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而 不 乐
————祖咏诗歌新探

2014-04-11 03:06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山水诗人诗歌

朱 磊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祖咏,一位小有才气但隐于世的盛唐诗人,他的存诗不多,然读之却让人回味无穷。 《河岳英灵集》代表着盛唐时代最高水平的选本,祖咏也入选其中,编者殷璠评价“咏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至如‘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足称为才子也。”[1]363由此亦可窥见祖咏及其诗歌的价值所在。据《唐才子传校笺》记载,“咏,洛阳人,开元二十年中进士,有文名。少与王维为吟侣……后移家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有诗一卷传于世”。[2]206就祖咏诗歌而言,“祖咏的山水景物亦恬淡,但其中有一颗不安躁动的心,能见出山水之美,却极难体会到山水之乐……”[3]29根据《全唐诗》中所记载的存世诗歌,可以将其诗歌分为:1.山水田园诗,如《晚泊金陵水亭》、《苏氏别业》、《田家即事》等;2.交游诗,如《送丘为下第》、《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别怨》等;3.边塞诗:《望蓟门》(仅存的唯一一首边塞诗)。结合祖咏诗歌现在的研究状况,我们试图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祖咏诗歌尤其是其“美”与“不乐”的特点进行新的探究。

一、美是祖咏诗歌的一大特色

祖咏一生颇为不顺,为求取功名而四处奔走,仕途坎坷而终归无门,终老以渔樵自居。他现存诗作不多,但其造诣却是不容忽视的。他的诗歌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清新淡雅、质朴自然的山水美

1.画面美。在祖咏诗中大多用朴素、真切的生活画面来展现其一幅幅“纯美诗境”。加之一些清新淡雅、质朴自然意象的选用,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将一幅幅饱含诗情的山水水墨画展现得既绘形又传神,显得分外浪漫。如《过郑曲》“路向荣川谷,晴来忘尽通。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旅怀劳自慰,淅淅有凉风。”[4]131此诗写的是诗人经过郑曲(今郑州),由于天初放晴,放眼江上,丝丝雾气如细烟生于水上,而圆月则似坐落于舟中一般,于岸边行走,犹如迷路,岸边乱草中的虫叫声,这一切让旅途的劳累顿时皆无。此刻静心听之,也只闻得丝丝凉风吹过的声音,闭眼静思,一切宛如一幅美卷展现在眼前。舟中月、水中烟,一切生动和谐。作者将烟、水、圆月、舟、草虫等事物绘入画中,构图虽全为淡色笔调,但兴会天成,亦觉美不胜收。其清新淡雅之美亦见于《陆浑水亭》“昼眺伊川曲,岩间霁色明。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浴鸟沿波聚,潜鱼触钓惊。更怜春岸绿,幽意满前楹”。全景由诗人“眺”字着眼,皆为由高处往低处所见之景。浅沙、流水、浴鸟、潜鱼几组意象的选用,放眼望去不禁跃入眼帘,淡淡笔调于纸上,各自景物前后有序,先后成画,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便展现在我们面前。浑然天成,可联想到诗作背后诗人的闲情雅趣。除此以外,在诗歌的画面构图中,祖咏对意象的选用多侧重于对“水”的多样形态与丰富内涵的刻画,其中有江、溪、雨、雪、雾、霜、池水,如:

微微汉祖庙,隐隐江陵渚。《渡淮河寄平一》

驻舟春溪里,誓愿拜灵颜。《古意二首·其二》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泊扬子津》

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苏氏别业》

余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田家即事》

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

砌分池水岸,窗度竹林风。《宴吴王宅》

祖咏在诗中通过对水的刻画,深化了诗中所描写景物的清新淡雅、质朴自然的特点,使得诗篇整体显得淡而有味,清新脱俗,进而与人的真实感受相贴切。与此同时,外加白描的手法,如《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中“淹留岁将晏,久废南山期。旧业不见弃,还山从此辞。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非君一延首,闭门风雪时。”所言之事,所流之情思,因时因景而生,一切顺其自然,无刻意雕琢之感,平淡之中令人心领神会。

