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力资源视角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

2014-04-11 02:16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场馆

雷 哲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1 .前言

从概念上来说,物力资源是指人类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用以依托的客观存在物。体育物力资源是指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料方面的直接实物条件,是体育投资的物化形式,包括场馆、设施、仪器、器材等,它是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公共体育场馆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或其它途径筹集资金兴建的,以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等需要的社会公有体育场、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1],本质上属于物力资源。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不仅构成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物质基础,更成为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大对各地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切实增加公共体育场馆数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需求。在全国全民健身工程中,以“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命名资助的有8727处;以“雪炭工程”命名资助的有258处;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命名资助的有132处;以“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命名资助的有22处;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命名资助的有34361处[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基本设施和配套设备相当完备,不仅能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而且平时也可作为不同人群训练、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另外,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是以体育文化中心为主题,以体育公园的形式动工修建或者改建的,因此,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以规模宏大、设施齐全著称,成为各地城市规划的带动点,促进所在地城市面貌的改善。

然而,由于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赛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从目前来看,无论是1.2m2的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还是体育场地设施入不敷出的运营管理模式都与体育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已经拥有4亿的体育健身人口,但是公共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现状却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3]。反观美国、德国等西方体育发达国家,其公共体育场馆能够更好的惠及民生,为全民健身服务。比如,美国的公共体育场馆不再是只供成人或者有钱人进行休闲娱乐的场所,已变成广泛满足体育爱好者进行身体锻炼、愉悦身心的目的地;德国的公共体育场馆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运动需求外还成为举办各种会议、娱乐、文化艺术以及教育活动的场所。因此,本文在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未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之路。

2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原因

2.1 公共体育场馆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2.1.1 公共体育场馆数量不足

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13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虽然我国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仍然较小,仅约1.2m2[4]。相对而言,美国目前拥有的公共健身场地设施4.8万个,全美人均拥有健身场地设施面积为30m2,这一数值相当于中国的30倍[4]。据新华网2008年的调查,9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周围没有或很少有体育设施,近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愿意而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缺少运动场地。尽管国家已经出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十一五”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全民健身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条例来加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显然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

2.1.2 公共体育场馆闲置严重,利用率较低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基本上是为满足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需要,场馆大部分都设计成为城市或者区域的标志性建筑,较少考虑场馆的赛后运营。据统计,我国一般的公共体育场和体育馆占地面积均超过20000㎡以上[5],大型体育场馆比重高,社区体育设施不足,专用于群众健身的场馆少。因此,许多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在举办完大型的赛事之后,因不能满足或者不适合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而大量闲置。比如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达到25000㎡以上,具备承办国际A级赛事能力的武汉市体育中心,在完成承办女足世界杯和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使命后,大部分时间已沦为无人光顾、无人锻炼,只供外观欣赏、拍照留念的“空壳”。究其原因,发现有三。一是选址较为偏僻。武汉体育中心在建设之初就缺乏合理规划,把建设地点选在离武汉市区较远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离市区较远,不利于市民出行锻炼;二是市政设施配套不利。全市到武汉体育中心的公交车不足五辆,且没有安排免费的直通车,无法刺激群众前去健身的热情;三是周围配套设施不足。武汉体育中心周边地块大部分处于荒置状态,既无饭店酒楼又无商场公园,缺乏有效的人气支撑,最终导致场馆长期闲置。

再者从公共体育场馆行业布局来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多数分布在教育系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这些系统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导致场馆利用率较低。以成都公共体育场馆为例,成都现有3130个公共体育场馆,其中,体育部门所属的有189个,占6%;教育系统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有2297个,占73%;其它系统所属的场馆有644个,占21%。调查显示,学校公共体育场馆有51.2%是开放的,48.8%的没有开放,大多数学校体育场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6]。

2.1.3 管理体制混乱,运营能力较弱

公共体育场馆由于耗资巨大,基本上都是由国家出资兴建的,因此,其所有权归国家。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使用管理权掌握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手中,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为国家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造成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和经营权并未完全分离。比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2010年“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仍然以自营管理模式为主(见表1)。参加调研的80家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盈利的只有14家,比例仅占17.5%。大部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都是靠着政府的财政补贴勉强度日。由于政府及其相关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服务部门,并非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7],因此开展场馆运营的能力较弱,经验较浅,风险较大,壁垒较多,很难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潜力。

表1 我国中、东、西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经营模式情况统计

2.1.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担负着服务社会、承办各类赛事、日常经营管理等多种任务。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定位缺乏公益性。其主要原因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与其它提供劳务服务的法人一样是纳税义务人,需要根据经营收入情况照章纳税。另外,维持公共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需要缴纳一定的水费、电费以及物业管理费。这些费用增加了公共场馆的财政负担,因此,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会向锻炼者收取一定的场馆使用费。有些公共体育场馆为了创收,把场馆对外出租,搞宾馆、酒店、餐饮和商业街等。这样必然挤占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无偿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造成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日常运营缺乏公益性,社会效益低下。

