 07:30撰文洪流陈蔚诗
浙江林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生物防治

◆撰文/洪流 陈蔚诗

发扬“啄木鸟精神”实现绿色森防梦

◆撰文/洪流陈蔚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寒暑,不怕山高,常年行走在山间密林,关注的不是风景而是树木病虫害;他们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问诊开方,治疗城市绿地的“毛毛雨”、田间山头的“重病号”;他们穿上制服阻击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挽起裤脚喷药打针救治古树名木;他们佩戴的标志上,盾形象征着保护和战斗,树和医疗十字符号的组合则代表了职责和使命:他们是森防工作者,是群众口中的“森林医生”。

林业生物灾害形势严峻

“森林医生”的职责是维护森林健康,林业生物灾害就是威胁森林健康的一大杀手,它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其破坏程度不亚于一场大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害生物防治甚于防火。据报道,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成灾面积占林业总灾害面积的50.7%,是森林火灾面积的数十倍;年均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100多万公顷,致死树木4000多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1100多亿元,相当于林业总产值的1/10。《2013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功能价值公告》显示:我省森林灾害中森林病虫害占38.4%,而森林火灾只占1.1%。另据统计,近年来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约10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约2万公顷;而年均新增造林面积却只有2.5万公顷左右,新造林的面积远远抵不上被有害生物消耗的森林面积。特别是松材线虫等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年均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全部有害生物损失的一半,已对我省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松材线虫病防治不容乐观。目前,全省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约有百种,其中最主要的有松材线虫、松褐天牛、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一字竹象虫、卵圆蝽、竹螟和经济林病虫等约20种,发生面积占当年发生总面积的80%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危害最严重、防治最困难的莫过于被称为林业“第一号危险害虫”的外来物种松材线虫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我省自1991年在象山县首次发现疫情以来,当年发生面积已达2000多公顷,占当时全国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的1/10。此后,病害一直呈扩散蔓延之势,发生面积不断扩大,至1999年发生面积已占全国疫情的近一半。近年来,全省上下虽对松材线虫病进行围追堵截,取得了较大的防治成效,但其发生面积仍占到全国的1/4左右。因为松材线虫病,我省与松木及其制品相关的工农业产品的出口成本上升,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2004年,我省曾为此专门进行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全省环境影响6.21亿元。截至目前,该病累计造成3300多万株松树死亡,每年投入防治资金约7000万元。

由于我省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有害生物扩散蔓延日趋严重,经济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持续暖冬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十三五”期间,我省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保卫森林健康任重道远

面对如此严峻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形势,保卫森林健康的战斗正不断升级。

顶层设计,政策指导。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这是第一次由国家层面全面系统部署防治工作,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防治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好现有建设成果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浙江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省林业厅制定了《浙江省突发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预案》并每年修订完善;2007年又制定《浙江省突发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将各项措施进一步细化、具体化、落实到位,以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2009年,省人大出台了酝酿已久的《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因为一条虫立了一部法”,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不仅是我省林业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更是对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省建设和“森林浙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全面监测,科学防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省森防部门坚持预防为主,全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做到摸清家底,心中有数。全省现有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含县级防治示范站)50个、省级测报点11个、市县级测报点739个,主要病虫监测点近4000个,配备专(兼)职测报员超过3500名,并通过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综合信息系统平台,采用自动测报灯、小型气象站、野外数据采集仪等先进监测手段,对有害生物进行实时监控。为提高防治成效,全省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级行政区间联防联治机制,组建成立了20家,共378人的专业防治公司和39支专业防治队伍。积极转变防治方式,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等绿色环保措施,采用飞机防治等先进技术来克服山高林密、施药不均等困难,实现绿色、高效、环保。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全省防治作业面积共34万公顷,有效防治面积近20万公顷,其中无公害防治作业面积约33万公顷,投入防治资金4.3亿元。

强化检疫,严格执法。为切实将有害生物拒之门外,我省强化了对林木种苗产地检疫和境外引种检疫的管理,年均开展种苗产地检疫8万公顷,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近5000份。持续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违法加工、调运、使用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行为,年均组织行动约900次,出动林业执法人员约4500人次,开展联合执法340次,检查涉木企业5000家,查处违法案件178起,处罚金额17万元,责令纠正违章行为100起,责任承诺书签订率、加工销售台账建立率均达95%以上。

革新技术,注重科普。在和林业有害生物的攻防战中,森防部门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为先锋,不断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的攻关和实用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升级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如省防检局主持推广的“浙江省松材线虫病无公害防治技术推广示范”项目,通过注干施药防治、白僵菌防治,累计减少松树死亡33万株,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277万元和巨大的生态效益;主持制定《松材线虫病疫木热处理设施建设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林业行业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建设水平。为提高森防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每年举办3期监测和检疫培训班,年均培训人员超280人次。为巩固防治“战线”,省防检局每年开展省级宣传月、科技下乡等主题宣传活动,年均发放各种防治知识手册400余册、宣传教育材料3000余份,制作宣传板报30余个。

“啄木鸟精神”源远流长

啄木鸟是森林的良医和卫士,是人类公认的益鸟,它守护着生态平衡和森林健康,生命不息,捉虫不止。一直以来,全省森防人充分发扬“爱岗敬业、智慧工作、提倡自然和谐”的“啄木鸟精神”,立足本职、落实责任、强化技术,以保卫森林健康、服务林农为己任,从城市街道绿化、古树名木保护,到田间山头的花卉苗木、经济林种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森林医生”的身影。

当前,全省有500余名“森林医生”活跃在田间山头。他们熟知辖区的病虫灾情,及时监测,主动预警,一旦发生疫情,立刻组织力量开展防治。他们深入基层,通过赠送资料、开展培训、提供咨询等服务,解决林农在板栗、山核桃、香榧等经济林、竹林以及花卉苗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难题,促进林农增收致富。他们加强检疫,严格执法,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坚决将外来有害生物拒之门外,守住了普陀山、千岛湖等重要景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森林医生”平均每年“出诊”查看古树名木近千次,帮助林农“开方施药”2000余次,送科技下乡开展培训超过1200次,为公共绿地、小区企业绿化树木及苗木病虫害防治指导近1500次。为实现“有虫不成灾”的目标,“森林医生”克服人员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等困难,几十年如一日守护一方山林。

2014年,为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基层森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举办了“最美森林医生”评选活动,全国范围内共有115名基层森防工作者被授予“最美森林医生”荣誉称号,我省临安市森防站的胡国良、桐庐县森防站的张敏、三门县森防站的何才宝、奉化市森防站的李国平和慈溪市森防站的沈幼莲名列其中。

“森林医生”是最美的称呼和褒奖,全省森防人当发扬“啄木鸟”精神,除虫务净,热爱本职、精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两美”浙江,实现绿色中国梦而努力。

猜你喜欢
松材线虫病生物防治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2019年法国生物防治产品销量大增,新的销售监管法规即将出台
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以及病原与病媒的综述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分析与阐述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