2.语言美。祖咏诗歌中的语言写得朴实无华,清新流丽,如流水花放、春云舒卷,成为展现诗歌山水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用语自然简洁却不乏深刻的用意,淡雅而有味。其一,语言的自然简洁。祖咏诗歌尤其工于五言,如《苏氏别业》中写到的“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印园林。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没有华丽的辞藻,“别业”这个幽静之处,开门即面向钟南山,山环水绕,翠竹与积雪相映,树木繁茂,昼阴如夕,四周空旷无人,唯闲坐以听虫鸣鸟叫,其言浅意淡,读之如春风拂面,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然尘世之外、怡闲自得的情趣。同时,又借周围的山水美写自己的归隐之心,情由景生,情景相宜。这是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又如《泊扬子津》“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该诗写诗人由于刚到维扬郡,放眼望去,其思恋家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而终归望而不得。刚刚下过的雨隐隐消失于树林的深处,风也随之渐渐退了,江水也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线中,船上的灯火把两岸照得通明,身处异地的自己,衣服有些单薄,只觉周围的寒气愈是逼人。平静的江面,没有外来事物的打扰,此时,有的只是那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无限的愁思与无尽的寂寞,其清幽、空灵的情景中,其自然简洁的画面里无不引人遐想。诗人写来毫不费力,情随景生,情景自然,真有“挥笔落纸如云烟”之妙。全诗无矫饰、造作之感,有的更多的是纯真心灵的自然流露,犹如一幅韵味十足的山水水墨画。其二,除了自然简洁外,祖诗用语又有含蓄有味的特点。如《夕次圃田店》中“前路入郑郊,尚经百余里。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落日桑榻阴,遥村烟火起。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诗中以“夕次圃田店”为题,一个“夕”字、一个“次”字,我们不难想象出作者旅途中在傍晚时分停留于圃田的画面,且静思之,可猜想诗人的目的地于何处。在前两联向我们说明了前因后果:向前直行到达郑州,还有百余里的路程得接着赶路,人困马乏时的暂时歇息,而自己的归程则还未定,其后映入眼帘的是“落日”即日落西山之意,这本应是天色即将转黑,宜居家中而不应该在外活动之时,加之村落中袅袅升起的炊烟,此情此景怎不让在外漂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呢?后面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加深了归家之意,其急切的心情不言自明。

(二)真挚的情怀美

1.寄情山水的缘情美。山水,作为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而山水诗作为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的诗人对自然山水喜爱的缘情之作,其间有太多的赞美、哀叹,这无不体现着自然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5]18其中蕴含着诗人应景应情而生的独特审美感受。祖咏身处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社会环境下,为求仕而漫游于自然山水之间,其情感无不随着自然景物的移时而换序。如《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中写到的“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论。”诗人置身于如此趣味盎然之境中,与鸟兽为伴,与花草为侣,物我交融,思与境偕,继而迸发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论”的概叹。其对山水的无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题远公经台》里亦是如此,由眼前环境之绝俗而萌生归隐之心。同时,《观华岳》中描写的华山奇景美景与《过郑曲》中描写的自然清新之景,读之不禁让人身心欲往。而《田家即事》与《题韩少府水亭》所言之景与所生之趣无不荡漾于山水田园间,不免让人有“神与物游”之感。除此之外,在祖咏笔下,还有向往归隐的具有隐逸情节的缘情诗句。如:《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苏氏别业》、《寄王长史》和《汝坟别业》中诗人由眼前日常极易所见之景物写起,如:东菑、门、风雪、山、鸡、鸟雀、涧云、沣水、园林、春禽等,抒写自己对美丽自然景物的无限喜爱,从而表现自己的隐逸情怀。