2.2 公共体育场馆开发利用低下的根本原因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举国体制影响,我国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把体育当做是一种为国家服务、为民众服务的事业部门,所以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体育部门的一级事业单位。然而,公共体育场馆的实质是一种物质基础,它是我国从事体育运动和实现运动目标的基础性物质条件。所以,公共体育场馆应该被定义为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经营管理的国有资产,而不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中的一级事业单位。经营是资产的经济属性,而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取利润,因此,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同样要服从这一规律。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却被作为体育部门的事业单位严密地遮掩起来。由此可见,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属性的认识错位是造成其开发利用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3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公共体育场馆建设

政府和各级体育部门应根据城市级别和人口规模制定公共体育场馆配套设施标准,明确各级行政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数量、面积大小,切实增加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力度,满足我国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日本早在1995年就根据人口规模制定并完成了公共体育场馆配套设施标准(见表2),极大地满足了日本人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健身需求。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构建市(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比如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都有公共体育场”;5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保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供给。

表2 日本公共体育场馆配套设施标准

3.2 弹性设计公共体育场馆功能,加大场馆开放力度

公共体育场馆在设计规划之时就应树立结合赛后利用的整体设计观念,为赛后场馆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实施空间。例如在举办大型赛事以后,公共体育场馆可以作为职业体育竞赛、大学竞赛活动(甚至可以作为大学体育设施建设)、国家级高水平运动集训以及社区体育、大型集会、商贸展览、大型会议、文艺活动的举办场所。具有我国国家体育场之称的鸟巢,在承担举办国内外重大赛事之余(比如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大利足球超级杯等),还承担开展体育展览(北京奥林匹克历史展)、体育极限项目、体育家庭活动、歌星演唱会等多种类型的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国家体育场的各项功能,使其为民所用。巴塞罗那专业从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珀摩西奥公司的调查显示,公共体育场馆所有的活动项目中,38%的活动是体育赛事,24%是音乐会,11%是家庭活动,27%是其它类活动包括展销会、产品发布会、宗教活动、公司活动以及政治活动[2]。因此,弹性设计会充分挖掘并释放公共体育场馆的多项功能,从而切实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效率。

此外,还应盘活存量,切实加大我国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力度。目前占据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绝大多数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在不干扰其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统筹安排,明确规定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应无偿向社会开放,保证物尽其用,提高使用效率。

3.3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公共体育场馆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公共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第一,国家政策的全面支持。在我国相关法律和体育法规中,应该设立明确的条款,支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第二,提高政府的财政拨款比例。近些年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终身体育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终身体育的趋势,并通过立法或者制定规章制度等方式加大对体育的经济支持。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的体育法中就明确规定每年对体育的投资额度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我国的体育法中只是笼统地说明要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力度,并无明确的硬性规定。据统计我国对体育的经济投入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0.3%[8],经济投入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十三亿人民的健身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法律形式保障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维护的资金投入,从而满足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第三,制定相关的优惠税收政策。政府应合理引导,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从事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中来,另外应减免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利润税、土地管理税等。

3.4 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自营管理的经营模式,安排不具有经济实体的公共服务部门独立从事场馆的运营,由于公共服务部门不具有资本逐利性、市场竞争性,致使公共体育场馆除了满足全民健身等公益性活动之外,无法实现场馆的经济效益。场馆的日常运作(如设备维修、员工工资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而政府给予的补贴不能维持日常运作产生的费用,最终会导致公共体育场馆因经济问题而关门,损害场馆的公益形象,无法实现场馆的社会效益。因此,对于公共体育场馆应该采取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管理模式,即政府拥有产权,民间经济机构进行经营管理。政府和各级体育部门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在保障场馆公益性的基础上,让民间具有一定经济实体的部门去运营,根据市场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引进一些俱乐部比赛、体育锻炼培训课程等收费项目,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最终为公共体育场馆实现全民健身的社会效益提供强大经济基础。

3.5 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公共体育场馆首要职能

公共体育场馆包括社会公有体育场、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因此,从资产角度来讲,公共体育场馆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两个方面的特点。所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开发的目标就是要处理好场馆公益性和经营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把公共体育场馆当作事业单位,那么它的首要职能应该是服务(社会效益);如果把公共体育场馆看成一种国有资产,那么经营(经济效益)就是它的首要职能。目前,政府和体育部门把场馆的服务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搞经营。可见,政府部门在观念上仍然把公共体育场馆当作事业单位。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那么就不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中来,只能依靠政府基本的财政拨款能勉强度日,维持场馆的基本运行,最终必定会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和体育部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把公共体育场馆当作国有资产,明确经营是公共体育场馆的首要职能,场馆的一切开发利用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日常经营服务,只有充分的挖掘资产的潜力,把场馆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投入,拉大内需、促进就业的研究报告[R].2009.

[2]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2009.

[3] 季跃龙,李建英.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开发利用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9):40-42.

[4] 刘鹏.在2013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国家体育总局,2013.

[5] 2005年体育设施标准编制工作动向[EB/OL].[2005-03-1].http://www.csiso.com/standard/1176.shtml.

[6] 余万斌.四川省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119-122.

[7]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16版)[M].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 雷哲,侯斌.我国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7):62-65.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场馆风采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