2.怀友思乡的真情美。祖咏诗中大凡提及深深友情与浓浓乡情——作为世间的两种美丽的情感,让人为其流露的真情而感动。其中抒写与朋友真挚友谊的诗句有《别怨》“相看尚不远,未可即回舟”书写与朋友离别之苦的深深不舍之情;有《答王维宿别》“握手言未必,却令伤别离”里的短暂相见后与王维摇手别离的伤感情调;以及《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中的“宿别更伤心”、“谁能泪满襟”表现的与朋友深情似海的深深友谊。《渡淮河寄平一》“天色混波涛,岸阴匝村墅。微微汉祖庙,隐隐江陵渚。云树森已重,时阴欲相拒。”藏于景中的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表现其难抹那一丝乡愁的真情美的诗作,如《夕次圃田店》“前路入郑郊,尚经百余里。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所写的迫不及待归家的急切心情;《宿陈留李少府揆厅》“归思那堪说,悠悠限洛城”中客居异乡对自己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泊扬子津》中“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离家渐远的一声叹息;《泗上冯使君南楼作》中“明晨拟回棹,乡思恨风波”随景所生埋怨于风波的浓浓乡情以及《送刘高邮税使入都》“常闻积归思,昨夜又兼秋。乡路京华远,王程江水流。吴歌喧两岸,楚客醉孤舟。渐觉潮初上,凄然多暮愁。”客居他乡的无限归思。

3.刚健的精神美。在唐王朝统治中国的长达三百年间,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之间总少不了种种摩擦,以致烽火连绵,战争不断,而“边塞”这个词也不禁闯入整个大唐的视野,并成为关注焦点。祖咏作为当时以边塞诗而著名的盛唐诗人中,其诗作有着刚健清新的风格以及极高的思想价值。他的仅存的一首边塞诗《望蓟门》,同时也是唯一的一首七言律诗:“燕台一望客惊心,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尽览全诗,诗人以“望”字为题眼,以“惊”字为呼应,在诗句刚开始便给人一种强大的气势,而后的笳鼓喧喧,烽火连连,一副有着紧张惊险的战争气息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另外后面的“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中写到的班超投笔从戎以及西汉的终军请缨除边患,无不是英雄主义的赞歌。虽然在《望蓟门》中诗人写的是其所见之景,所想之思,其何尝又不是诗人自身高歌理想抱负、热情抒发从戎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与立功边塞的宏愿?由此透过诗作所感受到的那种慷慨雄壮、高昂奔放的精神让人倍受鼓舞,激人奋进。

二、不乐是祖咏诗歌的另一特色

祖咏诗很美,然而 “美“的背后有着强烈的“不乐”的因素存在着,祖咏诗歌的“不乐”表现在:悲仕途之不顺、惜朋友之离别和念远离之家乡。下面我们分而叙之。

(一)悲仕途之不顺

祖咏跟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一样,受着当时五彩斑斓时代气息的感染,有着积极入世,济世报国的宏图,希望能有机会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而仕途的不得志,给诗人的诗歌注入了太多的不乐。就像其诗《扈从御宿池》中所讲到的“谁念迷方客,常怀魏阙情”那样,其中“迷方客”指迷失方向的人即仕途失意者,而“魏阙”二字也是借用春秋时魏中山怀有“心存魏阙”的典故而表明其心系朝廷、期待被用的思绪。“谁念”二字其反问形式的存在读之犹如听到诗人深深的叹息。又如《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中“迁乔诚可早,出谷此何迟”借“莺出谷”的典故以鸟喻己未能如百舌鸟崭露头角而使自身才华得以施展。《家园夜坐寄郭微》中的“谁念穷居者,明时嗟陆沉”用“穷居者”指自身,同时用出自《庄子·则阳》中的“陆沉”一典故,用其埋没之意,表明自身埋没无闻的苦闷心情。《酬汴州李别贺赠》中的“自洛非才子,游梁得主人”也反用典故“洛阳才子”诉说自身同为洛阳人而不同命运,不能如愿去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之悲。与此同时,在《古意》二首当中亦是借为吴王妃嫔之悲和就巫山神女事发唱而诉说繁华易逝、岁月无常,叹己之官场不顺之不乐。

其次,无人引荐亦是祖咏诗歌“不乐”的源头。如《江南旅情》中所写“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中写到自己与妻子别离,独自一人留于南方,北向家乡遥寄书信而不免空留叹息,想寄橘为报却又“无媒寄洛桥”,“媒”指引荐者,此处作者所抒发的无人引荐的感慨中无不饱含诗人对伯乐的渴求。在《送丘为下第》中“明主岂能好,今人谁举贤”虽是表达自己对丘为下第的遗憾,其何尝不是诉说自己无引荐之人而所受的苦呢,此处的丝丝愁绪,滴滴苦水流于诗中,其不乐之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在《七夕》中“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用联想的手法由穿针的繁琐思绪联想到官场的不尽如人意,进而有“试相看”的傲气,亦是对无人引荐抒概。

最后,报国无门而终作归隐之计亦是其不乐的一个方面。如《题远公经台》“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尽管在前面的前三句中,诗人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神皆舒、闻而愿往之地。一间独居山间的寺院,几个扫地的僧侣,长满苔藓的走道,被云打湿的禅衣,几只乱窜的老鼠,悠悠蝉鸣。这一切不免让人顿生归隐之心。而后一句“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用反问的笔调将诗人拉回现实中来,宁愿与世间长期不接触,将人世忘却而归隐此处。如此笔调着落于最后,难道就真如诗人所言能“忘归”吗?其“不乐”之处又可见《汝坟别业》诗中尽写移家居于汝坟后的生活情况,其“独愁”、“多病”、“离群”字眼的存在可见祖咏仕途失意带给他心里的寂寞愁绪,纵居于人间仙境而又如何让人乐得起来呢,而与此相似的还有《寄王长史》。另外《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中“还山从此辞”表明作者打算归隐,此无奈之举渲染着诗人的“不乐”之苦。

(二)惜朋友之离别

离别在古人看来一向被视为人生旅途的一大缺憾,牵动着人的情怀,引发人的别恨,而离别之际更是肝肠寸断,神魂俱伤,就连豪爽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曾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此种情感在祖咏诗中亦可窥见。其平生重交结,其交之友从诗作看便有王维、王翰、卢象、丘为、储光羲、蔡希寂等,他对朋友有着深情厚谊,他们间的相别离,亦成为其诗歌“不乐”的一大因素。在《别怨》中:“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相看尚不远,未可即回舟”就单看题目一个“怨”字,就已仿佛体会到藏于作者胸中的那股难受劲儿,而“不乐”则更不言而喻,在诗作中作者将朋友送别到中流,伫立翘首目送友人乘舟扬帆渐渐远去,此时浓重的离愁全都集中在无言的伫立中。而同样是与友相别,同样是难舍难分,在《送别高邮税使入都》中“常闻积归思,昨夜又兼秋。乡路京华远,王程江水流。吴歌喧两岸,楚客醉孤舟。渐觉潮初上,凄然多愁暮”所表现的客中送客则更是无限伤感,自己寄身于客中本已凄凉,而此番正值朋友离别,就如同(司空曙《峡口送友人》)中所讲到的“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一样,无比悲怆。《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朝来已握手,宿别更伤心。霸水行人渡,商山驿路深。姑情君且足,谪官我难任。直道皆如此,谁能泪满襟。”这亦是与友别离之作,自己遭贬谪赴任,其驿路之长,与友离别之苦,自己早已泪满襟怀。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仕,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文士落第是必然之事,所以在唐诗中多有送别落第举子还乡的诗歌,其间包含的对失意举子的同情与安慰亦少不了给诗人带来些许惆怅。祖咏亦然,他在《送丘为下第》中写到“沧江一身客,献赋空十年。明主岂能好,今人谁举贤。国门税征驾,旅食谋归旋。皦日媚春水,绿蘋香客船。无媒既不达,予亦思归田。”朋友丘为落第还乡,自己心中亦少不了几分惆怅。他既为友人仕途受阻而凄恻,又为友人无人举荐遭遇不济而愤愤不平。在同情其不幸遭遇时,其深深的不平无不堆满作者心田,转而联想到自身不免觉得“世俗人情如浮云消散难以长久,惟有朋友间的友谊似水源远流长,相同的命运,相同的际遇,使相知甚深的朋友,离情缱綣黯然神伤。”[6]32

(三)念远离之家乡

唐人喜漫游,对祖咏而言,漫游不免也成为祖咏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从其诗中便知其曾游江南,亦北上蓟门,然其具体行踪均难详知,但从其交游诗所占大半且被归为山水田园诗人一列,便可知其在外漂泊的日子亦不少见,在外漂泊,免不了离家,而随着离家渐久,其离家之苦、思乡归家之切不禁油然而生。如其《夕次圃田店》中写到“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落日”、“遥村”、“烟火”种种意象的堆积正是千万古人日思夜想家乡的模样,而此时的诗人却“客归程未已”,外加诗人行程中的“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一个无暇宿留并在中夜行渡于泾水,此时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而其思而不得的不乐心曲又何尝不暗含其中呢?同时,诗人对家乡的思恋在很多诗中也同样都有表现。如:《宿陈留李少府揆厅》中的“归思那堪说,悠悠限洛城”,诉说对自己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江南旅情》中的“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中家信难寄;《泗上冯使君南楼作》中“明晨拟回棹,相思恨风波”和《送刘高税使入都》中的“常闻积归思,昨夜又兼秋”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无不为在外漂泊游荡的诗人的诗中注入深深的不乐。

三、祖咏诗歌“美”与“不乐”之探因

(一)诗歌“美”的形成原因

1.绝假纯真的本性。真性情即不矫揉造作,率性自然,注重于个性与内在价值,轻视外在功利。李贽在《童心说》中所说的童心,“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7]282祖咏作为当时的山水田园诗人,在诗歌中尽情抒写着自己最本质、最真的东西,诗歌中所写自然景物皆恬淡,可见其心境是较平和的,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于大自然,并能在平常极易所见之景中发现清新淡雅之美,将其渗透于诗中。表现感情也极为真挚自然,善于在那些日常极易见到的事物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走山访水之时,面对大自然的感召也积极作回应,时刻顺应自己的内心,不矫揉、不造作,使得流于山水的丝丝情感真实感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对家乡的无限热恋无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如此,则为形成其诗作之“美”的主观原因所在。

2.山水吸引。山水的美是客观存在于外部世界的,映照于诗人内心,经过诗人主观艺术加工也就成为诗歌中的画面美了。“山川之美,古今共谈。大自然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外在环境,人与自然具有天然的一体性,从古至今,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人的生活是无法离开大自然的。”[8]368与此同时,“山水可以属人耳目,江畔、旷野、山林中的新鲜空气与花瓣里所含的挥发性芳香,能够使人产生一种极舒适愉快的兴奋感觉,有益于人的身体与情绪健康,同时也可以悦人神志,使人从琐屑的功利追求中解脱,特别是当仕途失意、功名无成之际,就更容易以空虚之心灵涵括万有,沟通自然,泯灭物我界限,主客观混为一体。由仕进功名追求,转为道德追求,并进而达到审美追求的境界。”[9]177所以,对于喜好漫游且仕途不顺的祖咏来说,便忘情地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于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中寻求内心的安身之所,于山水美景中寻求独特的审美体验,并进而融于诗中,从而妆点山水之美。此则为形成其诗作之“美”的客观原因所在。

3.祖咏诗歌的“美”与诗歌表达技巧的娴熟有很大的关系。诗歌表达的娴熟体现在祖咏本身独到的审美眼光,精湛、熟练的表现技巧,祖咏在诗作中善于运用意象、典故、联想等表现手法,正所谓“世间不缺少美,缺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祖咏不具有一定的才气以及学习运用能力,那么再美的山水景色,也只是交流识字的一个工具而已。所以,祖咏本身的独到审美眼光,观察美、再现美的表达能力亦是其诗歌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诗歌“不乐”的原因探析

1.时代背景。祖咏所生活的时期,是唐朝的开元年间,当时正值盛唐社会由盛转衰,其政治上的腐败与社会风气的败坏成为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而其命运的不幸,也似乎真正的由此开始。在唐玄宗后期,朝政失人,以安禄山为首的藩镇雄霸一方,飞扬跋扈,可谓多事之秋,而此时的祖咏“亦流落不偶,即可伤也”。[10]110这作为祖咏不乐的原因之一,在其诗作中也有反映。在《望蓟门》中“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在开头的这两句中便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何路人,何如霍去病?”(《光华殿试宴赋竞病韵诗》)向我们表现当时军中号令之严肃,而就在当时(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当时的燕国满目苍夷,弱不堪言的一个国家,后因郭隗的协助,于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使得一个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弱国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此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构结全诗,所望之景、所想之事,无不隐于内心。而生于盛唐时期的祖咏,受盛唐时代气息的感染,亦不失为一位热衷于人世间功名富贵的才子,再回顾此诗,恰好印证了作者对唐王朝的期待,希望唐玄宗招贤纳士、任用贤人,从而使自己能一展才华,成就自己的仕途之心,以振兴国家,维护统一。再用《望蓟门》来说,诗的后面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中接连用了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心中志向,有东汉班超因家贫的投笔从戎和请皇帝赐给长带子以表出使南越的信心。“终军请缨”即是“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的决心。而此时的蓟门游,作者已至晚年,在《望蓟门》中多处是写登幽州台所望之景,所思之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此时祖咏自身年老体衰、报国之志空存的悲哀,却是心如刀绞,苦闷呼之欲出。

2.自身性格。身处盛唐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超凡的人格自尊精神,坚定登仕的人生大志,给予了他太多的幻想。由祖咏的卓尔不群、轻傲的个性此时不自觉地就成了祸之本源。第一,卓尔不群的个性。“有司试《终南望余雪》诗,(《唐诗记事》卷二十)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2]207作为盛唐的文人仕子,尽管醉心于功名,且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去那么追求着,而面对如此重要的考试,他竟也跟随自己所思所想,不受固定格式、条条框框所牵累。任性使然,试诗规定六韵12句,他作了三分之一便交卷了事。要知道在当时,考进士是仕人之大事,构思投笔之刻,其自负之处就已窥见。同时,他不因写应试诗作而去做画蛇添足的蠢事,而追求作品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由此可看出诗人那种不死守艺术规律,不为名利所屈的刚正性格。但如此性格,如此的随自我所想所为,在祖咏交卷的那一刻,该是怎样的叹息,?此“不乐”也算有据可寻。第二,中的“轻傲”。祖咏的性格轻薄傲慢、狂傲自负。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唐诗纪事》中记载,开元中,考中者进尚书省,落第者自省门散去,咏吟曰:“落去他,两两三三戴帽子。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11]285祖咏的轻傲使他付出终老无名的沉重代价。性格中的傲慢反映在其诗中便如“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七夕》),“穿针易”隐喻登仕易,表明诗人此时对官场的污浊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入仕虽有“临风整线”之难,但作者仍有“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的傲气与自信。

3.生活经历。盛唐,一个政治开明、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唐人醉心于漫游,入仕之前读书漫游,入仕不得则继续漫游,仕途不顺则退而山水漫游。祖咏亦是如此,所到之处,所行之事,于山水田园中获得了太多的慰藉和希望,抑或是对自己美好明天的希冀与幻想,就如在其仅存的残句《谒河上公庙》中的最后一句“孝文皇帝后,《章句》至今传”写的一样,即使自己的仕途有种种不顺,看到荒凉道边河上公的遗迹,想到其虽死多年,亦有《章句》流传于世,作者在荒凉古迹之中也能寻找到积极的因素。巨大的空间——山水田园千姿百态的美在祖咏诗中留下无可取代的印记,而正是如此印记的存在,使得身寄他乡的诗人有着前面所讲到的“与友相别”和“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如此的生活轨迹背后的则是无尽不乐的心绪路程,其远赴长安求仕之路不禁让人感叹人生是如此的漫长,就如张春荣在《祖咏及其诗歌研究》中所写到的“这种极富诗意的生活背后是舟车劳顿、远离故土、漂泊不定的艰辛和孤独,是或浓或淡的相思情感,尤其在人生失意之迹,此情更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挥之不去地萦绕心间。”[3]28其中的具体内容因已有论述,兹不赘述。

[参考文献]

[1] 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四川:巴蜀书社,2006.

[2]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张春荣.祖咏及其诗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03).

[4] 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张怀瑾.文赋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6] 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 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刘洁.唐诗题材类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9] 李浩.唐诗美学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 孙映逵.唐才子传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1]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山水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山水》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